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三届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
第三届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

第三届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6-17

主办单位:中国防治荒漠化工程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三届国际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土地荒漠化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中国的土地荒漠化问题逐年严重,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进行治理,但仍很难阻止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本文借鉴日本对环境治理的环境教育措施,期望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建议,从而减缓中国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问题.因此加强全民的环境教育,培养国民的环境意识、知识、态度、能力、以及价值观,让环境意识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的心中,用环保意识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是可以借鉴的生态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防治土地荒漠化也是如此。
  • 摘要:沙漠、沙地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表现得最为充分之地,是人类农耕、游牧文化,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发源地,是最具文化色彩的景观系统.蒙古人喻之为金色的摇篮,干渴中的清泉,干旱区的地下水库,最温暖的家,最理想的冬营地,古丝绸之路的最佳路线.沙漠不是沙尘源,而是生态屏障.人为造成的荒漠化,才是真正的荒漠化.荒漠化就是单纯化,极端化.对传统游牧文化的蚕食是草原荒漠化的根本原因.简单划一的牧区草场监测手段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数据,简单划一的牧区管理政策不利于区域持续稳定发展.思想的单纯化、极端化、十三亿颗大脑的荒漠化,才是最可怕的荒漠化.
  • 摘要:植被恢复动态及其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内容,为了检验退耕还林、封育禁牧等生态工程对荒漠草原区植被的影响,本文依据MODIS NDVI数据,对以荒漠草原为主体的宁夏盐池县2000-2012年的植被动态和稳定性,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盐池县近13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2000-2008年的高位震荡期和2009-2012年的稳定期.盐池县植被指数(NDVI)呈现为冬季平稳、春季缓慢启动和加速上升,夏季达到最大值,秋季快速下降的年内变化特征.(2)盐池县2000-2012年植被指数(NDVI)在0.2~0.4之间呈极显著(P<0.01)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078/a,属明显改善;NDVI变异系数为0.1571,属于中等变异.NDVI上升的像元数和面积占81.98%,下降的像元数和面积仅占18.02%.其中大幅上升的面积占到34.21%,中幅上升的面积占44.95%.22.65%的像元数和面积为显著上升和极显著上升,近60%的面积NDVI属于不显著上升.(3)与1990年代相比,2000-2010年的植被指数变异系数较大,但在退耕还林和封育禁牧等工程实施7~8年并开始发挥作用以后,盐池县植被在2009-2012年趋于稳定,特别是植被对降水波动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恢复弹性.近十年的生态工程使盐池县植被恢复成效显著,但植被可持续性的关键仍然需要处理好与气候承载力和适应性的关系.
  • 摘要:中新世(距今1000万~530万年前)末期古地中海干涸(距今600万~530万年前),这在地史演变中是一件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至大、至深、至今的标志性事件.然而,至今鲜有人提及,尚未见到将其与地球荒漠形成,尤其是全球荒漠空间分布的格局,以及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发展联系起来全面研究的报道;也未见过与非洲人科动物出现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以现代威海萎缩干涸引起盐尘暴,导致下风向土壤严重盐渍化,形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灾难"等事实与研究结果为出发点;结合对新近纪最末期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无外流封闭式海湖盆地地貌演变特性观测研究,无外流封闭式深海(盆)—干涸盐漠盆地—现代多样性荒漠盆地地貌景观,以及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现代荒漠化等相关研究结果;采用实据和演绎推理方法,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研究证实,晚中新世末期古地中海区域干涸事件与约2000万平方千米巨大盐漠是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大沙漠形成的基础和直接原因;中中新世以来的外特提斯海干涸及约2000万平方千米巨大的外特提斯海盐漠盆地是西亚、中亚和部分东北亚与南北亚沙漠发育形成的原因和基础;晚中新世大气圈、生物圈里充斥着盐碱粉尘是人科动物形成的最主要的环境诱因.
  • 摘要:本文从统计角度质疑并证伪了"内蒙古草地整体上过牧"的结论.本文依据内蒙古五种类型经济区各旗(县、市)的统计数据,对不同经济区各自的草地面积、牲畜头数分别统计加总,计算出各经济区的"牲畜密度",进而与理论单位承载量比较.结果显示;占内蒙古草地面积80%的典型纯牧区并不过牧,其实际单位承载量(0.41绵羊单位/公顷草地)没有超过理论单位承载量(1.14绵羊单位/公顷草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半农半牧区、农区、工矿区内的牲畜密度相当大,这三类经济区分别过牧32%、140%、325倍.这种不同类型经济区间的巨大差异来源于它们在草地利用方式或畜牧业生产方式上的差异.正是存在着"不完全依赖草地的畜牧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们在研究过牧问题中的"统计幻觉",也正是这一"统计幻觉",造成了政策设计上的重大缺陷.
  • 摘要: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在科尔沁沙地东南边缘开展防治荒漠化实践探索,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体制约束、能力限制等诸多因素困扰下,该组织成立15年来以生态恢复、环境教育、和谐乡建和可持续农业项目为内容的系统防治荒漠化工程稳步推进.同时,针对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对基金会、媒体、研究机构、志愿者队伍、其他NGO组织的资源整合,不断增强自身实力,逐步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运作模式值得国内其他草根ENGO借鉴.
  •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球荒漠化问题的追溯,提出防治荒漠化工程的概念及内容,从水平尺度和垂直尺度对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进行剖析.对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分解,并提出对防治荒漠化工程的"金字塔"系统控制模式与防治荒漠化工程的启动方式.最终对全球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进行了远期展望.研究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全球防治荒漠化提出了系统工程解决方案.指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对荒漠化问题的清晰认识与坚定行动,是保证国家防治荒漠化工程行动坚决、持续执行、最终实现目标的必备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应明确认识战略意义,变革组织结构,同时推进国际区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才有利于实现全球防治荒漠化工程目标.
  • 摘要:草原荒漠化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研究草原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途径意义重大.通过对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典型移民村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牧民有数千年的草原系统管理传统,对如何合理利用草原趋利避害有深刻的认识和成熟的经验.(2)解散游牧集体、草畜双承包以及对草原的开垦是造成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真正原因.(3)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有自发的游牧倾向和联合倾向,这种倾向的强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 摘要:荒漠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全球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蒙古国因其所处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影响,长期面临荒漠化的严峻挑战.本文采用最新的1990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运用栅格运算得出蒙古国荒漠化的时空分布和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通过对比荒漠草地、裸地、沙地和沙漠跟其他不同地类之间的转换关系,得到蒙古国近20年的荒漠化发展区域.在过去20年间蒙古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中戈壁和前杭爱,西部的乌布苏和扎布汗,东部的苏赫巴托尔地区.本文通过对蒙古国荒漠化来源和发展态势的研究,以期提高蒙古国的荒漠化现状的认识和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 摘要:盐碱尘暴和盐碱混合尘暴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但意义重大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认为,盐碱混合尘暴在地球演变史、地球生态环境变化、世界荒漠主要格局和生命诞生演变与进化特别是人科动物形成等方面曾起到过重要作用,而这一切都基于其体量特别巨大以及作用与影响持续时间长久两大特点;由于全球暴发盐碱(混合)尘暴是在一定构造条件下气候的作用结果,且间隔或持续周期漫长,可能几万、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年才可能发生一次或完成一次,这个作用被浩瀚的时空所覆盖,故而被忽视.讨论了盐碱(混合)尘暴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危害,指出其可能在全球荒漠格局形成和人科动物出现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生命演变进化方面也有可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与传统沙尘暴性质不同的概念、分类、发生策源地(干涸盐碱湖沼或盐漠)、发生机制以及策源地治理方法.
  • 摘要:新疆为中国重要的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荒漠化问题是影响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应用地理结构法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新疆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草地缩减、草地生产力降低;林地中天然林减少,人工林与耕地、草地争水问题严重;湿地萎缩、水资源减少、冰川退缩、地下水下降;沙地持续扩张,侵袭绿洲;社区人口膨胀、资源压力倍增.整体呈"三增三减"趋势,即耕地、社区、沙地扩张,湿地——水系、草地、林地缩减与退化.分析表明,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主导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防治战略建议为:从战略高度认识防治荒漠化的意义;分别南疆、北疆、东疆特点,走预防、治理兼顾路线;按照防治荒漠化工程理论指导建设;积极与上海合作组织协作防治荒漠化;关注当地民众权益,处理好国家、企业、民众利益关系;全心全意依靠科学技术.
  • 摘要:土壤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本研究采用深沟秸秆覆盖造林措施,研究了林地土壤结构、土壤养分、盐分的变化特征。为进一步探讨秸秆覆盖对土壤相关特征及树木生长的影响,完善深沟秸秆覆盖造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以新疆塔城盆地老风口生态区新植林地为试验区,试验设了3个处理为深沟70cm秸秆覆盖、不覆盖和常规栽植不覆盖,土壤分析采用环刀称重法、侵水饱和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研究深沟秸秆覆盖下土壤养分和盐分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深沟覆盖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土壤养分增加.土壤容重降幅依次为:深沟秸秆覆盖>深沟不覆盖>常规栽培;土壤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养分含量增幅依次为:深沟秸秆覆盖>深沟不覆盖>常规栽培.深沟秸秆覆盖和深沟不覆盖模式表层土壤盐分降低,底层土壤盐分增加,呈现底聚型,即整体土壤盐分呈现降低的趋势.深沟覆盖造林优化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养分,抑制了土壤蒸发和盐分表聚,为树木的正常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