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雨侵蚀力

降雨侵蚀力

降雨侵蚀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4217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山地学报、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亚热带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等;降雨侵蚀力的相关文献由982位作者贡献,包括章文波、谢云、查轩等。

降雨侵蚀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4217 占比:99.55%

总计:74555篇

降雨侵蚀力—发文趋势图

降雨侵蚀力

-研究学者

  • 章文波
  • 谢云
  • 查轩
  • 刘宝元
  • 姜小三
  • 黄少燕
  • 何小武
  • 刘惠英
  • 张一平
  • 张平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赖桂林; 谢颂华; 廖凯涛; 宋月君; 莫明浩
    • 摘要: 降雨侵蚀力(R)是测算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该因子的准确计算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将经典算法作为基准值,通过对比章文波模型与经典算法的有效系数,分析当前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R因子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得出:红壤坡耕地的侵蚀性降雨量标准为14.6 mm;章文波模型的α、β参数由公式算取比用冷、暖季取值再计算降雨侵蚀力更为准确。结论可为R因子的修正提供参考。
    • 李俊; 盛菲; 刘士余; 张婷; 余敏琪
    • 摘要: 为有效防治流域土壤侵蚀、维护生态安全,基于九曲水流域1982—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运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中雨、大雨、暴雨及年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太阳黑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及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雨、大雨、暴雨及年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不显著(p>0.05),其变异系数(C_(V))分别为0.24,0.31,0.64,0.26,均属于中等变异。(2)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周期变化差异明显,年降雨侵蚀力与暴雨侵蚀力均存在15~23年周期变化和19年主周期,二者联系更紧密。(3)年降雨侵蚀力和暴雨侵蚀力与太阳黑子、ENSO、AO、PDO均分别存在9~11,10~11,10~11,9~10年的显著共振周期,暴雨侵蚀力受太阳黑子、ENSO、PDO的影响大于中雨、大雨侵蚀力,大雨侵蚀力受AO的影响大于中雨、暴雨侵蚀力。研究成果可为赣南乃至我国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王满; 白娜
    • 摘要: 为给流域水土流失风险评估和防治等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依据,根据2016—2020年罗玉沟流域内的17个雨量站的日连续实测降雨数据,运用日降雨量数据进行了降雨侵蚀力风险评估,分析了该区域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罗玉沟流域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关系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决定系数R 2=0.8521;罗玉沟流域及各雨量站的年内降雨侵蚀力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呈现单峰型趋势,8月是峰值拐点,过8月后逐渐下降;流域侵蚀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降雨量、侵蚀性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者之间保持一定的相关性。
    • 杨文春; 谷桂华; 朱伟兵; 火寿华
    • 摘要: 为研究滇中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三湖”流域)降雨对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流域内梁王河、海口、茶尔山、沙沟嘴4个雨量站1992—2020年日降雨观测数据,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用M-K法分析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变化特征,用Kriging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为:1992—2020年期间,“三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07.6 mm,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3088~4172 MJ·mm/(hm^(2)·h);年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为0.25~0.32;各站发生侵蚀性降雨日数686~759 d;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相关关系较好,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波动变化,系列为不显著增加趋势,无突变;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差异较大,夏季占全年的61.4%,汛期占全年的90.5%,降雨侵蚀力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与年降雨量分布趋势一致,为北大南小;年、汛期、夏季和秋季,流域降雨侵蚀力基本呈从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而非汛期、春季和冬季,降雨侵蚀力基本呈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滇中高原湖泊流域水土保持、湖泊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姬兴杰; 刘美; 吴稀稀; 丁亚磊; 朱业玉
    • 摘要: 请研究基于黄河流域31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统计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象因子的关系,从总体趋势角度综合探讨导致土壤水蚀加剧的原因,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961-2019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223.1 MJ·mm/(hm^(2)·h·a),整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a下降6.71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夏高冬低,夏季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61.3%,冬季仅占0.3%。2)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的分布范围为33.0~3550.6 MJ·mm/(hm^(2)·h·a),空间分布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规律。3)降雨侵蚀力与各地理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经度和坡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和0.164(n=317,P<0.01),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和-0.490(n=317,P<0.01);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降水日数、雨强和暴雨日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0.208、0.819和0.753(n=317,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雨量对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率最大,降雨量是导致降雨侵蚀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 陈剑南; 刘益麟; 李朋飞; 胡晋飞; 高健健; 党恬敏
    • 摘要: 为了研究横跨20世纪的百年尺度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该文首先验证了CHELSAcrust数据集的精度,并基于该数据集估算了黄土高原1901—2016年逐月降雨侵蚀力,最后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CHELSAcrust数据集精度较高(Nash=0.79;R^(2)=0.82),满足本文分析需求;(2)1901—2016年黄土高原年均降雨侵蚀力东南高、西北低,各地理分区降雨侵蚀力中,土石山区>河谷平原区>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沙地沙漠区>农灌区。降雨侵蚀力显著变化区域集中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非显著变化区域分布在边缘地区;(3)1901—2016年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变化不显著且无明显突变点,可划分为1901—1930年、1930—1980年和1980—2016年3个阶段;(4)黄土高原地区降雨侵蚀力变化存在周期性规律,2.62 a变化周期最显著,且变化周期与气候要素的波动周期基本一致。结果显示1901—2016年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变化并不显著且存在周期性规律,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 徐晶; 时延锋; 徐征和; 徐立荣
    • 摘要: 为了分析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沂蒙山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的逐日降雨数据,采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小波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IDW)等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沂蒙山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5081.59(MJ·mm)/(hm 2·h·a),且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年降雨侵蚀力存在22 a的主周期和7 a的次周期;降雨侵蚀力年内多集中在汛期6—9月份,占全年的84.15%;除秋季外,春季、夏季和冬季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年均降雨侵蚀力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带状逐渐递减;各气象站变异系数的范围是0.32~0.53,地区差异比较明显,西部地区相对较大,南部地区相对较小。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侵蚀性降雨分布基本一致,并且集中分布在汛期,因此要加强研究区汛期尤其是7月、8月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可为研究区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及治理等提供决策依据。
    • 王升; 郑修茹
    • 摘要: 采用分布于广西区的23个国家基本雨量站1961—2010年逐日降雨数据,选用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5种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章文波等(A)、CREAMS(B)、吴素业等(C)、郑海金等(D)和史东梅等(E)],探讨其在广西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的适用性,并采用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基于日降雨量的降雨侵蚀力模型(A和B)计算的降雨侵蚀力均大于基于月降雨量的模型(C、D和E)的结果。在喀斯特地区的10个站点中,有6个站点模型B的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大的有效系数和较小的相对偏差,表明基于日降雨量的模型B在喀斯特地区较为适用;当仅有月降雨量资料时,宜采用模型D。在非喀斯特地区的13个站点中,有12个站点模型D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大的有效系数(0.967)和较小的相对偏差(0.033),表明基于月降雨量的模型D在非喀斯特地区较为适用。研究结果可为洪涝灾害频发、存在较大水力侵蚀风险的广西水土保持规划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陶淑芸; 王桂林
    • 摘要: 本文根据连云港市黑林小流域2013—2020年雨量、雨强和降雨历时等降雨资料,计算该区域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当地侵蚀性降雨特征,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与雨量、雨强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年际间有增大趋势,并存在丰枯交替波动;侵蚀性降雨主要发生在汛期,7—8月是水土流失需要高度关注的时期,Ⅱ雨型和Ⅲ雨型是土壤侵蚀需要高度关注的降雨类型。该研究成果可为当地水土流失预测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梁宇靖; 沈润平; 师春香; 邢雅洁; 孙帅
    • 摘要: 气象站和卫星降雨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时存在无法反映空间异质性且精度差的问题,基于CLDAS多源融合降水,利用EI60模型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中国的降雨侵蚀力进行评估,并结合降雨量、侵蚀性降雨次数、侵蚀密度等指标,探讨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CLDAS降雨侵蚀力与地面实测数据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均有良好的回归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与CMORPH降雨侵蚀力相比,其相对误差显著降低,可以准确反映全国范围的降雨侵蚀力季节性变异。(2)在2001—2020年,不同雨量区的降雨侵蚀力、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雨量区的年际变化波动剧烈,侵蚀性降雨次数和暴雨过程协同影响降雨侵蚀力的大小。(3)空间上,中国的降雨侵蚀力值的特点为东南沿海地区高、西北内陆地区低。时间上,侵蚀性降雨集中在5—8月,夏、秋两季对土壤造成的侵蚀影响更大。(4)通过对年降雨量、年侵蚀密度和年暴雨量进行分区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暴雨量与侵蚀密度成正相关关系,即年降雨量一定,暴雨事件越多,降雨侵蚀密度越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