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48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785938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湿地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防洪2011年学术年会、2009全国湿地规划生态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研讨会、陕西省煤炭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文献由11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志峰、闫旭骞、刘红等。

生态系统健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85938 占比:99.99%

总计:3786387篇

生态系统健康—发文趋势图

生态系统健康

-研究学者

  • 杨志峰
  • 闫旭骞
  • 刘红
  • 陈彬
  • 孔繁德
  • 欧阳华
  • 苏美蓉
  • 周林飞
  • 王广成
  • 王庆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舒航; 孙晓杰; 原雪姣; 刘博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探究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研究发现,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论文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并在2009年后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毒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各研究领域间有较强的研究连接,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主要发文国家和地区分布来看,美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尽管中国学者的发文量仅次于美国学者发文量,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研究连接较弱;在生态系统健康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最初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的确立上;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评估、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流趋势。
    • 吴爱民
    • 摘要: 生机勃发的三月,春雨与融雪正悄然渗入地表以下,缓慢形成不易察觉的地下潜流,唤醒滋润着大地万物。这种潜流就是地下水,它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往往被忽视,但其影响随处可见。地下水分布广、储量大、总体质量优良、可调节季节变化,是可靠的供水水源,是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维持着河川基流,维系着生态系统健康。地下水与生活、生产、生态息息相关,需要加强对它的关注。
    • 杨宗之; 李亚丽
    • 摘要: 城市生态环境是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其中生态基础设施就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自然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GRA)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赋权法(MSE)对评价指标予以赋权,对南昌市2010-2018年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健康水平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南昌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且研究期内评价值逐年增加,发展较为稳健。(2)受限于环保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占比等因素,部分年份的自然、经济生态基础设施健康水平有所下降。(3)研究期内自然、社会基础设施处于“健康”等级以下指标占比最高,改善方向在于提高森林覆盖率及绿地面积,加大环保投资占比,同时稳步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完善全市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集中推进重大社会性生态基础建设规划。
    • 郜星晨; 姜伟; 李翀
    • 摘要: 开展长江流域生态完整性评估,可以衡量修复效果,为长江大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国内外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估经验,介绍了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概念及由来,并针对水生态区划、设定评估基准和筛选评估指标等完整性评估关键环节进行初步探讨。以金沙江下游为例,在不同生态分区分别筛选影响完整性功能实现的关键表征指标;提出生态完整性评估框架体系;识别完整性退化的主控因子;提出对干流实施生态调度补偿、对支流开展生境替代的修复模式。并从建立长江水生生态完整性监测体系、推进水生生态完整性试评估工作以及完善评估基准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水生生态完整性评估体系发展提供参考。
    • 徐辉; 丁祖栋; 武玲玲
    • 摘要: 黄河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核心区之一,城市扩张给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按结构、功能、过程、发展等4个要素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物元模型为基础,结合海明贴近度理论,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对2010—2018年黄河下游沿黄15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了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10—2018年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波动状,除菏泽、济宁、聊城、滨州四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外,其他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有所上升,郑州市、聊城市分别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升、下降的典型市;从空间维度来看,2010年、2018年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高与最低分别均为东营市与焦作市,山东省沿黄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普遍比河南省沿黄城市的高,但15个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 陈万旭; 赵雪莲; 钟明星; 李江风; 曾杰
    • 摘要: 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测度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当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仍存在不足之处。生态系统服务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中,成为了当前研究讨论的热点话题。拟把基于InVEST模型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中,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生态系统组织力-生态系统弹性-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框架,结合多源数据对199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时空特征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恶化,恶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群的核心地区;(2)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生态系统健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以及中部的罗霄山脉,生态系统健康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大城市周边地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路沿线地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
    • 武锦辉
    • 摘要: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指标。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数量的总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的核心部分。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恢复力是陆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了陆表植被变化、陆表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关键生态过程和生态参量。目前,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物种多样性与陆表植被恢复力监测普遍空间范围小,时间范围不连续,其中热带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对植被影响效果争议较大。论文基于长时间序列高精度遥感数据,从动物物种多样性遥感监测、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对热带雨林影响的遥感评估、遥感植被恢复力监测三方面出发开展相关工作。
    • 陈万旭; 卞娇娇; 钟明星; 曾杰; 梁加乐; 曾源源
    • 摘要: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形成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城市群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探测城市群地区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机理对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价值。基于多源数据分别测度了199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通达度以及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揭示了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降低态势,山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平原地区;(2)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交通通达度和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者之间主要的关系类型包括低交通通达度水平-低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高交通通达度水平-低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低交通通达度水平-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三种类型;(3)空间回归结果显示交通通达度的增加会导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恶化,而且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可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以及差异化管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李光荣(图/文)
    • 摘要: 夏日来临,碧水、蓝天、青山,叽叽喳喳的鸟儿鸣出一片热闹生机。一直以来,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前哨种”和“指示种”,随着贵州生态环境日益向好,越来越多的鸟儿在黔地栖息繁衍。截至目前,全省已记录鸟类5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达110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颈鹤、白颈长尾雉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鸳鸯、灰鹤、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49种。
    • 王文丽; 张安录; 刘蒙罢
    • 摘要: 为深入探究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构建相关理论框架,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VOR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特征并识别了其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年均值达0.746,整体上呈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均值为0.473,整体呈现小幅波动的趋势,地理空间上则呈现显著的南北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611~0.624区间内小幅增长,截至2018年,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的市域达92.62%,耦合结果在空间上表现为由“相对随机”向“南高北低”的分布转变;(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问题区域主要存在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部分市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或生态系统健康单方面滞后抑制了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程度正逐步深化,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系统基本实现了平稳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