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1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57715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科技研究——2015科技产业发展与建设成就研讨会等;硝化作用的相关文献由190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洪、曹志洪、李奕林等。

硝化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7715 占比:99.01%

总计:58294篇

硝化作用—发文趋势图

硝化作用

-研究学者

  • 丁洪
  • 曹志洪
  • 李奕林
  • 孟磊
  • 李忠佩
  • 沈其荣
  • 蒋先军
  • 吴志丹
  • 尤志明
  • 李世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启林; 刘丽君; 何秋香; 刘金霞; 曹明; 伍延正; 汤水荣; 孟磊; 柯用春
    • 摘要: 为探讨添加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排放对碳源添加的响应,以无任何添加的土壤为空白处理(CK),设置B1、B2两个生物炭处理(B1:生物炭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1%;B2:生物炭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2%)和秸秆处理S(水稻秸秆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2.75%,秸秆用量与制备B1的秸秆用量相当),同时设置45%持水量W1(模拟干旱)、75%持水量W2(适中)和100%持水量W3(淹水)3个水分条件,培养25 d。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H_(4)^(+)-N含量为W1>W2>W3,NO_(3)-N含量为W3>W2>W1。土壤水分显著影响N_(2)O排放,相比W1,CK、S、B1、B2处理在W2和W3水分条件下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806.2%、455.8%、713.2%、311.3%和798.6%、315.3%、801.6%、661.7%。W1和W2水分条件下,相比CK,秸秆添加显著增加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增幅分别为80.9%和10.9%。添加生物炭在各水分条件下均降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水分含量越高,降幅越大,B1和B2降幅分别为25.7%~33.5%和22.9%~65.0%。研究表明,海南红壤中添加生物炭可以减少土壤N_(2)O排放,而秸秆还田在持水量小于75%时可增加土壤N_(2)O排放,在淹水条件下可降低土壤N_(2)O排放。
    • 潘红; 李勇; 孟春梅; 郑燕; 刘杏梅; 诸葛玉平; 贾仲君; 邸洪杰; 徐建明
    • 摘要: 甲烷氧化微生物和氨氧化微生物均是既可以氧化甲烷(CH_(4))又可以氧化氨(NH_(3)),氨氧化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也是好氧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主要生物路径。选取内蒙古草原围封禁牧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探讨不同氮水平下土壤活性甲烷氧化微生物与硝化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低氮添加促进甲烷氧化活性,而高氮添加抑制甲烷氧化活性;低氮和高氮添加均显著增强硝化活性。基于DNA-SIP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Methylobacter MOB和Nitrosospira AOB/Nitrospira NOB分别是该土壤的主要活性甲烷氧化和硝化微生物。网络结构分析发现Methylobacter MOB和Nitrosospira AOB/Nitrospira NOB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证明活性甲烷氧化和硝化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性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影响草原土壤甲烷氧化和硝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为采取措施调控草原土壤CH_(4)的汇和N_(2)O的源功能以及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提供理论基础。
    • 王吉元; 夏浩; 李宇轩; 王响玲; 姜存仓
    • 摘要: 为探究施用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酸性土壤改良及氮素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影响,以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添加水稻秸秆、稻壳及木屑3种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开展为期50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化学肥料(F)、水稻秸秆生物炭+化学肥料(B_(1))、稻壳生物炭+化学肥料(B_(2))、木屑生物炭+化学肥料(B_(3))共5个处理,测定土壤基础理化性质、酶活性及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分析土壤性质与氮素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生物炭对土壤pH提高效果高于木屑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与CK和F处理相比,B_(1)处理使土壤pH提高了0.10和0.64个单位,且B_(1)处理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用肥料(F)和生物炭(B_(1)、B_(2)、B_(3))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且不同原料生物炭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培养50 d后,B_(1)、B_(2)、B_(3)处理平均氮素矿化速率相对于F处理分别降低了81.5%、87.6%和28.1%。与F处理相比,B_(1)、B_(3)处理能固持土壤硝态氮,并分别使硝化速率提高了12.0%和16.0%,而B_(2)处理使硝化速率降低了18.5%。此外,不同生物炭处理的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活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酸性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土壤性质的差异可对氮素转化产生影响,合理施用生物炭可固持土壤氮素,减少氮素损失。
    • 郎漫; 魏玮; 李平
    • 摘要: 为探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对水分含量变化的响应,以深入认识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中氮素的产生、消耗和损失过程,为农田土壤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的农田砂壤土为对象,利用;N同位素双标记技术结合FLUAZ数值优化模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研究60%WHC(田间最大持水量)、100%WHC和淹水条件下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结果表明:60%WHC水分条件下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氮固定速率、初级硝化速率和初级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87、1.16、2.84 mg·kg^(1)·d^(1)和0.01 mg·kg^(1)·d^(1),水分含量增加至100%WHC对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淹水后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和初级氮固定速率分别增加至2.45 mg·kg^(1)·d^(1)和2.15 mg·kg^(1)·d^(1),初级硝化速率降低至1.13 mg·kg^(1)·d^(1),初级反硝化速率增加至0.65 mg·kg^(1)·d^(1),与60%WHC处理差异显著。60%WHC和100%WHC处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初级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gn/ia)以及初级氮矿化速率与初级氮固定速率比值(gm/gi)都大于1,而淹水处理的gn/ia值小于1(0.55),gm/gi值接近1(1.14)。非饱和水分条件下,砂壤土的氮素供应和固持能力较低,容易发生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损失。砂壤土淹水后促进了反硝化作用的发生,但氮矿化和固定过程紧密偶联,提高了土壤氮的供应和周转能力;同时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减少了硝态氮淋溶损失的风险。
    • 杜子银; 蔡延江; 张斌; 洪江涛; 王小丹
    • 摘要: 牲畜排泄物返还被认为是对草地的一种天然的施肥措施,也是草地养分归还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植被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论述了放牧牲畜粪便和尿液自身降解及其氮素变化、粪尿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指出排泄物氮输入使粪尿斑块成为草地土壤氮转化和N_(2)O排放的活跃点,且不同排泄物类型、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条件等使土壤氮素矿化、固持、硝化及反硝化等关键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牲畜排泄物返还的响应不尽相同。建议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草地牲畜排泄物⁃植被⁃土壤体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天然草地关键氮素转化过程和N_(2)O排放的微生物作用机制方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为优化放牧牲畜排泄物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土壤养分调控策略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 肖锚; 俞永祥; 姚槐应
    • 摘要: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会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和活性,进而会影响盐渍化作用下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本研究选取中国滨海地区不同种植年限(3年、15年和40年)的水稻土。基于微宇宙培养试验方法和高通量定量PCR技术,探究不同含盐量(0.2%和0.6%)对不同种植年限水稻土铵态氮(NH_(4)^(+))、硝态氮(NO_(3)^(-))及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种植水稻15年和40年的土壤,盐分含量增加使得参与土壤有机氮矿化的gdhA基因丰度显著(P0.05)影响。盐分增加使得种植40年的水稻土中参与土壤NO_(3)^(-)还原的narG基因丰度显著(P0.05)影响。此外,盐分增加使得不同种植年限水稻土中编码氧化亚氮还原的nosZ基因丰度显著(P<0.05)增加,可能有利于提升水稻土氧化亚氮还原强度,进而减少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 熊旭梅; 周雪; 郭佳; 贾仲君; 蒋先军
    • 摘要: pH和氧气是古菌氨氧化活性的关键限制因子。然而,复杂土壤中不同古菌生态型(土壤古菌和海洋古菌)对pH和氧气的竞争适应规律尚未有相关报道。选择活性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为类海洋古菌Group1.1a-associated的酸性森林土(pH5.40)和活性氨氧化古菌为土壤类古菌Group 1.1b的碱性水稻土(pH8.02),调节混合土壤pH和氧气浓度;设置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实验,通过微宇宙室内培养,监测土壤硝化强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454高通量测序研究pH和氧气对土壤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H3.8下没有硝化作用发生,而pH6.0和7.6则发生了强烈硝化作用,且高氧环境下硝化作用强于低氧环境;加底物培养后,氨氧化古菌数量明显增加;活性氨氧化古菌几乎全为土壤类古菌Group 1.1b。研究表明:尽管氧气对硝化作用也有一定影响,但pH是影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与类海洋古菌相比,土壤类古菌Group 1.1b更能适应高氧和低氧的碱性土壤环境,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 李晓昕
    • 摘要: 利用Hydrus-1D对土壤环境中的硝化作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溶质迁移控制方程中的“三相”模块和根系吸收模块实现了对“三氮”迁移转化过程的模拟;化学非均衡吸附过程、物理非均衡溶质运移过程分别通过双位吸附模型、双区-双孔隙度溶质运移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建立的均质、各向同性、稳态的硝化模型试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NH^(+)_(4)、NO^(-)_(2)、NO^(-)_(3)的溶质浓度模拟计算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0.1%;依据物料平衡计算结果进行的参数反验算表明,阻滞系数的反验算值R′与输入的R值相吻合,证实了所建立硝化作用数值模型的精度较高。
    • 吴媛媛; 乐超银; 龚大春; 谢飞
    • 摘要: 本实验采用目标微生物富集培养的方法,从硫酸新霉素制药废水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较高脱氮效率的硝化菌株;经形态学鉴定、16S rDNA基因测序比对分析,鉴定其为泛养副球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对该菌株进脱氮性能分析,在以(NH)SO为唯一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2 h,其总氮脱除率约为50%;在整个过程中,中间产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几乎为零,确定该菌株具有硝化-反硝化能力。研究结果对从高氨氮制药废水中发掘高效脱氮菌株资源具有较大意义。
    • 宋旸; 梁宏宝; 陈忠喜; 马骏
    • 摘要: 以乙酸锌为锌原,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纳米ZnO颗粒,通过XRD、SEM、FT-IR等分析了样品的晶格结构、微观形貌和光谱特性。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研究了纳米ZnO颗粒对活性污泥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出的纳米ZnO颗粒为标准的纤锌矿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分散性较好,呈现颗粒状,粒径尺寸在25~45 nm之间;随着纳米ZnO颗粒添加量的增加,SBR溶液中的Zn^(2+)浓度逐渐上升,活性污泥吸附纳米ZnO颗粒前后形态变化表明,颗粒污泥在吸附前表面较为光滑,吸附后表面呈现出较多的凸起状斑点,纳米ZnO颗粒在污泥表面分布不均匀;随着纳米ZnO颗粒添加量的增加,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硝化抑制作用逐渐增大,当纳米ZnO颗粒的添加量为50 mg/L,在270 min时,颗粒污泥对NH_(4)^(+)-N的去除率最低为52.35%,对NO_(2)^(-)-N和NO_(3)-N的生成量最低为98.5和11.9 mg/L,相比不添加纳米ZnO颗粒的生成量分别降低了38.93%和42.7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