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河中游

黑河中游

黑河中游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64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学报、林业实用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2006年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高层研讨会等;黑河中游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蒙吉军、赵文智、赵锐锋等。

黑河中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15.1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864 占比:84.62%

总计:1021篇

黑河中游—发文趋势图

黑河中游

-研究学者

  • 蒙吉军
  • 赵文智
  • 赵锐锋
  • 吴锦奎
  • 周朕
  • 唐德善
  • 王根绪
  • 常学向
  • 张勃
  • 王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加男; 李占玲; 冯雅茹
    • 摘要: 蒸散发是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农业绿洲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准确估算该地区的实际蒸散发量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于科学指导当地农业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udyko理论及其改进的傅抱璞经验模型估算黑河流域中游地区2006-2015年的实际蒸散发量,利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实际蒸散发序列的趋势特征和变点特征,并通过弹性系数法对影响实际蒸散发序列变化的不同因素的贡献度作出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为293 mm;年尺度和春、秋实际蒸散发序列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夏、冬实际蒸散发序列呈不显著上升趋势;2010年为研究区实际蒸散发序列的变点年份,2011-2016年较2006-2010年实际蒸散发量减少7.3%;降水量的变化对实际蒸散发量减少的贡献最大;降水量减少导致实际蒸散发量减少约8.9%,来水量增加导致实际蒸散发量增加约1.7%,潜在蒸散发变化对实际蒸散发量减少的贡献最小,仅占0.04%;因此,供水条件是影响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导因素。
    • 贾志斌; 赵锐锋; 韦江伟
    • 摘要: 【目的】阐明不同时期黑河中游地区河流湿地景观破碎化状况及变化趋势,探究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1975年、1992年和2001年的TM与2016年的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析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的时空变化,运用相关分析揭示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1975~2016年期间黑河中游湿地景观只占总面积的2.5%~3.0%,湿地面积净损失6213 hm^(2),湿地的景观格局朝着破碎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破碎化过程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的减少从而造成湿地损失。【结论】湿地破碎后的景观格局会降低下一个时期湿地发生损失的机率,探索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间的关系能够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更好的防止和降低湿地损失。
    • 任璞
    • 摘要: 在黑河中游内陆退化湿地的盐渍化土壤上选择紫花苜蓿、冰草、黑麦草开展种草试验,比较其在土壤改良上的效果。结果表明,生草措施较未生草的对照处理在增加植被、改土培肥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使地上生物量增加、植被盖度增加,改善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及含水量等物理指标,在降低土壤中含盐量的同时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养分指标。建议在生产中选择3种草进行混合播种。
    • 任璞
    • 摘要: 为了对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上芦苇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特设计了栽植季节、栽植水深、土壤pH值、土壤盐度等不同的试验,以栽植1年后的芦苇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干重作为调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在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上栽植适合的季节为春季,生长量最大;在试验条件下各水栽深度设计处理下,芦苇均可生长,实际应用中建议在20 cm以内;芦苇生长区域的土壤pH范围比较广,试验条件下所有pH处理的芦苇均可生长,以pH7~10更适合芦苇的生长;芦苇生长的土壤内盐分含量范围较广,本试验条件下所有盐分处理的芦苇均可生长,以盐分含量<6‰的处理长势更好。
    • 李想; 韩智博; 张宝庆; 高超; 贺缠生
    • 摘要: 科学的灌溉制度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黑河位于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且当地中游农业灌溉和下游生态需水矛盾十分突出.利用DSSAT (Decision Support for Ago-technology Transfer)模型模拟了黑河中游地区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对比分析了四种作物生育期内需水量变化与当地降水条件、现行灌溉制度之间的差异.通过设置灌溉组合探究了四种作物最适宜的灌溉制度,并计算了优化灌溉制度下的节水潜力.结果 表明:DSSAT模型通过参数校正与验证后,对四种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性能较好,产量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低于15.0%,决定系数(R2)均达到0.65以上.缺水量模拟结果表明,四种作物生长季平均水分亏缺介于122.5-367.0 mm.通过调整灌溉制度,可使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4.8%、25.0%、18.3%和51.3%,且产量变幅均低于5.0%,实现了高产节水的目的.在研究区实施最优灌溉制度,中游农业灌区每年可以节省8.1×108 m3的水资源量,用于支持下游生态保护.
    • 程浩然; 蒙吉军; 朱利凯
    • 摘要: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 km×3 km格网,融合了遥感、统计、POI等多源地理数据,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对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性进行评价,通过变量相关分析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土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并采用RGB三通道合成与二阶聚类分析相结合进行土地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呈现不同功能,在走廊平原区土地功能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为辅。生产功能在走廊绿洲农业区优势明显,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城镇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祁连山、龙首山发挥着生态屏障作用。(2)研究时段内,土地多功能性稳中增强。土地多功能性与一级功能的空间格局保持稳定,土地功能间协调性普遍增强,不同功能在空间上日益重叠。(3)按照主导利用方向,土地可划分为以农业生产与城镇空间为主体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以及以生态空间为主的生态屏障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修复区。(4)土地多功能利用仍有提升空间,尤其要加强对非主导功能的关注,协调功能间的固有矛盾;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关注自然资本增值,从构建区域绿水青山的格局挖掘土地价值新的增长点。
    • 周川; 胡广录; 邓丽媛; 李嘉楠
    • 摘要: [目的]探明黑河中游不同景观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该地区农业活动、植被选择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于2019年5~10月钻取不同景观类型0~10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各个景观类型的土壤有机质随土层深度增加基本呈现增大-减小的趋势.除农田景观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外,其他景观类型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河岸林、荒漠景观各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河岸林景观0~10 cm土层的负相关程度最高(R2=0.919),而荒漠景观10~20 cm土层的负相关程度最高(R2=0.767);农田、荒漠-绿洲过渡带景观各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农田景观10~20 cm土层的正相关程度最高(R2=0.959),而荒漠-绿洲过渡带景观20~40 cm土层的正相关程度最高(R2=0.871).[结论]黑河中游各景观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率在不同程度上受区域气候、土壤质地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特性,根据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科学合理的实施农事活动和生态植被修复,对绿洲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赵敏敏; 何志斌; 蔺鹏飞; 韩双宝; 王思源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与生态是否安全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发挥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前提.近年来,中国西北荒漠-绿洲扩张速度加快,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传输,进而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以典型荒漠-绿洲区域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了黑河中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2001-2015年黑河中游生态安全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生态系统面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压力指数有所降低;部分地区出现植被退化、破碎化增加等现象,状态指数略有降低;在实施节水灌溉、产业转移、湿地保护等举措后,响应指数显著增加.总体来看,2001-2015年黑河中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3748增至0.5888,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达到"临界安全"状态,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生态用水量、地下水开采率等水资源相关要素是影响绿洲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子.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提高生态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 鲁延芳; 权金鹏; 占玉芳; 滕玉风; 甄伟玲; 何志龙
    • 摘要: 应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含水量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荒漠过渡带共有植物12科31属37种.灌木以红砂-珍珠猪毛菜为优势群落,草本以三芒草-苔草群落为优势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的特点.2)群落在植物生活型上以旱生、超旱生或盐生的小灌木和1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3)灌木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而草本群落具有较高的均匀度指数.各群落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除干沙层外,每个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量依次增大,植被丰富度随土层持水量增大而增加,植被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灌木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草本根系主要分布在浅层0~20 cm.表明土壤水分对群落物种组成、植被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植被恢复建设中优先考虑土壤水分承载力.
    • 张帆; 任冲锋; 蔡宴朋; 杨志峰; 王烜
    • 摘要: 针对传统灌区水资源多目标模型求解过程中难以兼顾多维配置要求的问题,基于目标协调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目标实现度3个指标提出了一种复合多目标方法.为验证该方法有效性,以甘肃省黑河中游17个灌区间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函数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分别使用传统方法与复合多目标方法进行求解.结果 表明,使用复合多目标方法所获得的优化配置方案可以将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5.42%~7.57%.结果 验证了传统多目标模型在协调多个冲突目标方面较单目标模型有显著优势,而复合多目标方法所获得的优化方案更能体现决策者对研究区域种植业发展与灌区水资源配置的多元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