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46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452399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园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生态安全格局的相关文献由134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少雄、彭建、黄光庆等。

生态安全格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52399 占比:99.90%

总计:452833篇

生态安全格局—发文趋势图

生态安全格局

-研究学者

  • 袁少雄
  • 彭建
  • 黄光庆
  • 储金龙
  • 冯喆
  • 吴健生
  • 彭立
  • 王钧
  • 俞孔坚
  • 刘焱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晓彤; 常军
    • 摘要: [目的]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山东省济南市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并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泉”一体的城市特色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价,进而从“蓝—绿—泉”3个角度识别生态源地,并基于自然地理、人为干扰活动两个方面构建阻力面,最后使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济南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249.32 km^(2),占总面积的12.20%;生态阻力面呈现“中间高,南北低,多团块”的特点;研究区共有生态廊道119条,总长1395.37 km,形成南连泰山北通黄河的“山河通廊”;济南市高、中、低生态安全缓冲区占总面积的40.41%,构建了“一带、三区、两翼、九点、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济南市生态源地主要分散于南部山区,纵横交错的河流起到了沟通物质能量信息的天然廊道作用。
    • 岳邦瑞; 朱宗斌; 潘卫涛
    • 摘要: 研究目标:生态安全是对生态系统预期状态的程度保障,降低风险和提高抗性是维持目标的基本途径;经过多学科之间的持续研究和不断融合,生态安全逐渐形成了系统理论、方法、工具以及实践应用。基于生态安全概念的多学科对话,围绕生态安全概念框架在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展开综述,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生态安全介入景观规划的历史阶段进行梳理;按照不同学科与生态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比较其在空间应用的途径。研究结果:(1)基于“研究对象(Object)—研究问题(Problem)—理论工具(Tools)”提出生态安全多学科概念框架;(2)提出景观规划角度的生态安全概念;(3)生态安全概念介入景观规划经历生态安全意识萌芽、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主导、生态安全格局多元优化三个阶段;(4)生态安全空间实现主要有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两种途径,二者是生态安全在空间应用不同阶段和领域的具体体现。研究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交流,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构建“规范—机制—实践”的一体化框架;探索空间机制研究,使景观在时空结构中达到最佳状态;考虑跨尺度等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并加强不同情景下的动态预测研究;权衡协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社会功能,建立生态安全阈值研究的基础模型。
    • 王敏; 宋昊洋
    • 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提升公众福祉的关键手段。相关研究多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切入,却忽视了不同功能分区对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预期需求效益与实际供给效益存在一定错位的问题。面向差异化发展目标,如何在分区层面梳理并明晰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发展优先次序,对于合理配置生态资源、构建契合区域发展需求的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基于此,研究选取上海市崇明岛为研究对象,基于5大功能分区发展指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阻力面,在此基础上运用电路理论的连接度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判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探索耦合功能分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路径。结果表明:(1)识别得到研究区的生态源地斑块共193个,总面积339.84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9%;生态廊道共374条,总长度为866.14 km^(2)生态“夹点”共0.49 km^(2),障碍点共404个;(2)受功能发展导向和自然生态本底的双重影响,崇明岛生态安全格局的各类空间要素在不同分区内的分布特征和景观类型特征存在差异,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以蓝绿空间为主,源地大块集中且廊道较为完整;中部、东部地区源地和廊道类型多样且破碎化程度较高,多聚集在居住地周边,障碍点和“夹点”分布集中;(3)生态空间管控方面,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应侧重对核心生态空间和廊道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而中部和南部地区应针对其多样化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加强绿道体系建设,推进整体景观提升和综合环境整治。综上,选取上海崇明岛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功能分区差异性发展情景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研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指数测算方法,在功能分区尺度下实现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约束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先级评价,在多目标发展体系下综合供给和需求导向识别了优先保护区域;同时综合应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有效提取对景观连接性有重要影响的“夹点”区域和障碍点,判读重要生态修复区段,为后续空间管控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 杜文武; 任超群; 张志杰; 骆畅
    • 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控制城市空间界面的无序化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化。研究通过对水源涵养、高温调节、固碳释氧、游憩娱乐、食物生产、气体净化6项因子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价值,并根据供需差值划分等级,结合MSPA确定重要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主次生态廊道的提取,构建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识别出重庆市主城区重要生态源地17块,总面积为148.1 km^(2),主要分布于巴南区的东南侧山脉和渝北区的北侧山脉;提取廊道共计48条,主要廊道和次要廊道各占23条,两江生态廊道两条,生态供给节点和需求节点分别为17个和7个;主次廊道形成了覆盖整个重庆市主城区的绿色生态网络。研究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方案可以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安全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为后续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战略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吕静; 朱建华
    • 摘要: 文章通过构建安图县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以此来提出安图县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与开发策略。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弥补了传统空间发展布局仅考虑经济发展而轻视生态保护的缺陷,可广泛应用于长白山周边区域城镇的生态保护、空间规划管制以及防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等方面。
    • 涂婧林; 侯东瑞; 陈弋冉; 丁茗童; 安文雨; 刘文平; 朱春阳
    •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的方法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为研究区域,从数量、质量、空间格局等3个方面系统诊断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退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生态源地的识别,并以土地覆盖类型、距离水源距离、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等5种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需求,系统地辨识出了武汉市蔡甸区的生态保育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区。结果显示,共提取出1901.52 hm^(2)林地和水体作为生态源地,识别出18168.12 m潜在生态廊道。从生态保育、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生态廊道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 林倩; 邹婕羽
    • 摘要: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缓解区域生态压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识别国土空间修复关键位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修复策略,是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宁波市镇海区为研究区,在分析当地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空间分析、景观连通性指数、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廊道和战略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制定生态修复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是产业发展势头猛、生态保护压力大、生境破碎化等。研究区生态源地45.07 km^(2),生态廊道23条,9个战略修复点,形成了三横三纵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战略修复点划定生态分区,并系统构建“一主两副四脉”的活力绿脉体系,统筹推进综合型生态园、重要生态节点和重点生态修复点的建设。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东部发达地区的生态网络构建提供了基本框架,为东部发达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提供空间优化工具。
    • 巩雅博; 戈健宅; 吴秋彤; 周宸帆; 李涛
    • 摘要: 【目的】构建模拟情景下的环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预测未来一定时期的生态安全水平和评估规划实施效果。【方法】设定不干预、耕地保护优先与生态保护优先三种情景,采用FLUS模型对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进行模拟,继而利用电路理论连通性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量化评价。【结果】(1)不干预情景下,2040年建设用地面积相较于2020年增加了330.1 km^(2),增幅为9%,耕地保护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2040年建设用地面积相较于不干预情景分别减少了281.4 km^(2)和290.4 km^(2)。(2)使用最大电流值的数值变化反映生态廊道连通性,相较于不干预情景,耕地保护优先情景下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有所降低,而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则与之相反。(3)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生态廊道与潜在生态廊道数量分别增加了12条和11条,生态廊道的重要程度和打通潜在生态廊道的优化效果也有所提升,而实施耕地保护优先策略的结果与此相反。(4)模拟情景下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价值量有所增加,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增加了22.6亿元,而耕地保护优先情景则是整体减少了1.9亿元。(5)相较于不干预情景,耕地保护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两种情景下的夹点区域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前者障碍点面积显著减少,后者消除障碍点后的优化程度峰值最高。【结论】环长株潭“3+5”城市群仍然存在增量规划空间,城市群内部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将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作为单一变量的前提下,耕地保护优先的规划方案会对空间连通性产生负面影响,而生态保护优先的规划方案则有利于空间连通性的提高;综合量化分析结果,两种规划策略均促进了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
    • 邬志龙; 杨济瑜; 谢花林
    • 摘要: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落实生态保护修复与空间优化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南方丘陵山区瑞金市为例,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与最小阻力模型,解构瑞金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其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特点,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与空间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瑞金市生态源地共有123.22km^(2),占总国土面积5%,主要为重要山林地和水域,环绕中部盆地呈卫星状分布;(2)潜在廊道119条,生态节点72个,在周边山地呈闭合网络状,但中部盆地廊道单一、节点密集,网络连通性较低;(3)瑞金市是典型的高原型阻力面,中部盆地城镇发展区、沟域经济延伸带、西部工矿挖采点生态阻力高、源地辐射弱,应生态预警与重点修复。瑞金市生态保护修复与空间优化应宏观统筹、分区推进、精细落实,划分生态修复核心区、生态监测预警区、生态保护缓冲区和生态保护重点区,明确空间管控原则、分区推进生态保护,围绕“源地-廊道-节点”落实生态修复。
    • 王佳雪; 刘春芳; 张世虎
    • 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防风固沙能力提升的关键。北方防沙带是我国主要的风沙策源区,也是防治沙化的核心区,具有干燥少雨、植被稀疏、沙漠广布等生态特征,针对如何在北方防沙带构建适宜的生态安全格局做了研究探讨。以位于北方防沙带中部的民勤县为研究案例,基于“基质脆弱、廊道稀疏、斑块零碎”的景观基底和风沙源扩散机制,提出面向北方防沙带防风固沙能力提升的“控风源-堵风口-筑风廊-优网络”风沙阻隔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范式。结果表明该范式有助于深入了解北方防沙带生态安全问题与生态安全维持机制,可为其他干旱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