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9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2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83584篇;相关期刊424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人口与计划生育、江苏卫生保健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健康城市的相关文献由1397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华、李金涛、王兰等。

健康城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2 占比:0.98%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3584 占比:98.95%

总计:84468篇

健康城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陶慧芳; 沈嘉炜; 孙亚丽
    • 摘要: 健康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需的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和健康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论述城市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介绍健康城市的重要性及构建方法,不仅对健康城市的发展做出展望,更为其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 杜宏武; 李树华; 姜斌; 陈筝; 龙灏; 袁晓梅
    • 摘要: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疗愈环境对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价值已得到多方面研究的证实,早期心理医学、康复医学的成果逐渐影响了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人居,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疗愈环境愈发凸显其重要价值。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层级蓝绿空间、自然元素等视角,拓展和深化了相关研究的内容,不断尝试运用新的实验手段,成果斐然。本刊编辑部以“健康城市与疗愈环境”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不同背景的学者就疗愈环境议题做集中并各有侧重的探讨。李树华从城市尺度探讨绿色和健康的联系,认为城市是人类聚集和生活的场所,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发展。理想城市应当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能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需求,也能提供有益人类健康的适宜人居环境。“绿康城市”论就是当今缓解“城市病”与“城市人群病”的理想模式之一,而日本东京城市中心“大手町之森”正是“绿康城市”论的实践先驱案例。基于人、自然和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欧美、日本与中国理想城市的发展历程,并对进行建设“绿康城市”实践时应坚持的原则与构成要素进行探讨。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的显著种族差异反映出健康公义问题。姜斌等就此提出假设:绿色空间覆盖率更高的地区感染率种族差异会明显减少。本研究在控制了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与慢性疾病变量后,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来测量新冠感染率种族差异与绿色空间变量的关联性。最后得出结论:在县级尺度,更高的绿色空间覆盖率会令种族间的新冠感染率差异显著减少,其中有四类绿色空间类型具有显著影响。最终我们建立了一个周边机制与五个核心机制来解释这种关联性。杜宏武等认为高密度城市日常生活场景满足人的恢复性体验尤为重要,新冠疫情强化了这种需求。良好设计营造的办公楼、住宅两种空中花园都有恢复性效益,但其空间形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有明显不同。为增进空中花园的恢复性效益,其空间位置、组合与空间联系应合理布置;探索其恢复性效益的影响因素,如视觉通达性、空间层次、绿视率等,提升其空间品质;构建支持性环境,强化复合功能,提高参与度和使用率。陈筝认为城市中的绿色接触对促进城市居民健康非常重要。在实际项目中,高绿街道的健康效益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街道本身的功能和使用。陈筝结合成都公园城市的街道改造建设,通过行为实验采集了40位被试在具体街道场景中步行、商业设施使用、街旁绿地游憩的选择偏好,以及他们对于街道环境的第一印象和分维度评价。与此同时,通过SMI Redn Professional桌面式眼动仪记录了被试在做相关选择或评价时的注视情况。为健康街道的设计提供决策支持。龙灏尝试梳理、阐述了循证设计在康复花园设计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认为作为CCRC型养老社区中重要的心理生理康复空间,康复花园需要以循证设计为方法,通过科学清晰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心理疏导功能,伴随疫情下医养机构封闭化管理的常态化,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等等问题愈加突出,希望本文能为未来的康复花园设计思考提供依据与帮助,为新形势下CCRC型养老社区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康复空间。围绕WHO老年友好城市框架,袁晓梅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适老社区环境”概念。从“舒适安全”“促进活动”“亲近自然”“互动联系”四个层面,建构“老人+环境+生活”的关键技术体系。旨在将医学的康复治疗融入老年人日常的户外活动,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寿命提供有效的环境解决方案。结合袁晓梅教授团队初步的研究成果与循证实践,说明相关技术的健康绩效与应用潜力。
    • 辛昱铮; 陆伟; 孙佩锦
    • 摘要: 增进公众心理健康与福祉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的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合集的英文文献,从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与测度方法3个方面,梳理绿色空间与公众心理健康关联性研究的进展。既有研究表明:绿色空间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多因素混合、多机制协同作用;绿地自身特征与暴露特征主要通过3种间接途径产生心理健康效益,并受到个人与社会因素的调节。考虑既有研究在指标阈值与因果权重中的争议,以及在学科融合、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取与分析方面的局限,建议未来研究在加强跨领域学科融合、细化绿地属性特征、关注个体属性与行为、进行纵向与实验研究、引入智能新技术等方面予以完善。
    • 冯黎; 陈明坤; 白宇; 周里云
    • 摘要: 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空间规划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聚焦现状城市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及各类用地交叉重叠等现实问题。基于MSPA方法提取城市森林空间要素,构建森林源地、森林节点及森林廊道有机组合的网络化森林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探索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落地方法,创新提出保护森林源地、补充城镇开发边界内森林节点、增加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森林节点及构筑结构化森林廊道等实施策略。以期为国内外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森林空间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
    • 李宏亮; 朱京海; 许丽君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街道功能不再单纯地强调通行能力,开始向服务人群的方向转变,对此,《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也对街道的建设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探索,其中综合性街道是功能最为混杂的街道,但目前众多学者还尚未对综合性街道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打造绿色、可持续性的健康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基于健康城市的视角,提出了“全能型综合性街道”这一新概念,以本溪市溪湖路为例,从刚性引领、绿色通行、文化传承、景观塑造四个角度,探索健康发展下的全能型街道更新发展新策略,旨在为具有多个功能的街道更新改造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 潘剑彬; 朱丹莉; 李树华; 董丽
    • 摘要: 城市绿地对于消减城市空间真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提高城市人居物理环境质量、维护居民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试验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结果,分析该公园绿地区域的空气真菌和细菌粒度数据。结果表明,常绿针叶林植物群落类型具有最低的空气真菌及细菌粒度;乔灌草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最高的真菌粒度和较低的空气细菌粒度。研究结果可为功能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 许雯
    • 摘要: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能够提高学生公共空间设计水平,美化城市环境。基于此,在开展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时,应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和设计发展方向,以当下热点“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宜居性”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提高认知,树立健康城市理念,从自身做起,更好地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切实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打造高质量城市人居环境。
    • 王勇芳; 殷洁
    • 摘要: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城市和社区被认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风景园林致力于建设绿色空间,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环节。文章以1993—2021年知网中的1245篇中文期刊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健康城市视角下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研究整体上分为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建设、生态建设持续发展、城市公共健康与健康景观建设、健康社区与养老环境营建以及公园城市建设与疫情防控五大阶段,二是研究前沿和热点主要为生态建设、城市健康景观环境建设和公共健康单元构建三部分,三是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城乡统筹、数字化景观等方向展望。文章旨在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城市建设提供风景园林角度的参考依据和方法指导。
    • 唐勇; 何莉; 梁越
    • 摘要: 从健康城市规划建设的视角,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已进入研究视野,但尚未实现雾霾风险感知与健康城市研究的充分对接。针对雾霾风险感知对健康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问题,采用“滚雪球抽样法”等方式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40份,调查公众对雾霾风险和健康城市评价指标及理想健康城市测试项的感知特征,阐明居住(停留)时间、雾霾风险感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与理想健康城市测试项等变量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结果表明:雾霾风险感知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形,但倾向于认为研究案例为理想健康城市。“公共绿地”“医院数量”“医疗水平”排名前三位,且有超过70%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的评价项。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居民健康”“健身场地”“发病率低”“健康知识”“锻炼人数”达到或基本达到健康城市标准,但“吸烟人数”“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养老设施”“饮用水质”五项指标堪忧。健康城市评价指标集中于“健康社会”“健康意识”和“健康环境”三个维度。雾霾风险感知对健康环境的直接效应大于其对于健康意识和健康社会的直接效应。雾霾风险感知与健康城市指标均会对理想健康城市形象造成直接影响;健康意识与健康社会对于健康城市评价指标的贡献度显著大于健康环境;居住(停留)时间越长,越能够感受到雾霾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导致对健康环境做出较为负面的评价。因此,健康城市规划与建设既要力争达到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也要着力解决雾霾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要加强街区、社区等建成环境的空气污染治理,也要高度重视健康意识的提升和融入环境正义理念的健康社会营造。综上,雾霾风险视域下健康城市形象认知研究延续了“人类世”背景下对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持续关注,强调与“生态文明”这一美好愿景的对接,突显了居住(停留)时间对于健康环境评价的重要意义,有望为规划建设理想的健康城市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 龙灏; 幸周澜屹
    • 摘要: 城市交通高架下部的空间是典型的具有利用价值的“都市空缺”,是当前健康城市优化发展中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而重庆嘉滨路高架桥下空间又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其除了具有普通的城市高架下“负空间”所具有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可达性差,地形陡峭,消落带水位周期性大幅消涨等问题。但又正是这些地理环境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景观开发潜质,若以合理手法激活改造,便能“变负为正”。本文深入探究其失落之因,从空间特质,区位优势以及市场趋势三方面分析其激活潜质,结合重庆市宏观的旅游现状,从活动多样性、易达性、整体性,以及时空灵活性四方面提出对应的激活策略,构造出一条区域联动的,独具“山城烟火气”的旅游走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