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上游
汉江上游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12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地理学报、第四纪研究、陕西气象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水文模型国际研讨会、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等;汉江上游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等。
汉江上游
-研究学者
- 黄春长
- 庞奖励
- 查小春
- 周亚利
- 张玉柱
- 殷淑燕
- 王光朋
- 周亮
- 张国芳
- 毛沛妮
- 郭永强
- 乔晶
- 任利利
- 刘智峰
- 张文桐
- 黄强
- 刘登峰
- 姬霖
- 林木
- 武麦凤
- 王学佳
- 王旭仙
- 赵佐平
- 赵永翔
- 赵红莉
- 郑树伟
- 丁洪亮
- 仇立慧
- 任亚杰
- 刘嘉慧
- 刘康
- 刘建芳
- 刘慧
- 刘涛
- 刘科
- 吴巍
- 吴帅虎
- 吴永祥
- 唐国平
- 宋凤敏
- 崔天宇
- 延军平
- 张轩
- 彭维英
- 李庆宝
- 李琛
- 杨倩
- 杨文发
- 栾金凯
- 毛小花
-
-
闫雪娇;
周亚利;
黄春长;
庞奖励;
刘丽方;
羊俊敏;
孙晓巍;
张岳敏
-
-
摘要:
汉江上游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边缘,对气候响应异常敏感。流域内发育不对称四级阶地,且阶地上覆盖有厚度不等的黄土堆积。以汉江上游三级阶地黄坪村(HPC)和高客站(GKZ)两个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样品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并选取代表性样品进行热磁曲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磁滞回线等的测定。结果表明,汉江上游黄土沉积物中的载磁矿物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赤铁矿和针铁矿,磁化率的增强以超顺磁和准单畴亚铁磁性矿物的贡献为主。GKZ剖面中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含量低于HPC剖面,且黄土中含有更多的亚铁磁性矿物,HPC剖面中则黄土-古土壤中载磁矿物差别不大。汉江上游磁化率的降低与该区较高的有效降水量有关,季节性丰沛降水使土壤水分过饱和,在局部湿润的还原环境中,土壤中大量强磁性铁氧化物被溶解转化为能够在湿润环境中稳定存在的弱磁性矿物,磁性矿物的转化导致成壤强的汉江上游地区磁化率低于成壤弱的黄土高原地区。在成壤条件处于还原环境时,有效降水越高,还原程度也越高,强磁性铁氧化物被溶解得越多,磁化率就越低,这是GKZ剖面降水大于HPC剖面,但磁化率却更低的原因。
-
-
张淑兰;
韩勇;
杨盼;
闫育盈;
刘昭雪;
李卓瑶
-
-
摘要:
麻栎林普遍存在于汉江上游,其涵养水源能力的发挥对维持汉江上游流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于2020年12月对汉江上游天柱山3个不同林龄(15 a、25 a、33 a)的麻栎林样地进行了枯落物厚度和蓄积量调查,利用浸泡法测定了枯落物各水文功能指标,运用熵权法对3个林龄麻栎林枯落物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麻栎林枯落物总厚度在3.0—4.8 cm,蓄积量介于13.76—14.39 t·hm^(−2),二者在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591;P=0.993);不同林龄麻栎林内半分解层枯落物的瞬时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略大于未分解层的;二者的枯落物瞬时持水量均在10 min内快速增加,20 min后缓慢增加,其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R^(2)为0.7646—0.9606;未分解层枯落物的瞬时持水量表现为15 a>33 a>25 a,而半分解层的则表现6 h之前25 a的略大于15 a的,之后二者的持水量几乎相等,但二者均大于33 a的;相应的不同林龄内未分解层和半分解的枯落物吸水速率均在20 min内很快降低,2 h之后吸水速率以接近0的趋势变小,其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为0.9933—0.9943;未分解层的枯落物瞬时吸水速率表现为15 a>33 a>25 a,而半分解层的表现为25 a>15 a>33 a;不同林龄的枯落物自然持水率差异显著(P=0.017),总枯落物层、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自然含水率的大小依次均为15 a>33 a>25 a,而自然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在林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508;P=0.428;P=0.997);不同林龄内枯落物最大拦蓄量介于21.22—26.03 t·hm^(−2),有效拦蓄量介于6.45—14.52 t·hm^(−2),二者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331),主要受枯落物自然持水率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大小依次为33 a(35.45)>25 a(34.10)>15 a(30.35)。
-
-
张义安
-
-
摘要:
南郑区位于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引汉济渭”水源水质重要保护区,通过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使城市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有效改善中心城区和集镇人居环境及投资旅游环境,对丹江口库区上游水源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起分批次实施江南污水处理厂和圣水等集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目前已投入财政资金29727.7万元。
-
-
肖薇薇;
余石俊
-
-
摘要:
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先决条件,为了解汉江上游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现状,构建了基于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3个层面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汉江上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2010—2020年汉江上游水资源的承载力总体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力在Ⅱ级(较高)和Ⅲ级(一般)间波动。(2)3个子系统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来看水资源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分值相对高于社会经济子系统。由此可为汉江上游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
范维;
丁洪亮;
董付强;
邱辉
-
-
摘要: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2021年汉江上游秋雨异常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2021年汉江上游秋雨具有开始早、历时长、雨日多、雨量大、阶段性降雨强等特点,其环流特征表现为200 hPa华北有稳定的急流中心,汉江上游上空处于高空辐散区;500 hPa欧亚中高纬环流在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及蒙古地区同为负距平,利于西北冷空气的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脊线位置稳定于30°N附近,利于雨带的长时间维持。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秋季海温表现为负距平,与我国华西秋雨异常偏多、年“拉尼娜”型海温异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
颜培;
李爽;
蔡臻;
张薇
-
-
摘要:
我国传统聚落的营建传统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营建经验。文章以汉江上游传统集镇聚落为代表,探索其“因势赋形”的整体形态塑造、“朝对山水”的人文空间布局以及“妙收山水”的山地聚落景观营造的智慧,揭示并凝练具有地域特色及现代应用价值的传统集镇聚落空间营建思想及策略,推进中华优秀营建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
胡江波;
黎颖
-
-
摘要:
利用1981~2020年汉江上游汉中区域1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相关系数、线性趋势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40 a汉江上游汉中区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总降水量关系。结果表明:汉中区域总雨日数与小雨日数、中雨日数的均呈现出从中部平川县区向南、北部山区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雨日数及暴雨数日基本呈现从北向南递增的空间分布规律;总雨日数、小雨日数表现出明显减少趋势,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也表现出减少趋势,但是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小雨日数与总雨日数均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1年为偏多时段,90年代初到2017年为偏少时段,之后逐渐增加,大雨日数与中雨日数变化趋势相似,80年代偏多,90年代初期之后偏少,后期又缓慢上升,暴雨日数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总雨日数1989年发生了突变,小雨日数的突变年份为1992年,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在研究时段内没有发生突变。小雨日数对总雨日数影响最大,总降水量贡献率最主要来源于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
-
-
朱庆威;
潘保柱;
孙贺;
何浩然;
赵耿楠
-
-
摘要:
为了解汉江上游干支流沉积物细菌多样性以及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在沉积物细菌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排序探究了季节之间沉积物细菌群落的差异,并结合中性群落模型和标准化随机率量化了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对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及其支流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phyt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组成;细菌群落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确定性过程并未在细菌群落组成中起到主导作用;随机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落在秋季和春季的组成,是沉积物细菌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
-
-
罗志慧;
刘宇
-
-
摘要:
以遥感监测获取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构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为监测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工具,将其与区域经济产出相结合,可反映区域经济对土地利用扩张的依赖性及其空间格局。以汉江上游为案例区,将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构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与区域经济产出和人口密度相结合,分析了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格局和县域经济产出对土地利用的依赖性。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反映出汉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与地形格局高度吻合;经济产出和人口密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存在很好的回归关系,区域经济对土地利用扩张的依赖度较高。本研究也表明,HAIS能很好地反映通过土地利用面积扩张提高经济产出和人口承载量的人类活动强度,而对提高集约程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难以反映。
-
-
蓝色(文/图);
楚图(图)
-
-
摘要:
汉江,又称汉水,发源自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汉江在中华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汉民族的母亲河。从汉江上游陕西境内的汉中顺流而下,从汉水之滨的武侯祠、定军山,到汉江中下游的湖北武当山、丹江口、襄阳古隆中,这条大河不仅串起中会历史文化的精粹,也串起秀美壮丽的山川风景,更是一条赏河山春景品人文历史的完美自驾路线。
-
-
庞奖励;
张旭
-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关于汉江上游河流阶地的问题目前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相近的认识是汉江上游发育有四级河流阶地,其中I级阶地在汉江两岸分布较广泛和阶地面比较平坦,在汉中盆地、安康盆地、郧县盆地发育较好,而Ⅱ、Ⅲ、Ⅳ级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其阶地面一般侵蚀破坏严重,多遭受冲沟强烈切割破坏.而关于汉江河流阶地形成时间的争议较大,或推断认为I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或晚更新世、Ⅱ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Ⅲ级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和Ⅳ级阶地形成于下更新世,或年龄测定后认为I级阶地形成时间早于10 ka BP、Ⅱ级阶地形成早于160 ka BP.本文利用汉江流域有关金矿采挖含金砾石过程中出露的极完整Ⅰ级阶地及覆盖物断面,对覆盖物用0SL方法进行了测年断代.0SL实验数据显示,汉江一级阶地不同地段上覆盖物的底界年龄在24-26ka BP之间,如:前坊村在25 ka BP、归仙河口24 ka BP、庹家州大于26 ka BP,罗家滩26 ka BP、辽瓦店25 ka BP、弥陀寺24 ka BP、尚家台子25 ka BP等等,年龄范围十分接近,因此认为汉江一级阶地抬升的最晚年龄在25ka BP前后.同时也发现汉江一级阶地的覆盖物是一套典型的风成黄土,其地层从下到上可依次划分为:河流相沉积物→马兰黄土(L1.)→过渡黄土(Lt)→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表土(TS),并通过0SL年龄数据的佐证,证实其地层与渭河谷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也有良好的可比性,也是记录汉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