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82444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2016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反硝化作用的相关文献由1077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洪、张玉树、彭永臻等。

反硝化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8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2444 占比:99.60%

总计:82775篇

反硝化作用—发文趋势图

反硝化作用

-研究学者

  • 丁洪
  • 张玉树
  • 彭永臻
  • 李金荣
  • 杨振放
  • 梁东丽
  • 白洁
  • 万晓红
  • 于洪刚
  • 仝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郎漫; 魏玮; 李平
    • 摘要: 为探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对水分含量变化的响应,以深入认识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中氮素的产生、消耗和损失过程,为农田土壤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的农田砂壤土为对象,利用;N同位素双标记技术结合FLUAZ数值优化模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研究60%WHC(田间最大持水量)、100%WHC和淹水条件下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结果表明:60%WHC水分条件下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氮固定速率、初级硝化速率和初级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87、1.16、2.84 mg·kg^(1)·d^(1)和0.01 mg·kg^(1)·d^(1),水分含量增加至100%WHC对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淹水后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和初级氮固定速率分别增加至2.45 mg·kg^(1)·d^(1)和2.15 mg·kg^(1)·d^(1),初级硝化速率降低至1.13 mg·kg^(1)·d^(1),初级反硝化速率增加至0.65 mg·kg^(1)·d^(1),与60%WHC处理差异显著。60%WHC和100%WHC处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初级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gn/ia)以及初级氮矿化速率与初级氮固定速率比值(gm/gi)都大于1,而淹水处理的gn/ia值小于1(0.55),gm/gi值接近1(1.14)。非饱和水分条件下,砂壤土的氮素供应和固持能力较低,容易发生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损失。砂壤土淹水后促进了反硝化作用的发生,但氮矿化和固定过程紧密偶联,提高了土壤氮的供应和周转能力;同时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减少了硝态氮淋溶损失的风险。
    • 杜子银; 蔡延江; 张斌; 洪江涛; 王小丹
    • 摘要: 牲畜排泄物返还被认为是对草地的一种天然的施肥措施,也是草地养分归还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植被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论述了放牧牲畜粪便和尿液自身降解及其氮素变化、粪尿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指出排泄物氮输入使粪尿斑块成为草地土壤氮转化和N_(2)O排放的活跃点,且不同排泄物类型、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条件等使土壤氮素矿化、固持、硝化及反硝化等关键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牲畜排泄物返还的响应不尽相同。建议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草地牲畜排泄物⁃植被⁃土壤体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天然草地关键氮素转化过程和N_(2)O排放的微生物作用机制方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为优化放牧牲畜排泄物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土壤养分调控策略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 肖锚; 俞永祥; 姚槐应
    • 摘要: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会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和活性,进而会影响盐渍化作用下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本研究选取中国滨海地区不同种植年限(3年、15年和40年)的水稻土。基于微宇宙培养试验方法和高通量定量PCR技术,探究不同含盐量(0.2%和0.6%)对不同种植年限水稻土铵态氮(NH_(4)^(+))、硝态氮(NO_(3)^(-))及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种植水稻15年和40年的土壤,盐分含量增加使得参与土壤有机氮矿化的gdhA基因丰度显著(P0.05)影响。盐分增加使得种植40年的水稻土中参与土壤NO_(3)^(-)还原的narG基因丰度显著(P0.05)影响。此外,盐分增加使得不同种植年限水稻土中编码氧化亚氮还原的nosZ基因丰度显著(P<0.05)增加,可能有利于提升水稻土氧化亚氮还原强度,进而减少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 邢肖毅; 张亚丽; 杨贤均; 李晓红; 倪绯
    • 摘要: 草坪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发展,其分布面积大幅增加。一些草坪存在较高程度的人为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等,因而N_(2)O排放较高,甚至高于农田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微生物调控的反硝化作用是草坪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草坪土壤具有较丰富的反硝化微生物,但其群落组成及对反硝化作用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草坪土壤N_(2)O排放速率变异较大,受氮肥施用、土壤水分含量、温度、草坪植被、建立年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N_(2)O减排重在遵循草坪植被氮素吸收规律,改革肥水措施,并促进N_(2)O向N_(2)的转化。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条件下草坪土壤N_(2)O排放规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以评估城市化发展对N_(2)O排放及温室效应的贡献。
    • 张玉叶; 何江涛; 邓璐; 邹华; 张金刚; 杨美萍
    • 摘要: 近年来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与抗生素污染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复合抗生素污染对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以水环境中检出率较高的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为代表进行模拟实验,探究ng级的两种抗生素复合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硝氮和亚硝氮的降解情况表明,实验浓度条件下,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单用与二者联用对水环境中的反硝化过程存在不同的抑制作用。洛美沙星单用前期轻微促进反硝化,后期表现抑制作用,而诺氟沙星单用始终表现出抑制作用;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联用抑制作用小于诺氟沙星单用,联用表现为拮抗作用。各体系的抑制作用大小为诺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洛美沙星。该模拟试验条件虽与实际条件有所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抗生素联用表现出拮抗作用与反硝化体系内微生物数量、活性,反硝化酶活性,反硝化菌优势物种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Acinetobacter baumannii、Pseudomonas sp.KY及功能基因nosZ和aac的丰度的变化有关。抗生素加入反硝化体系后会产生持续的影响,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反硝化菌逐渐适应有低浓度抗生素存在的环境,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数量增加,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反硝化菌在数量和活性、反硝化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层面均有回升趋势。
    • 宋玫滢; 孙晓莉; 王豆豆; 林雅琪; 刘洋
    • 摘要: 为分离可以高效去除亚硝酸盐的反硝化细菌,并在养殖废水处理中进行应用,本实验通过富集培养、稀释涂布、划线分离、纯化、筛选,从活性污泥中获得两株反硝化能力较强的微生物菌株A和H,研究了温度、pH、溶解氧、碳源、硝酸盐浓度对菌株A和H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株反硝化细菌经鉴定分别为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 A和Pseudomonas stutzeri H。在含有溴麝香草酚蓝(bromothymol blue,BTB)的培养基中,菌株H在37°C,pH 6.0,摇床转速为50 r/min,在添加1%(w/v)的柠檬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NO^(-)_(3)的去除率最高,为84.67%;菌株A在30°C,pH 6.0,静止条件下,以柠檬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NO^(-)_(3)的去除率最高,为67.04%。
    • 李健; 曲植; 张立鑫; 李铭江; 陆江岳
    • 摘要: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田特有的淹水环境为反硝化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平均利用率低、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日趋严重.反硝化作用作为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学过程,自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揭示pH、有机碳源等关键限制因子对水稻土反硝化菌的影响,本研究以两种初始pH不同的碱性和酸性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泥浆厌氧培养试验,分别基于DNA和RNA水平分析了反硝化关键功能基因(nirK/S、nosZ)丰度变化规律,以期揭示外源添加有机碳源(葡萄糖)对不同pH水稻土中反硝化微生物功能活性及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添加葡萄糖会降低土壤pH,且pH降低程度随添加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碱性水稻土中添加葡萄糖增强了反硝化作用;酸性水稻土中添加葡萄糖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pH水稻土中nirK和nirS的基因数量和表达量对添加葡萄糖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其中nirK基因的响应程度相对更高;4)在酸性水稻土中,nosZ基因的数量和表达量随碳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碱性水稻土添加低浓度葡萄糖后,碳源的刺激作用占主导地位,nosZ基因的数量和表达量均有所增加,添加高浓度葡萄糖后,碳源添加引起的土壤酸化对nosZ基因的数量和表达量均起到了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水稻土中外源有机碳的添加从碳源供应和酸化土壤两方面综合影响了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和活性,进而影响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和氧化亚氮的排放,研究结果为稻田外源有机物输入的环境效应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 万家秀; 何碧红; 谢伟雪; 周峰; 牛爱娣; 展争艳; 陈臻
    • 摘要: 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在厌氧条件下氨作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通过生物作用转化为氮气的过程。胞外多聚物是微生物分泌的、包裹在细胞外的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具有促进颗粒污泥形成等功能。文中问介绍了厌氧氨氧化系统胞外多聚物与其他常见微生物系统胞外多聚物不同的特点及应用。特点部分介绍了厌氧氨氧化系统胞外多聚物内的含氮化合物和阴离子聚合物及其吸附作用。目前常利用厌氧氨氧化系统胞外多聚物进行污水中有机氮的去除以及强化反硝化作用
    • 李智滔; 肖红伟; 伍作亭; 马艳; 肖扬宁; 陈振平; 陶继华
    • 摘要: 为了识别鄱阳湖湿地水体中硝酸盐污染的来源,转化特征和各污染来源的贡献比例,选取枯水期这一典型时期,于2019年1月份对鄱阳湖中的蚌湖湿地,沙湖山湿地和庐山湿地的地表水进行取样,并测定了水样中的离子组成和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值.研究结果显示,NO3-/Cl-物质的量浓度比值与Cl-浓度的关系表明3处湿地中硝酸盐来源可能受到农业活动和降雨的影响.蚌湖,沙湖山和庐山湿地水体中δ^(15)N-NO_(3)^(-)和δ^(18)O-NO_(3)^(-)值的范围分别为-6.19‰∼4.67‰和3.41‰∼39.95‰,-4.14‰∼1.45‰和31.54‰∼68.30‰,-6.98‰∼3.83‰和2.80‰∼30.43‰,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值表明3处湿地硝酸盐来源可能受到降水NO_(3)^(-),硝酸盐氮肥,氨态氮肥和土壤有机氮的影响.利用硝酸盐氮氧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NO_(3)^(-)与Cl^(-)比值关系判断湿地中无明显反硝化作用的发生.SIAR模型结果显示:蚌湖湿地,沙湖山湿地,庐山湿地硝酸盐来源中降水NO_(3)^(-)贡献占比最大,其次是化肥,土壤有机氮,粪便和生活污水贡献占比最小.
    • 杨梓阳; 李学刚; 宋金明; 马骏; 王启栋
    • 摘要: 海洋生物固氮是指固氮生物利用固氮酶将氮气转化为生物可利用铵盐的海洋氮元素输入过程,和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等氮流失途径一起制约着大洋氮收支平衡。而固氮速率的测定是研究海洋生物固氮的最直接方式。自发现海洋生物固氮作用以来,固氮速率的测定方法在不断更新改进,但总体来说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最近用15N2同位素示踪法及其他相关数据综合得到全球海洋固氮量为196.1 Tg N·a−1,最高固氮速率发生在南太平洋热带地区。但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物理因素中的光照和温度是全球范围固氮速率分布的最佳预测因子,光照为固氮过程提供能量,温度通过影响固氮酶活性而发挥作用。在化学因素中,铁元素的缺乏成为固氮的重要限制因子。除此之外,还有生物因素,如浮游植物和异养固氮生物等,对固氮量的贡献影响较大。最近有研究对以往固氮作用区域和反硝化作用空间相互耦合的观点表示质疑,提出二者分布空间分离的新格局。研究多控制因素对固氮生物的耦合效应、明确不同物种对固氮总量的相对贡献以及进一步建立固氮速率的原位测定方法是未来海洋固氮作用研究的主要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