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闽江流域

闽江流域

闽江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910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人民政坛、政协天地、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1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及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等;闽江流域的相关文献由38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健、余坤勇、陈兴伟等。

闽江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4 占比:11.63%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92%

专利文献>

论文:1910 占比:87.45%

总计:2184篇

闽江流域—发文趋势图

闽江流域

-研究学者

  • 刘健
  • 余坤勇
  • 陈兴伟
  • 庄希澄
  • 张玉珍
  • 陈莹
  • 亓兴兰
  • 林秀珠
  • 胡熠
  • 饶清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润泽; 张丹; 王梓凌; 杨钧宁; 曾真; 李霄鹤
    • 摘要: 以万有引力模型为载体,引入最短通勤时间、村落影响力等指标构建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影响力空间互动模型,并通过Ucinet软件对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影响力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刻画。结果发现:(1)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影响力水平呈两极化分布,流域内未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2)传统村落的影响力受政策支持力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完善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支持力度占主导地位。结合研究结论,提出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影响力网络提升优化重构策略,以助力该流域传统村落一体化发展。
    • 林润泽; 杨帆; 张丹; 邹诚; 曾真; 李霄鹤
    • 摘要: 为准确识别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以闽江流域1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相似度理论,依据其民居景观特征将闽江流域划分为客家合院区、邵将合院区、闽中合院区、闽中围楼区、闽东合院区、闽东围楼区、闽东混合区、闽南合院区、闽北合院区9大景观区系,以期为整合区域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凸显区域景观特色,提升区域旅游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 高倩倩; 陈灿; 刘贺娜; 罗倩; 李霞; 林勇明; 吴承祯
    • 摘要: 为揭示区域地形复杂性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以及为流域地区制定合理的经济和环保策略提供依据,以福建省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TM和Landsat OLI影像,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法估算了闽江流域2003,2009,2014,2019年4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得到闽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特征及植被变化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从2003年的0.72增加到2019年的0.81,呈上升趋势,山地密集地区植被覆盖度情况优于河湖沿岸地区。2)流域整体向修复方向发展,植被覆盖度Ⅰ、Ⅱ、Ⅲ、Ⅳ等级向Ⅴ等级转变,除Ⅴ等级面积扩张外,各等级面积均呈现收缩现象,收缩面积为Ⅳ(0.43)>Ⅲ(0.39)>Ⅱ(0.36)>Ⅰ(0.17)。3)平地植被覆盖度值最小,随着海拔和坡度升高闽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海拔<377m、坡度<30°范围内,退化面积大于修复面积,平地植被覆盖度稳定性最低。通过分析可知,闽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受地形因子的影响,制定植被修复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地形因素。
    • 饶清华; 林秀珠; 陈芳; 陈文花; 林云杉; 曾雨
    • 摘要: 为体现“差异性公平”,本研究通过构建流域排污量分配指标体系及分配模式,采用熵权法确定分配指标的权重,根据不同地区的分配比例,结合流域可分配排污量,确定流域内不同地区分配排污量.以闽江流域为例,对流域内各个地区2010~2019年的排污量进行分配,根据排污量分配情况分别测算2010~2019年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实际COD排放量均高于理论COD排放量,其超量排放范围分别为871~20857t;南平地区除2010年的实际COD排放量略高于理论COD排放量外,其余年份均低于理论COD排放量;三明地区实际COD排放量均低于理论COD排放量,其损失的排放量范围分别为1479~12507t.2010~2019年福州地区需要支付的生态补偿额度分别为1175~28139万元;南平地区除2010年需要支付生态补偿外(补偿值为821万元),其余年份均获得其他地区的生态补偿,补偿值分别为1253~13157万元;三明地区获得生态补偿额度分别为1996~16874万元.
    • 陈橙; 闫慧; 张挺; 苏燕
    • 摘要: 研究日本鳗鲡的游泳能力特性指标和游泳行为,为日本鳗鲡的保护及渔业管理提供参考。在(22±0.5)°C试验水温下,针对体长为21.4~43.5 cm,体重11~62 g的日本鳗鲡,利用自循环明渠变坡水槽,采用流速递增法开展鱼类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日本鳗鲡的感应流速为(3.3~4.8)cm/s,即(0.109~0.196)BL/s;临界游泳速度为(49.5~86.5)cm/s,即(1.874~2.331)BL/s;爆发游泳速度为(86.9~135.9)cm/s,即(2.982~4.062)BL/s。(2)日本鳗鲡的绝对特征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特征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3)随着流速的递增,日本鳗鲡游泳形态分为5个阶段:顺流爬越、逆流转向静止、逆流上溯爬越、逆流冲刺后静止、逆流后退。以日本鳗鲡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内最小水流速度应大于10.0 cm/s,高流速区最大设计水流大于70.0 cm/s,小于112.0 cm/s。研究结果可为闽江鱼道水力设计提供依据。
    • 摘要: 5月19日,由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福州、南平、三明、宁德、泉州、龙岩、莆田7个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人员聚集一堂,共商闽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立法工作。此次座谈会上,来自7个设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负责人,围绕草案修改稿的内容畅所欲言。这也是福建省继九龙江流域保护协同立法后,第二次打破行政边界,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初次试水4市立法保护九龙江2021年1月21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分别批准了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市(以下简称4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福建省开展协同立法工作的首次尝试,是一次用法治引领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益探索。
    • 姜红; 陈凯芳; 罗兴与
    • 摘要: 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之外,大量具有空间特色的连片村镇地区是历史文脉、空间变迁的重要载体。在目前各类规划编制及管控体系中,尚缺乏对此类村镇地区保护和改造的有效导控方法,需要研究特色村镇地区空间基因的保护及利用关键技术。本研究以我国东南片区特色村镇的典型地区—闽江流域中下游特色村镇地区为例,采取空间基因识别、评价、保护和利用方法,对特色村镇地区开展多空间尺度、多要素类别、全历史时期动态的聚落时空分析,识别并提取地域性营造及聚落形成的关键空间基因;从空间基因特征识别和时代发展适应性评价的两个维度入手,对传统空间基因进行转译再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在地性规划技术导控体系,为我国其他区域特色村镇空间基因保护及利用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方法。
    • 刘立泳
    • 摘要: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对于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及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存在的认知、市场、技术与体制障碍,并基于此提出闽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市场路径、政府路径、市场—政府协同路径,以及市场交易、绿色金融、法律保障、分类运行机制。希望能够为推进闽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协同流域内各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促进民众共享生态福祉提供政策参考。
    • 摘要: 七市协同立法守护闽江本刊讯(通讯员林映)为共同做好闽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决定的制定工作,5月19日至20日,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统一部署,由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南平、三明、宁德、泉州、龙岩、莆田等设区市的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参与的闽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立法工作会议在闽侯县召开。这是我省继九龙江流域保护协同立法后,第二次打破行政边界,开展区域协同立法。
    • 江典伟; 谢汉国; 林陈鑫; 罗鋆; 程由注
    • 摘要: 目的 调查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为闽江流域并殖吸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等3个区域设置调查点,开展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调查,鉴定所捕获溪蟹,双筛法收集囊蚴,镜检后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捕获溪蟹595只,囊蚴感染率为36.8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及闽江中段3个区域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4.93%(78/142)、44.03%(59/134)、25.71%(82/319),不同区域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总体感染指数为5.90,3个区域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2.17,均为高度风险疫源地。查获溪蟹8种,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外,其余7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共检出囊蚴3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结论 闽江流域部分地区溪蟹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人群的感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