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92399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国际研讨会、第五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遥感与GIS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文献由89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媛、朱卫红、鲍雅静等。

生态安全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2399 占比:99.94%

总计:492701篇

生态安全评价—发文趋势图

生态安全评价

-研究学者

  • 徐媛
  • 朱卫红
  • 鲍雅静
  • 于世广
  • 任志远
  • 张江山
  • 彭静波
  • 林斌
  • 王真
  • 王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磊; 卢江蓉; 梁启斌; 王琛
    • 摘要: 为探究云南省湖泊的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下,建立了5个相应的项目层,选取16个反映生态安全状态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公报、统计年鉴和规划数据对2009—2018年云南省湖泊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湖泊生态安全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1年达到最低值0.153,其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3个类型,由Ⅳ级(较危险)经Ⅴ级(危险)向Ⅲ级(预警)转变,2014—2018年呈现稳步变好趋势;项目层指数变化趋势与生态安全指数一致,对生态安全指数贡献最大的状态层和影响层指数值偏低,湖泊水体化学需氧量、总氮及富营养化指数是限制因素;生态安全指数与压力层外的各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反映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调控难度最大。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截污治污、生态恢复等政策调控举措对改善云南省湖泊生态安全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 陈小军; 孙夕明; 张秀娟
    • 摘要: 本文基于压力状态相应(PSR)、粗糙集(RS)、层次分析法、直觉模糊集和VIKOR多指标决策等方法,结合可变集相对隶属度思想与方法构建一种可变直觉模糊VIKOR多准则评价排序模型,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生态安全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可为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的运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周璐红; 王盼婷; 曹瑞超
    • 摘要: 作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的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采用遥感影像、气象、土地利用以及土壤质地等数据,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模拟20 a来延安市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格局,探究土壤侵蚀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因子间耦合作用程度。同时从生态服务能力、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组织结构3个方面构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和2020年平均侵蚀量模数分别为9790.40和4249.82 t·km^(-2)·a^(-1),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趋势,近20 a间退耕还林已显现成效,但子长县、延川县和延长县等东部地区还存在剧烈侵蚀,所以沿黄河流域的区县是目前防范治理的优先区域。(2)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影响研究区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分布的主控因素是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仅次于主控因素,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大于各单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因此,土壤侵蚀区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和防范。(3)相较于延安市2000年较不安全状态,2020年生态安全水平已经上升至安全状态。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呈现“总体改善,局部好转”的向好趋势,但并没有达到很安全的理想状态,生态安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潜力。基于上述研究,将延安市分为北部水土流失控制区、南部的水源涵养区和黄河沿岸土壤侵蚀敏感区进行分区防治,研究结果可为开展水土保持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崔旺来; 蔡莉; 奚恒辉; 杨帆; 陈梦圆
    • 摘要: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在生态系统问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的迅速变化已经威胁到生态安全(ES),通过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并模拟ES模式,将LUCC和生态安全评价结合起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浙江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浙江大湾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估,处于一般安全等级及以上面积占比从58.83%先提高至60.02%,后下降至59.42%。同时,通过改变不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转移概率矩阵,设置了惯性发展、过度扩张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结果显示3种情景下生态安全处于一般安全等级及以上面积占比分别为58.61%、57.60%和58.46%。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GDP等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反,平原地区耕地利用率高、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多丘陵地区生态资源开发程度低、生态安全等级较高,表明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生态安全等级相对较低,生态良好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等级。
    • 王卫; 田广增; 陈逸明; 孔德庸
    • 摘要: 生态安全评价可以为生态保护区的规划、管护提供重要的依据。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带,是重要的生态产品输出地。本研究利用遥感数据、DEM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PSR(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评价2010年和2018年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情况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8年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712和0.649,处于比较安全等级,但是2018年的安全指数较2010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8.8%。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是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的作用,能提供丰富的优质生态产品,助力“两山”理论的地区实践。
    • 邓淏丹; 叶露锋; 刘丽香; 杨科; 韩永伟
    • 摘要: 当前城市化发展使得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各种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显现。城市生态安全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城市生态安全的相关概念,从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城市生态安全预测与预警以及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格局构建与空间规划4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包括:1)探索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体系,以实现城市生态安全的规范化评价,并服务于管理实践;2)加强从更大尺度上开展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如从城市群或城乡统筹的角度进行研究;3)加强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服务安全研究,重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安全领域的应用。
    • 孙瑄; 杨鹏辉; 鱼涛; 黄毅; 种法国; 屈撑囤; 李金灵; 郭志强; 王超
    • 摘要: 分析了油泥残渣评估现状以及残渣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基于主要污染物含量,从理化指标和生物毒性两方面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油泥残渣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总结了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指出:残渣的单一评价具有一定局限性,充分利用处理后残渣的基本理化性质,结合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法,可为含油泥热解残渣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思路。
    • 刘博; 李华蕾
    • 摘要: 为定量分析沈阳市土地利用状况,并借助生态安全状况评估土地利用结果,以沈阳市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基础,生成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以及转化数量,而后借助PSR模型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安全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期内的沈阳市处于城市化进程后期,土地利用发展状况呈不良发展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的科学性仍有上升空间。从生态安全角度评估结果为,沈阳市生态安全无恶化趋势,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有关,安全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较不安全上升到了安全状态,总体趋于良好的发展势态。
    • 徐智超; 温璐; 张雪峰; 宋洁; 王立新
    • 摘要: 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法核算阿拉善地区1990—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区域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评价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拉善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均显著上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提高4倍和8.5倍;虽然研究区在研究期间生态承载力增速远高于生态足迹,但总体上区域生态足迹仍大于生态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近30年阿拉善地区生态压力呈下降趋势,生态压力指数由1.57下降到0.81,下降了48.40%;研究期内阿拉善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显著下降,由0.72下降到0.02,下降95%,表明研究期间该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影响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驱动生态安全。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核算角度分析,阿拉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非可持续状态,而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已有大幅提升,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仍低于区域生态足迹,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 马娟娟; 李晓兵; 齐鹏; 张耀全
    • 摘要: 国家公园生态安全评价不仅可以探索被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还可以明确区域生态演变趋势,为当地相关部门预防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提供科学建议。祁连山国家公园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及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目前,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多以PSR模型为基础,运用主观确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忽略了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本身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结果缺乏客观实际性。本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列入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当中,从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状况两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12个行政区2018年度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通过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不同层次的隶属度,根据障碍度模型确定影响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祁连山国家公园由东向西生态安全等级呈逐渐下降趋势,生态安全指数从3.57(天祝县)降到1.97(阿克塞);(2)天祝县、门源县、祁连县、凉州区的生态安全等级为安全,永昌县和民乐县为临界安全,肃南县为较不安全,山丹马场、肃北县、天峻县、阿克塞县、德令哈市为不安全;(3)影响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有森林覆盖率、叶面积指数和载畜力,其平均障碍度分别为11.07%、9.70%、8.39%。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