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背景

气候背景

气候背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1873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四纪研究、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气候背景的相关文献由4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培宁、王式功、王红军等。

气候背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11873 占比:98.43%

总计:12062篇

气候背景—发文趋势图

气候背景

-研究学者

  • 刘培宁
  • 王式功
  • 王红军
  • 王迎春
  • 翟盘茂
  • 陈明轩
  • 丁德华
  • 丁荣
  • 任曙霞
  • 余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式功
    • 摘要: 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具有季节性变化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总体上呈现出冬半年疫情突发至更趋严重的态势,这表明其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有一定关联。通过对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前期气候背景,发现两者突发之前都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且都突发于暖冬期间,这绝非是偶然巧合。我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各省会城市早期疫情达到峰值时,当日对应环境空气温度(以下简称“温度”)阈值为5.0~14.8°C.
    • 卢文刚; 马夕皓
    • 摘要: 问题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气候背景下暴雨洪涝灾害多发频发,而我国尚处于城市基建快速发展阶段,城市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河南省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我国其他城市敲响警钟的同时,显然也暴露了我国在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 张洪芬; 李祥科; 焦美玲; 邱宁刚
    • 摘要: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MICAPS资料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庆阳暴雨异常偏多的环流背景、天气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2018年暴雨场次异常偏多,大暴雨场次明显偏多,突发性显著,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21日-8月31日;暴雨空间分布较常年偏北;在行星尺度系统上,夏季系统整体偏强,暴雨日的副高脊线大都较常年偏北,副高在大陆上的位置较历年同期偏西偏北、偏西,巴尔克什湖低槽较常年明显,青藏高压比常年偏强.根据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将暴雨过程分为4种类型,其中副高内部型暴雨3场次,发生在8月上中旬;副高边缘暴雨6场次,7月中旬开始发生;低涡型暴雨3场次,集中在7月上中旬;西北气流型暴雨4场次,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各类暴雨均较常年偏早,暴雨发生均直接或间接受副高影响显著,更有56%以上场次的暴雨的发生直接受副高影响.水汽输送较往年更加通畅,水汽自东海向西输送明显,在本地的辐合程度更强.物理量场上,本地水汽条件、热力条件较常年的更好,本地不稳定条件大都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
    • 罗绍艳; 张利平; 袁玉霞; 李辉
    • 摘要: 根据灵芝生物学特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栽培大棚对小气候的影响,基于气候背景对比分析了达州和攀西大棚栽培灵芝的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结果表明,两地区代表站年平均气温相近,4—9月气候均可经济栽培灵芝,两地都雨热同季但气候季节性差异显著;攀西为中亚热带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夏秋气温略低较适宜大棚栽种、冬春光热优势明显但干旱较重;达州夏秋气温较高、高温热害明显,冬春气候因光热条件差难以利用。大棚栽种灵芝的气候条件总体上攀西优于达州,后者宜选址在夏季气候相对偏低的中海拔区(1000~1500 m)。生产上两地区主要生长季都需降低大棚内昼夜温差,攀西地区菌丝期(4—6月)要适当增温保湿,达州夏秋季需预防高温热害;灵芝发菌期生产安排达州宜5月、攀西宜5月中旬—6月中旬。
    • 罗绍艳; 张利平; 袁玉霞; 李辉
    • 摘要: 根据灵芝生物学特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栽培大棚对小气候的影响,基于气候背景对比分析了达州和攀西大棚栽培灵芝的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结果表明,两地区代表站年平均气温相近,4-9月气候均可经济栽培灵芝,两地都雨热同季但气候季节性差异显著;攀西为中亚热带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夏秋气温略低较适宜大棚栽种、冬春光热优势明显但干旱较重;达州夏秋气温较高、高温热害明显,冬春气候因光热条件差难以利用.大棚栽种灵芝的气候条件总体上攀西优于达州,后者宜选址在夏季气候相对偏低的中海拔区(1 000~1 500 m).生产上两地区主要生长季都需降低大棚内昼夜温差,攀西地区菌丝期(4-6月)要适当增温保湿,达州夏秋季需预防高温热害;灵芝发菌期生产安排达州宜5月、攀西宜5月中旬-6月中旬.
    • 高兴; 李钢; 王星星; 王烁; 汪宇欣; 张翠玲
    • 摘要: 近年来灾害地理视角下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考察特定地域与时间序列,重大灾害个案复原亟需关注.明末崇祯八至十六年(1635—1643年)发生的旱、蝗、饥、疫群聚性灾害无论从持续时长、受灾范围还是灾情等级来看都较为罕见.通过整理历史文献构建群聚性灾害数据集,以旱、蝗为主线复原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相互关联,探讨群发性灾害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①各灾种演变均呈单峰"快增慢减"态势,但峰值年份不同.旱灾、蝗灾、饥荒在1638—1641年灾情较重,疫灾经历较长的孕灾期,在1641年达到顶峰;②旱灾广泛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黄淮海流域与长江下游沿线是核心灾区;蝗灾暴发相对集中,聚集在黄河下游沿线及河网湖泊周边,体现显著"水缘性"特征;③相对于旱灾,蝗灾暴发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承继性,饥荒呈现一定滞后性.旱情显著提升蝗灾的暴发强度,重度旱灾下蝗灾等级显著增加;④在明清小冰期,连续的极端冷干气候加剧蝗灾暴发,或与大尺度环流等外部变化相关,且灾害链发模式加剧了灾情.
    • 沈戈弋; 柴美琪; 赛都拉; 刘大春; 齐胜香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温泉县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由于今年温泉气候变化较往年较为异常,春、夏两季气候变化反复,气温上呈现“前期高温,后期凉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以及南、北部山区降水量较大,时间分布上呈现“前期干旱,后期多雨”。2020年,温泉地区降水量虽有增长,但增长趋势和幅度较弱,加之春、夏两季气候变化反复不足以促进冰川物质积累,冰川消融量大于积累量,冰川平衡线抬升,高海拔区地下水位下降,山间涌泉及溪流减少,北鲵赖以生存的湿地面积不断萎缩,造成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缺水、草场退化,北鲵繁衍遭受影响,成为其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
    • 张丽; 姚望玲; 杨海鹏; 刘佩廷
    • 摘要: 应用武汉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气温资料,从历年、常年和近年气温背景入手,分析了军运会所在10月和会期18~27日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极端高、低温时空特征,同时对军运会期间气温日变化以及开闭幕式晚会时段的气温作了简单,并分析了极端气温出现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武汉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南高北低。武汉军运会同期,武汉市气温具备典型的秋季气温变化特征,10月处于一年中气温下降阶段,逐旬气温呈稳定下降趋势,下旬气温下降明显,气温日变化显著,气温日较差平均8°C左右。开闭幕式晚会时段气温适宜,军运会历史同期出现了30°C以上极端高温和10°C以下极端低温,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 方荻; 白慧; 李浪; 曹朕
    • 摘要: 贵州是我国冬季出现冻雨灾害最多的省份,冻雨气象灾害对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农林业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该文阐述了贵州冻雨的气候特征,分别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温湿度垂直结构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冻雨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的物理成因和机理,并对贵州冻雨的预报预测方法作了概述。结果表明,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造成影响,尤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La Nina事件)的气候背景下,利于中高纬地区欧亚阻塞环流形势的形成,中高纬地区呈"北高南低",中亚、西亚低槽(涡)稳定且活跃,东亚冬季风加强,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加强,强冷空气频繁南侵,造成我国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促使贵州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形成;利于副热带地区西太平洋副高强盛,偏西、偏北,副热带锋区强盛,中低纬地区呈"西高东低",南支低槽系统活跃加深,西南低空急流强盛,使南海及孟加拉湾持续不断地向贵州地区输送西南暖湿气流,有利于中层的增温增湿,为该地区冻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以及热量和动量。由于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冬季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南下的冷气团易受地形阻挡形成滇黔准静止锋,在垂直方向上呈"干冷—暖湿—干冷"的结构特征,锋面逆温的长时间维持是贵州冻雨持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