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热系统

地热系统

地热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716580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学报、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 第四届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等;地热系统的相关文献由614位作者贡献,包括祝学忠、张伟、任威严等。

地热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6580 占比:100.00%

总计:3716758篇

地热系统—发文趋势图

地热系统

-研究学者

  • 祝学忠
  • 张伟
  • 任威严
  • 刘明鑫
  • 孙江
  • 李小龙
  • 杜世亮
  • 查永进
  • 巩法成
  • 曲占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清海
    • 摘要: 以壳内岩浆囊(熔融体)为主要热源的地热系统是国内外地热界的热点研究对象。然而,当前尚无"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确切定义,对此类地热系统的认识也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讨论了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形成与其下熔融体的关系,阐释了"岩浆热源"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上覆地热系统影响的本质,综述了利用岩浆流体地球化学组成识别其对地热水定量贡献的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应指接受岩浆囊传导热且同时受到岩浆流体直接影响、从而热储温度异常高的地热系统
    • 郭清海
    • 摘要: 地热能是亟待加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新能源,但地热研究者与从业者需正视与地热系统相关的各类环境问题。本文聚焦地热系统来源有害组分,从其形成机制入手,总结了其类型、存在形态和环境效应,认为地热水回灌或无干扰井下换热均不可能彻底解除地热开发利用的环境和人类健康威胁,且地热水天然排泄所导致的周边环境内水质劣化同样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处理是地热成因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综述了在此领域今后应着力发展的方向。
    • 殷美珠; 张艳军; 王海
    • 摘要: 通过分析安化辰溪口地热资源,发现该地热与深达基底的F4、F6断裂及震旦系、冷家溪群地层相关。其地热地质背景具专属性,热源、热储和盖层等所组成的地热系统之间有效配置是地热产出的必要条件。该地热田主要热储层为震旦系砂岩和板岩,属经济的、适宜开采的低温地热资源。
    • 王辛; 叶疆; 范威; 江越潇; 张硕; 余杰; 孙智杰; 刘帆
    • 摘要: 鄂西地区氯化钠型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其形成与区域构造、地层岩性关系密切。为进一步研究其成因模式,在区域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水化学微量元素、氢氧硫同位素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鄂西地区氯化钠型岩溶热储地热资源成因模式。研究表明,鄂西地区岩溶地热系统的热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系统是区内地下热水的主要储存与运移场所;热源主要为自然梯度增温;盖层主要为志留系的(含)泥质岩类;碳酸盐岩深大断裂及裂隙岩溶为区内地下热水的导水通道,岩溶发育程度主要受NE、NW向断裂的控制;高含量的氯化钠地热流体来源于覃家庙组的泥质白云岩,含有石盐和石膏假晶。地下水在径流中穿过了该地层,因而形成了高含量的氯化钠水。
    • 王国建; 宁丽荣; 李广之; 吴传芝; 朱怀平; 胡斌; 肖鹏飞; 唐俊红
    • 摘要: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作为地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之一,在地热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沉积盆地型与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由于自身地质特征的不同,必然造成它们的地球化学判识指标和异常模式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这两种类型地热系统判识指标和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差异性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导致针对不同的勘探对象在方法选择和异常解释上依据不足.以典型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河北雄县地热系统,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安徽巢湖半汤地热系统为例,开展地球化学方法试验,建立了两种类型地热系统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并从地热系统的地质因素(热源、热水、热储、通道、盖层)出发,对其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差异性进行分析,表明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受导水断层、破碎带控制的正异常;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受热储构造控制的正异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为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的负异常;二者在有效地球化学指标组合和异常形态上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不同类型地热系统勘探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 关健; 方石
    • 摘要: 地热能作为一种安全、稳定、成本低廉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备受推崇.地热系统是开展地热资源成因研究的基本单元,国际上按地质环境和热量的传递方式可将其分为热传导和热对流两大类型,据此进一步细分为沉积盆地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岩浆侵入型、深循环型等5个亚类.本文回顾了地热系统的概念及发展史,并讨论了地热系统主控因素以及两大类型地热系统的传热机制.
    • 喻洪平
    • 摘要: 热致裂隙会引起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显著增加,利用弹性波速、密度和弹性模量的改变预测裂隙引起的渗透率的变化.对Westerly花岗岩样进行了250°C、450°C、650°C和850°C的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引起了各向同性均布裂隙的长度、隙宽和密度的增加.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孔隙流体,测试了10、30、50 MPa有效应力下的渗透率.对同一批岩样,在类似的有效应力水平下,渗透率与纵波与横波速度、体密度和静态体积模量有关.裂隙密度的演化采用Kachanov模型计算,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裂隙闭合引起裂隙密度和渗透率的下降,但其他参数增加.热处理引起了渗透率和裂隙密度的系统性增加以及其他参数的减小.对干、饱和条件,渗透率和其他参数之间存在高相关系数经验关系式,并随有效应力而变化.大致来说,可以利用弹性波速、密度和弹性模量来预测各向同性破裂引起的渗透率的改变.然而,仍需要可靠的方法来提高这些用于建模和描述渗透率的实验室测量数据.
    • 李义曼; 庞忠和; 罗霁; 陈凯
    • 摘要: 热储温度是开展地热资源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地热勘查中常用基于地热流体化学和同位素数据的经验公式来评价没有钻孔或者钻孔未达到实际热储层情况下深部热储的温度.SiO2地温计应用最为广泛,对于发生了绝热沸腾的地热流体,通常采用Fournier等提出的100°C沸腾条件下的校正公式.考虑到海拔会影响沸点,本文从SiO2溶解度方程和温度相关性着手,评价了 SiO2地温计沸腾校正方法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Fournier(1977)及Fournier和Potter(1982)提出的100°C条件下SiO2绝热沸腾校正方法得到的误差分别为2.4%和1.1%,可以代表深部热储温度,即SiO2地温计沸腾校正方法在高原地区也是适用的.
    • 张代磊
    • 摘要: Moore博士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就参与了DOE(Department of Energy)项目。他在犹他大学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研究教授,并在地质与地球物理系任兼职教授。Moore博士现与McLennan博士一起担任Raft River EGS项目“爱达荷州Raft River地热田的概念测试和开发”的执行PI。他还积极参与了Coso和Desert Peak EGS项目。他的专长领域为地热系统的地质、热液蚀变和地球化学,以及基于地学数据的概念模型开发。Moore博士是地热资源理事会和地热能协会技术委员会的董事会成员。
    • 王天宇; 睢文强; 张晓军; 王进修; 高忠献; 马丽娟
    • 摘要: 冀中地区潜山地热资源丰富,出水量大,蓟县系迷雾山组和长城系高于山组是地区内两套主要的含水热储层.针对地热资源的开发,急需从油田开发的思路中转变出来,探索地热井物联网技术,实施地热系统地面管控,实现地热新能源科学开采与利用.地热井的地面监测与管控系统包括计量设备、站控终端、智慧供热中心与用户信息终端(服务器).地热系统管控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通过生产数据管控、用户数据管控,对现场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实时存储、实时分析与处理,实现了对地热系统的精密管控,大数据分析以及远程监测控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