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景观格局变化

景观格局变化

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5493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华北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2004’全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等;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肖笃宁、田昆、丁圣彦等。

景观格局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493 占比:99.78%

总计:45595篇

景观格局变化—发文趋势图

景观格局变化

-研究学者

  • 肖笃宁
  • 田昆
  • 丁圣彦
  • 买买提·沙吾提
  • 关磊
  • 刘普幸
  • 刘红玉
  • 吐尔逊·艾山
  •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 孙子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崇敏; 邹泽耀; 邱荣祖; 林玉英; 胡喜生
    • 摘要: 为研究福建省铁路建设、运营期间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作用过程,选取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4条铁路线的福建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覆盖监测数据,首先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法对铁路2侧土地利用/覆盖的梯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景观指数,探讨20 a来福建省铁路建设和运营期间铁路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根据铁路2侧20 km范围内土地利用/覆盖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确定6 km的缓冲范围作为铁路影响域;研究发现:在影响域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影响较大,20 a间耕地减少715.49 km^(2),建设用地增加1015.8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96%和8.49%;而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较小,且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铁路建设时期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影响较大,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983.03 km^(2),占总面积的8.19%,而运营时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较小,发生变化的面积为586.20 km^(2),占比达4.89%。在2000—2010年,研究区域内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明显,破碎度增加较明显,聚合度降低较明显,而在2010—2020年间破碎度和聚合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和2000—2010年的变化相反,且变化程度减小,破碎度在铁路建设期间增加了41.23,运营期间减小2.66,而聚合度先减少0.18,后增加0.01。表明铁路运营期间对沿线区域景观格局干扰较小,且景观格局破碎程度有所改善。定量研究铁路建设及运营时期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为铁路沿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苏礼梅; 朱淑娴; 余楚翘; 李丽; 吴巩胜; 国洪艳
    • 摘要: 【目的】探讨祁连山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动态响应。【方法】基于2001—2019年土地覆盖数据,应用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空间分析。【结果】(1)祁连山整个景观类型中面积占比最大的是草地,面积占比57.06%,其次是灌丛、建设用地、耕地和裸地,水域、林地和冰雪覆盖地最少,面积占比0.18%;2001—2019年草地、林地、建设用地、裸地和耕地的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都有所增大,水域则没有明显的破碎化现象。(2)祁连山整体景观多样性水平降低,破碎化程度也降低,各景观要素分布不均匀并且向着聚集的趋势发展。(3)研究区域内中度干扰型景观的总面积最大,占景观总面积的57.40%,轻度干扰型景观的总面积次之,占景观总面积的39.18%,重度干扰型景观总面积最少,占景观总面积的3.42%;HI高值区域主要景观为建设用地和耕地,HI低值区域主要景观类型为冰雪覆盖地、水域和裸地,HI中值区域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林地和灌丛。(4)祁连山地区人为干扰度与香农多样性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和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与聚集度呈负相关。【结论】改善祁连山景观格局需要在减少人为干扰的基础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生态管理措施。
    • 雷泽鑫; 傅健宇; 罗俊杰; 曹磊
    • 摘要: 黄土高原大规模人类活动造成下垫面剧烈变化,流域景观格局改变,影响产汇流过程。学科融合视角下,基于Budyko水热耦合方程、景观指数计算以及回归分析等多学科方法,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三川河流域为例,分析不同尺度景观格局变化造成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原因,判别地理景观空间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年至今是研究区径流锐减阶段,其中下垫面变化对径流贡献率为60.81%;(2)1980年至今的下垫面变化造成流域景观斑块破碎、形状趋于规整,景观格局分割度、蔓延度提高;(3)利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可将径流减少的景观格局变化定位到具体地理空间,流域东部、北部主要支流上游与两条支流汇流处的林地核心斑块面积减少以及城市建设区域对于水体连通性的破坏。通过跨学科方法探究景观格局与径流变化之间的潜在空间关联,揭示径流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可为黄土高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 李玉龙; 赵俊三; 龙利秋; 冯跃; 王菊
    • 摘要: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716.94 m2、14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 高艳丽; 李红波
    • 摘要: 在流域尺度上,景观格局变化是决定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因素.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及环境气象数据,运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和逐步回归法,探究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 表明:(1)在2000-2015年间,汉江流域土壤侵蚀量下降,高值区分布在流域中部草地区,低值区分布在流域东西两侧的林地和耕地区.不同坡度下各等级土壤侵蚀量不同,侵蚀量最大值出现在10-30°的坡度范围内.(2)研究期间,汉江流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各斑块自身连通性增强,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均匀.(3)汉江流域土壤侵蚀量与斑块密度和平均邻接度指数呈正相关,与蔓延度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即景观破碎度越高、连通性越差,土壤越容易遭受侵蚀,反之则不易受到侵蚀;研究表明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侵蚀有显著影响,结果可为流域尺度景观管理与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参考.
    • 杨艳刚; 崔慧姗; 柳雁玲; 王云; 关磊; 黄山倩
    • 摘要: 为明确路网的形成与发展对生境的切割作用及对周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道路网景观尺度生态影响研究.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路网矢量数据,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该地区1988—2015年间4个时期道路网及其影响区内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道路网形成和加密过程中,邻近道路网不同距离缓冲区内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路网加密,路侧空间结构变得复杂,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化程度加深,原有相对单一的景观类型由于路网形成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而变得多样;(2)路网两侧不同距离内景观指数的变化均在200~300m缓冲区内出现拐点,可能是由道路建设或路网形成导致.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路网对周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可能在路网两侧距离300m以内.
    • 王甜; 闫金凤; 肖睿铭
    • 摘要: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槟城1990年 ~2018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利用指数分类法和纹理特征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槟城1990年的TM和2018年的OLI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依据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对槟城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8年来,槟城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38.63 km2,种植园以每年1.56% 的速率减少,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和水体破碎度增高,耕地 、种植园 、建设用地 、未利用的破碎度降低;林地和建设用地最大斑块指数增高,耕地和种植园降低,水体和未利用地则变化微小.
    • 杨艳刚; 崔慧姗; 柳雁玲; 王云; 关磊; 黄山倩
    • 摘要: 为明确路网的形成与发展对生境的切割作用及对周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道路网景观尺度生态影响研究。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路网矢量数据,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该地区1988—2015年间4个时期道路网及其影响区内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道路网形成和加密过程中,邻近道路网不同距离缓冲区内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路网加密,路侧空间结构变得复杂,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化程度加深,原有相对单一的景观类型由于路网形成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而变得多样;(2)路网两侧不同距离内景观指数的变化均在200~300m缓冲区内出现拐点,可能是由道路建设或路网形成导致。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路网对周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可能在路网两侧距离300m以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