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专利文献350140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理研究等;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春阳、史培军、张勃等。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50140 占比:99.93%

总计:350382篇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发文趋势图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研究学者

  • 何春阳
  • 史培军
  • 张勃
  • 李月臣
  • 陈晋
  • 马柱国
  • 刘春霞
  • 刘瑞民
  • 匡文慧
  • 张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崇敏; 邹泽耀; 邱荣祖; 林玉英; 胡喜生
    • 摘要: 为研究福建省铁路建设、运营期间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作用过程,选取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4条铁路线的福建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覆盖监测数据,首先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法对铁路2侧土地利用/覆盖的梯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景观指数,探讨20 a来福建省铁路建设和运营期间铁路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根据铁路2侧20 km范围内土地利用/覆盖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确定6 km的缓冲范围作为铁路影响域;研究发现:在影响域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影响较大,20 a间耕地减少715.49 km^(2),建设用地增加1015.8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96%和8.49%;而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较小,且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铁路建设时期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影响较大,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983.03 km^(2),占总面积的8.19%,而运营时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较小,发生变化的面积为586.20 km^(2),占比达4.89%。在2000—2010年,研究区域内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明显,破碎度增加较明显,聚合度降低较明显,而在2010—2020年间破碎度和聚合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和2000—2010年的变化相反,且变化程度减小,破碎度在铁路建设期间增加了41.23,运营期间减小2.66,而聚合度先减少0.18,后增加0.01。表明铁路运营期间对沿线区域景观格局干扰较小,且景观格局破碎程度有所改善。定量研究铁路建设及运营时期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为铁路沿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崔旺来; 蔡莉; 奚恒辉; 杨帆; 陈梦圆
    • 摘要: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在生态系统问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的迅速变化已经威胁到生态安全(ES),通过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并模拟ES模式,将LUCC和生态安全评价结合起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浙江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浙江大湾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估,处于一般安全等级及以上面积占比从58.83%先提高至60.02%,后下降至59.42%。同时,通过改变不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转移概率矩阵,设置了惯性发展、过度扩张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结果显示3种情景下生态安全处于一般安全等级及以上面积占比分别为58.61%、57.60%和58.46%。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GDP等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反,平原地区耕地利用率高、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多丘陵地区生态资源开发程度低、生态安全等级较高,表明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生态安全等级相对较低,生态良好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等级。
    • 董孝斌; 刘梦雪
    • 摘要: 系统厘清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研究进展与研究趋势,对于应对全球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从土地利用/覆盖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3个方面,总结了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主要由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和强度的改变引起;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通常用来解决减贫、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本方面的问题;3)在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方面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主要包括多尺度关联、驱动力分析、不同人群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偏好的关联,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影响等.
    • 苏宁; 丁国栋; 杜林芳; 杨光; 雷燕慧; 赵媛媛
    • 摘要: 资源型城市通过资源开采驱动城市快速发展,同时通过生态恢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探究典型人类活动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对于可持续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NDVI等数据,修订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量化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格局,进而评估了人类活动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鄂尔多斯市城镇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总体增加,耕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2312.24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2421.38亿元,增加了4.72%。2000年以后鄂尔多斯市退耕还林、未利用地植被恢复等措施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13.53亿元,同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占用生态生产用地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91.36亿元,生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大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消极影响。
    • 韩云环; 马柱国; 李明星; 陈亮
    • 摘要: 基于2001年和2010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土地覆盖数据,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模拟真实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2001~2010年,中国LUCC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带、半干旱半湿润区过渡带和南方地区;中国区域荒漠减少0.92%,草地减少0.01%,农田增加0.77%,森林增加2.86%,植被覆盖度整体增加.2)在2001年和2010年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背景下,LUCC使大部分地区感热通量增加,植被蒸腾、蒸发潜热通量增加,土壤表面蒸发潜热通量减小.3)LUCC使大部分地区地表径流减小;中国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土壤湿度减小,其他地区土壤湿度增加,仅干旱半干旱过渡带上的土壤湿度发生了显著变化.4)当典型过渡带区域由荒漠变为草地后,感热通量增加1.11 W m?2,潜热通量增加0.14 W m?2;冠层蒸腾和蒸发分别增加0.039 mm d?1、0.009 mm d?1.土壤湿度平均减小0.01 m3 m?3,且随深度增加变干更明显,这是由于根系吸收了较多深层土壤水分,以满足植被显著增加的蒸腾而产生的结果.当草地变为灌木时,其能量通量和水分循环的变化与上述结果类似.
    • 王培俊; 刘旗; 孙煌; 林晓岚; 范胜龙
    • 摘要: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构建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长汀县2005-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 表明:长汀县2005-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上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4个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01.08、88.39、109.14、134.11亿元,大气平衡调节价值平均占比35%,水源涵养价值占比15%,土壤保持价值占比21%,营养循环价值占比4%,有机质生产价值占比25%,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差异明显,濯田镇、三洲镇、河田镇和策武镇治理效果良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显著,但山地植被覆盖有减少趋势.建议在山地丘陵地区实行草灌乔混交治理模式、小穴播草模式和老头松改造模式,并在破碎的崩岗裸露斑块区修建排水沟、挡土墙和沉沙池等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在林下套种适宜的植物,加快坡改梯进度,并实行分工合作制;在日常生产建设过程中注重绿化,防止水土流失,严格实施防止水土流失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 范佳乐; 马梦珂
    • 摘要: 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指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城市内部格局改变和城市在区域中的扩展,从而发生不同时空尺度的土地系统变化的过程。当前的中国,伴随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快速且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其实质是人口、财富、技术和服务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及生活、生产和组织方式的转变。从地域空间上看,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灾害效应,已经使中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成为一种典型的人地系统动力过程。在认识和理解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影响与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探求中国和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戴声佩; 罗红霞; 胡盈盈; 郑倩; 李海亮; 李茂芬; 禹萱
    • 摘要: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近20年来,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经济双重影响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但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格局尚不明确.基于GLC30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分析了海南岛近2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分布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2000-201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以林地面积增加为主,主要由耕地、草地、湿地和水体转化而来;2010-202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以耕地和建筑用地显著增加为主,耕地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的转化,建设用地的增加则来源于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海南岛林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和草地明显减少;湿地、水体、裸地和海域的面积变化较小.林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区及东北部文昌市,大部分由草地转化而来;建筑用地主要来自于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湿地、水体和海域的开发,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沿海城镇居民点的周边地区;耕地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分布在海南海口、昌江、琼海和万宁等市县;草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区,转化为林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程度在各个时期变化较小,总体数值处于中间偏上水平,表明海南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稳定性较高,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强度适中.通过本研究可为海南岛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及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 黄英男; 霍子文; 夏晓波; 刘峻铭; 于雷
    • 摘要: 矿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矿区制定后期开采计划和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摸清矿区土地损毁状况及时空演变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动态平衡的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辅助手段,本文以山东省赵楼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期Lansand卫星影像,采用遥感(RS)技术手段,对赵楼矿区8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通过各期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赵楼矿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农用地是矿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内以转出为主,平均以1.41%/a的速度递减,水域、工矿用地和非工矿建设用地则以转入为主,累计转入面积分别达到148.59 hm2、167.58 hm2和886.14 hm2.可见矿区在开采进程中缺少有效的土地复垦和整治措施,致使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塌陷积水区)持续侵占农用地,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