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覆被
土地利用/覆被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86654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山地学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土地利用/覆被的相关文献由5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宇、金彦香、金鑫等。
土地利用/覆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6654篇
占比:99.96%
总计:386808篇
土地利用/覆被
-研究学者
- 刘宇
- 金彦香
- 金鑫
- 于海洋
- 凌红波
- 张飞
- 徐海量
- 杜清
- 赵亮
- 赵新风
- 丁智强
- 余新晓
- 刘小波
- 刘歆
- 刘超
- 吕苗苗
- 周成虎
- 唐天琦
- 孙丹峰
- 孙倩
- 孟飞
- 崔步礼
- 常学礼
- 张凤荣
- 张国庆
- 张晓明
- 张永福
- 张连蓬
- 张鹏
- 徐君
- 朱源
- 李宝林
- 李爱农
- 李艳红
- 杨桂山
- 杨永顺
- 杨登兴
- 栾乔林
- 满苏尔·沙比提
- 王希义
- 王海涛
- 王育红
- 章侃丰
- 米尔扎提江·木艾塔尔江
- 袁烨城
- 角媛梅
- 许丽丽
- 许振文
- 谷秀兰
- 赵志杰
-
-
李佩君;
左德鹏;
徐宗学;
高晓曦
-
-
摘要:
研究不同地形梯度下高寒山区土地利用演变和景观破碎化,是对生态脆弱区保护与恢复精准施策的基础。雅鲁藏布江流域空间异质性明显,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子流域尺度,缺少像元尺度的深度探讨,无法对流域精细化管理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本文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3个地形要素,分析1980—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分布指数计算各地类在不同地形分级的优势度,基于冗余分析定量计算地形要素与景观格局指数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变化较小,但空间异质性明显。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林地和永久性冰川积雪大部分位于下游地区,耕地与城乡用地分布集中于中游;(2)自上游至下游平均海拔逐渐降低,坡度、地形起伏度逐渐增大。耕地、水体、城乡用地对地形要素依赖性最强,林地、未利用地、永久冰川积雪适应性较强。3000~4000 m高程带、6°~15°坡度带、小起伏山地带是由人类活动频繁区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可作为土地利用变异转折点;(3)由上游至下游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景观多样性逐渐提高。高程与景观聚集度呈较弱负相关关系。坡度和地形起伏度与景观聚集程度呈明显负相关,与景观丰富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可为不同地形梯度下生态脆弱区研究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高寒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规划与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精准施策、一地一策提供理论基础。
-
-
米尔扎提江·木艾塔尔江;
石中来;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
-
摘要:
以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的基础及相关遥感技术支持,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大类型的LUCC数据源,通过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结合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模型,对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近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功能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期间叶城县的草地、耕地、水域面积及建设用地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分别增加421.21 km^(2)、181.25 km^(2)、120.49 km^(2)、7.37 km^(2),沙地、冰川及永久积雪、林地及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分别减少320.58 km^(2)、303.92 km^(2)、61.16 km^(2)、43.21 km^(2);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在近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呈现上涨,表明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尤其是2010—2015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与其他时期相比较高;由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研究区主要转入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土地面积都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而林地、沙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其他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有所减少;在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中生态生产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480.92 km^(2),其次是生产生态用地排列第二,为181.02 km^(2),而生态容纳用地呈现减少趋势,减少667.82 km^(2),说明叶城县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的变化受到人为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叶城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和生态规划提供依据。
-
-
彭海月;
任燕;
李琼;
魏加华
-
-
摘要:
在对公开的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评价的基础上,选用较高精度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所300 m土地利用数据(简称TPDC_LUCC),采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和变化率等指标,分析青藏高原1992—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数据集及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归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公开数据集中,TPDC_LUCC数据集序列最长,精度最高,尤其是对耕地、城镇用地及水体分类精度较好;欧洲航天局300 m土地利用数据(ESA_LUCC)对草地的分类精度最高,耕地精度最差;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30 m土地利用数据(CASearth_LUCC)对冰川和城镇用地的分类较准确,未利用土地误差较大;(2)青藏高原草地分布最广,多年平均占比约70.02%,其次是沙地、裸地等未利用土地,约占15.81%;城镇用地扩张较快,1992—2005年、2005—2015年两期增长率分别是2.34%、4.69%;1992—2015年,青藏高原未利用土地的9.14%转为草地,灌丛和耕地的3.27%转为林地,冰川的5.5%转为水体;(3)1992—2018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上升了1.17°C,降水和气温增加,是东部区域草地、灌丛、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气温明显上升致使西北部冰川融化,城市化促使城镇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对青藏高原草地、林地的恢复有显著推动作用。
-
-
米尔扎提江·木艾塔尔江;
古丽米热·艾尔肯;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
-
摘要:
利用新疆2001、2010、2018年的MODIS遥感影像数据,对研究区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从土地利用/覆被幅度变化、转换矩阵等模型对研究区近18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新疆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未利用地为主,占研究期土地总面积的70.24%;其中耕地、草地、水体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5149.684、11280.984、8508.374、45.734 km^(2),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入;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97、44838.024 km^(2);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
-
黄琴;
何江林;
郭海铭;
余水;
孟常来;
王鑫
-
-
摘要:
景观变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域环境间相互干扰、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分析和评价成都市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历史遥感数据,运用遥感、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定量研究成都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农业用地占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逐渐转变为耕地、林地和人造地表占优势的局面,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4.71%,成为成都市的主导土地利用/地表覆被类型。20年间增速最快的是人造地表,单一动态度达44.58%,其次为水体和林地;增速最慢的为草地和湿地。(2)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面积达237303.17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56%,表现出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大量转出和人造地表、林地大量转入的特征。(3)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是2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形成了较大的集聚斑块且逐年扩大。整体景观格局受人为干扰程度逐年加剧,景观多样性、异质性提升,优势景观减弱,景观组分更趋于均衡发展。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园城市的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人为因素对成都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
-
杨亮彦;
黎雅楠;
范鸿建
-
-
摘要:
本文利用1980s(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和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探究了榆林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规律,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其的效应。结果表明,榆林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1980s—2020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绝对变化量排序依次为: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耕地面积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未利用地减少及林草地面积增加的现象,与退耕还林工程密切相关;建设用地面积在1980s—2000年间缓慢增加,2000年后显著增加,与城镇化发展的过程相符;水域面积的持续减少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榆林市1980s、2000年、2020年覆被状况指数均值分别为47.00、49.55和51.06,均属于3级水平,覆被状况指数保持持续上升趋势。榆林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和城镇化发展占主导地位。
-
-
罗志慧;
刘宇
-
-
摘要:
以遥感监测获取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构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为监测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工具,将其与区域经济产出相结合,可反映区域经济对土地利用扩张的依赖性及其空间格局。以汉江上游为案例区,将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构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与区域经济产出和人口密度相结合,分析了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格局和县域经济产出对土地利用的依赖性。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反映出汉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与地形格局高度吻合;经济产出和人口密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存在很好的回归关系,区域经济对土地利用扩张的依赖度较高。本研究也表明,HAIS能很好地反映通过土地利用面积扩张提高经济产出和人口承载量的人类活动强度,而对提高集约程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难以反映。
-
-
韩申山;
许晓婷;
马新萍;
王建兴
-
-
摘要:
为揭示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主,统计年鉴数据和现有相关研究结果为辅,基于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5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深度一直在提高,景观多样性呈现"上升—下降"趋势,景观优势度呈现出"下降—上升"趋势,斑块越来越不规则,景观破碎度指数呈现破碎化趋势.(2)200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4154,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27%、72.97%、6.76%;201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5846,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3.56%、66.34%、20.10%;202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506,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76.26%、23.74%.(3)从时间变化来看,关中汉唐帝陵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呈现出"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关中汉唐帝陵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
宫兆宁;
陆丽;
金点点;
邱华昌;
张强;
关晖
-
-
摘要:
地表蒸散发量是影响湿地水热平衡的主要因素,也是水分损失的主要途径,对湿地生态需水量的合理确定和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利用2002、2010、2016年34景Landsat影像,基于时序NDVI数据对湿地下垫面物候特征的定量表征,准确获取了扎龙湿地保护区3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信息.选用物理基础较好且应用广泛的SEBAL模型,估算了湿地的瞬时蒸散发量,并结合站点气象数据,实现了湿地蒸散发量在时间尺度上的扩展,分别得到日、月、年尺度的湿地蒸散发量,深入探究了扎龙湿地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从湿地湖泡需水量、植物需水量及生物栖息地需水量3个方面,定量估算出扎龙湿地3个时期的现状生态需水量.研究发现:扎龙湿地的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以芦苇沼泽、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芦苇沼泽分布占绝对优势,且2002-2016年持续增加了205.82 km2;草地、耕地呈持续减少态势,分别减少了119.35 km2和95.96km2,表明2002-2016年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呈恢复态势;湿地保护区蒸散发量年内均大致呈单峰型分布,符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规律,在年际上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年蒸散发量由2002年的518.87mm增加到2016年的625.98mm,增加了20.64%.为满足湿地内的生态消耗,总体上2002-2016年湿地的生态需水量也相应的增加,保护区适宜生态需水量的变动范围为5.40亿-7.08亿m3,可以维持湿地湖泊、植被、动植物栖息地的健康态势.维持核心区健康状态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变化范围为2.71亿-3.32亿m3.随着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的提高,基于蒸散发量反演的湿地生态需水量估算将更加实用和准确,为湿地保护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补水方案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
-
马瑞芳;
员学锋
-
-
摘要:
利用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西安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ArcGIS 10.5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并利用Fragstats 4.2计算景观指数研究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为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明显扩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97.54 km2,建设用地增加532.36 km2;各地类相互转化,其中耕地的转出率较高,建设用地的转入率较高,且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2000—2018年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最高但有所降低,耕地和林地破碎化程度升高,草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升高后降低,景观类型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异质化.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西部地区,必须注重生态保护,降低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强度.
-
-
Zhao Xiao-fan;
赵小汎
- 《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文献归纳,首次对国内外基于土地利用覆被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评估体系及其系数进行了梳理、分类和评价,将评估体系分为Costanza和谢高地两大类,并将谢高地评估体系分为价值当量、价值系数和区域修正。阐述了各评估方法、评价系数的来源和使用方法及现状,对当前评估体系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今后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应围绕克服和解决上述现存评估体系存在问题入手,开展不同尺度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实证研究,界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基础标准,制定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修正标准,相信这将成为学术界共识及其竞相努力和完善的目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