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组分

化学组分

化学组分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88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8篇、会议论文216篇、专利文献124571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中国药学杂志、林业科技开发、食品工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85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等;化学组分的相关文献由2968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军骥、王跃思、刘明元等。

化学组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8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216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24571 占比:99.34%

总计:125395篇

化学组分—发文趋势图

化学组分

-研究学者

  • 曹军骥
  • 王跃思
  • 刘明元
  • 刘随心
  • 吕兆林
  • 姚光裕
  • 张大伟
  • 张婷
  • 彭超
  • 李云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雅雅; 常德龙; 楚杰; 胡伟华; 黄文豪; 张云岭; 陈妮; 谢非凡
    • 摘要: 【目的】探究脱色伴随的变色泡桐木材材色、组分结构和热稳定性变化特点,旨在为泡桐脱色工艺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兰考泡桐变色木材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脱色处理体系(过氧化氢H_(2)O_(2)、次氯酸钠NaClO、亚氯酸钠NaClO_(2)为脱色剂,30、50、70°C为温度条件),分析脱色前后样品的色差指标和化学组分变化,采用热重分析仪分析脱色前后样品的热稳定性。【结果】H_(2)O_(2)脱色后色差值达到了23.84,亮度和白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H_(2)O_(2)脱色后纤维素含量达到了63.62%,增加了15.72%,抽提物由3.18%减少至0.12%;NaClO_(2)脱色后,木质素含量降低了4.78%;NaClO脱色后纤维素含量为51.02%,仅增加了4.02%,木质素共减少了2.15%,抽提物含量为2.75%,仅减少了0.43%。温度变化条件下,亮度和色差均在70°C时达到最大。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显示,在不同脱色条件下,纤维素的红外吸收特征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脱色样品中半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羰基的C=O伸缩振动峰明显减弱,证明脱色一定程度降解了半纤维素,NaClO_(2)脱色后木质素酚醚键C—O—C的伸缩振动峰减弱,进一步验证了木质素含量降低的结果。TG和DTG曲线显示脱色前后以及不同脱色条件获得的样品热解特性有差异,H_(2)O_(2)和NaClO脱色后热解起始温度高于未处理材,NaClO_(2)脱色后热解起始温度低于未处理材,50°C条件下脱色后样品的热解起始温度略高于30°C和70°C条件下。【结论】不同脱色剂脱色条件下,H_(2)O_(2)脱色效果最佳;温度变化条件下,NaClO_(2)在70°C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后纤维素相对含量大幅增加,木质素和抽提物相对含量减少;傅里叶红外光谱验证了脱色材主成分的变化,从基团变化的角度揭示材色变化的机理;H_(2)O_(2)和NaClO脱色的样品热稳定性有所提升,NaClO_(2)脱色使得热稳定性略有下降。
    • 马瑞; 贾长青; 雷茹淋; 王丹丹
    • 摘要: 分别使用95%乙醇和四氯化碳作为提取溶剂,在78°C左右,对已提取过挥发油的缬草残渣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借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对提取浸膏中化学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条件下,共鉴定出38中化学组分,数据出峰相对总质量分数为81.7%;以四氯化碳为提取溶剂条件下,共鉴定出44种化学组分,数据出峰相对总质量分数为84.4%。
    • 郑锦怡; 彭妍; 魏静; 郭松; 何凌燕; 黄晓锋
    • 摘要: 为探究深圳市大气颗粒物分粒径有效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离心颗粒物质量分析仪(CPMA)与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DMA)联用,通过粒径筛分测定了2020年9月~2021年2月粒径范围为50~500nm的深圳市大气颗粒物分粒径有效密度.结果表明:深圳市大气颗粒物的中值有效密度范围在1.29~1.53g/cm^(3),颗粒物有效密度均随颗粒物粒径增加而增大,秋季有效密度略低于冬季.清洁时期,有效密度较低且观察到双峰分布,低密度颗粒物中值有效密度在0.70~0.80g/cm^(3)范围内,表明存在新鲜排放的黑碳颗粒物,高密度颗粒物中值有效密度在1.3~1.5g/cm^(3)范围内,介于二次无机颗粒物和有机物的材料密度之间,推测为二者混合状态.污染时期,不同粒径有效密度值增加且呈现单峰分布,表明颗粒物呈现内混态.在新粒子生成事件中,气态硝酸凝结可能是大气颗粒物后续粒径增长和有效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 王刘铭; 邓超; 苏校平; 王西岳
    • 摘要: 利用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焦作市PM_(2.5)及其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数据,分析了观测期间焦作市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潜在源。结果显示:1)焦作市PM_(2.5)主要由NO_(3)^(-1)、NH_(4)^(+)、SO_(4)^(2-)、OC(Organic Carbon,有机碳)和EC(Elemental Carbon,元素碳)组成,观测期间平均浓度分别为30.26μg/m^(3)、17.86μg/m^(3)、16.47μg/m^(3)、17.44μg/m^(3)和4.27μg/m^(3),在PM_(2.5)中占比75.1%;2)焦作市冬季污染天NO_(3)^(-1)和SO_(2)的二次转化程度更高且OC和EC的来源更为相似;3)本地源是焦作市冬季PM_(2.5)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周边城市的区域输送也有一定贡献。
    • 娄有信; 李浩宇; 杨子; 王金宝; 王旭平
    • 摘要: 堇青石-莫来石立柱是一种常用的陶瓷厂窑具材料,在高温烟气腐蚀下,堇青石-莫来石立柱通常发生断裂失效。本工作以陶瓷厂断裂失效堇青石-莫来石立柱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测定分析了堇青石-莫来石立柱的化学组成与微观结构。结果发现:断裂失效后的堇青石-莫来石立柱组织中形成了大量玻璃相结构,伴有大量二氧化硅流失,出现了大量裂纹、孔隙,导致堇青石-莫来石立柱抗折强度下降,引发堇青石-莫来石立柱断裂失效。
    • 摘要: 2022年4月,由中国牵头、宝钛集团主导制定的ISO 23515《钛及钛合金命名系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在钛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一次历史性重大突破,填补了国际钛牌号命名规则及各牌号化学组分范围要求的空白。
    • 岳孔; 陆栋; 胡文杰; 戴长路; 吴鹏; 陆伟东
    • 摘要: 【目的】研究高温中大截面承重木构件最外侧炭化层保护下内部受热区木材顺纹弦面抗剪强度及其劣化规律,为木结构抗火性能精细化设计和过火结构构件剩余承载力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木结构建筑常用进口兴安落叶松和花旗松以及强度等级较高、具有结构用材潜在应用价值的国产速生杨木3种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试验箱内充满氮气的方法模拟绝氧环境,在20、50、70、110、150、200、220、250和280°C共9个温度水平下测试216个试件的顺纹抗剪强度,以及150、180和200°C下木材主要化学组分变化。【结果】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常温时兴安落叶松、花旗松和杨木的顺纹抗剪强度分别为9.65、8.94和9.48 MPa,温度升至150°C时,分别降至初始值的60.7%、68.0%和65.6%,当温度高于150°C时,木材顺纹抗剪强度下降速度加快,280°C时兴安落叶松、花旗松和杨木的顺纹抗剪强度分别为1.05、0.91和0.61 MPa,仅为初始值的9.0%、10.2%和6.4%;木材主要化学组分中纤维素热稳定性最高,半纤维素热稳定性最低,常温时兴安落叶松、花旗松和杨木的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25.3%、25.7%和16.3%,150°C时半纤维素开始热解,其含量减少1.3%~9.1%,温度升至200°C时热解加剧,其含量分别降低29.4%、18.6%和25.9%,高温中半纤维素严重热解是导致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随着温度升高,密度对木材顺纹抗剪强度的影响逐渐降低,常温时木材抗剪强度-密度关系系数为14.2 MPa·(g·cm^(-3))^(-1),当温度高于200°C时,抗剪强度-密度关系系数降至1.1~3.1;高温中3种木材的相对顺纹抗剪强度劣化规律相似。【结论】高温对木材顺纹抗剪强度具有显著劣化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木材半纤维素含量大幅度降低;试验采用绝氧方式导致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高温折减系数较欧标规定小;基于试验数据,提出绝氧条件下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高温劣化模型。
    • 杨彬; 白晓春; 吴华成; 吴健; 周卫青; 李朋; 王绿
    • 摘要: 为了研究粒径在0.2—2.0μm的含铅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和粒径分布特征,运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省香河县开展观测活动。通过自适应神经网络算法(ART-2a)对含铅颗粒物进行命名、合并后,主要分为六类:富钾(Pb-K)、元素碳(Pb-EC)、有机碳元素碳(Pb-OCEC)、有机碳(Pb-OC)、金属(Pb-M)和粉尘(Pb-D)颗粒物。采暖前后含铅颗粒均是Pb-K贡献最大(约46%)。由于受到采暖季煤炭燃烧排放增加的影响,Pb-EC颗粒物占比有所增加。该地区含铅颗粒物与硝酸盐的混合程度最高,Pb-OCEC与硫酸盐的混合程度最高。六种不同类型含铅颗粒物的混合态表明:含铅颗粒物主要与硝酸盐混合(>50%),与硫酸盐混合程度最高的是Pb-OCEC,其他均<40%。本文为研究含铅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和生态健康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 沈子宣; 徐敏; 胡波; 王跃思; 邹嘉南
    • 摘要: 为了探讨大气气溶胶的吸湿性特征,基于观测气溶胶化学组分,计算了吸湿性参数κ.首先,通过PCA分析法,得到了对吸湿性参数κ贡献率较大的化学因子;其次,基于Kohler公式与ZSR混合理论,对各化学组分加权得到各时刻对应的吸湿性参数κ_(chemical);最后,基于κ-Kohler理论,讨论κ_(chemical)与其相关性,并通过κ_(chemical)对吸湿性特征参数(光学吸湿增长因子f(RH)、粒径吸湿增长因子gf)进行反演运算,探讨两者与理论值的差异.采用迭代算法与前人研究所得的经验公式求解吸湿性参数κ_(NEP),以验证化学方法计算吸湿性参数κ_(chemical)的准确性.此外,还根据所得的吸湿性参数,讨论其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κ_(chemical)与基于κ-Kohler理论计算得到的κ_(kohler)相关系数为0.78,两者的均方根误差为0.031,处于较低水平,两者比值基本分布于距中心拟合直线误差的10%内;反演所得的f(RH)与仪器测量值f(RH)_(measured)相关系数高达0.99,进一步证明了两者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反演所得的gf与理论值gf_(NEP)重合度极高,也具有较高相关性;κ_(chemical)与能见度呈负相关性,在能见度≤5km时,κ_(NH_(4)NO_(3))对κ_(chemical)的贡献为74.63%.
    • 王涵; 王崇臣; 王淑兰; 张文杰; 张敬巧; 李慧; 张萌; 王少博
    • 摘要: 为了解邢台市秋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于2018年11月10—16日,在邢台市一中、内丘以及沙河3个点位采集PM_(2.5)样品,分析PM_(2.5)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期间邢台市PM_(2.5)平均浓度为176.2μg/m^(3),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4倍;水溶性离子以NO_(3)^(−)、SO_(4)^(2−)和NH_(4)^(+)为主,平均浓度分别为(32.3±13.4)、(16.4±9.0)和(15.0±6.8)μg/m^(3),分别占PM_(2.5)的18.3%、9.3%和8.5%,3种离子浓度在污染加重时较污染初期分别升高了0.8、2.3和1.2倍;OC平均浓度为(12.9±5.8)μg/m^(3),占PM_(2.5)的7.4%,EC平均浓度为(4.6±1.4)μg/m^(3),占PM_(2.5)的2.7%。邢台市该次重污染过程以二次污染为主导,主要受到燃煤及机动车排放影响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