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计量比

化学计量比

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62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50703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2015年红外、遥感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科学论坛、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电镀专家委员会35周年学术年会 等;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文献由1766位作者贡献,包括R·A·亨廷顿、徐军、王明智等。

化学计量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0703 占比:99.85%

总计:150931篇

化学计量比—发文趋势图

化学计量比

-研究学者

  • R·A·亨廷顿
  • 徐军
  • 王明智
  • 孔勇发
  • 杭寅
  • 许京军
  • 张玲
  • 赵玉成
  • F·F·米特瑞克
  • I·A·斯洛巴蒂安斯克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叙; 王誉陶; 张娟; 李建平
    • 摘要: 为探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对不同降水量的响应,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封育20年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模拟了3个不同的降水梯度(自然降水量的50%、100%和150%),测定了优势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的地上、地下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根际土壤有机碳(RSOC)、全氮、全磷含量,分析了各个优势种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优势种地上、地下总C含量、地上N含量均在50%降水下较高,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P含量及地上、地下总P含量均在100%降水处理下最高。(2)50%降水与150%降水处理相比较,长芒草地上C/N、C/P及白莲蒿、星毛委陵菜地下C/P均有显著差异(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N/P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3)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C、N含量高于黄土高原土壤C、N含量且150%降水处理下根际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增雨处理下优势种根际土壤C/N、C/P高于减雨处理,增雨处理N/P较减雨处理变化小。(4)50%降水处理下,白莲蒿和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N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10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上和地下及地上、地下总C、N、P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N、P之间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下C含量与其根际土壤N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5)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N含量与地下N含量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根际土壤P含量与地下P含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研究结果将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判断植被养分限制提供科学参考。
    • 孙延亮; 赵宇哲; 魏孔钦; 李宗真; 马春晖; 张前兵
    • 摘要: 为明确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间营养元素限制性和分配格局的差异性,以国内外收集的10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和茎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片和茎秆中N和P含量均随着秋眠级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含量以及C∶N、C∶P和N∶P呈相反的趋势。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叶片中各元素含量为:秋眠级为4级的新疆大叶苜蓿叶片C含量、秋眠级为9级的WL656HQ叶片N含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各秋眠级苜蓿品种(P<0.05)。苜蓿茎秆C含量在各秋眠级苜蓿品种间均差异不显著,N、P含量变化与苜蓿叶片相同,且第2茬叶片和茎秆C、N和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第1茬,两茬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除第2茬苜蓿的叶片外,秋眠级对苜蓿叶片和茎秆P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N含量,对C含量的影响最小。不同茬次间,秋眠级对苜蓿叶片C∶P的影响最大,对N∶P的影响最小。苜蓿叶片C含量与叶片和茎秆C∶N、C∶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叶片和茎秆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N、P含量分别与茎秆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C∶N、C∶P分别与茎秆C∶N、C∶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茎秆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茎秆C含量与茎秆C∶N呈显著正相关(P<0.05),茎秆N含量与茎秆C∶N呈显著负相关(P<0.05);茎秆C∶P与茎秆N∶P呈显著正相关(P<0.05)。非秋眠型和秋眠型苜蓿的生长受N元素限制,中等秋眠型苜蓿的生长受N和P元素共同影响,在不同秋眠级苜蓿生产过程中,应重点考虑N、P的供需平衡。
    • 付粱晨; 丁宗巨; 唐茂; 曾辉; 朱彪
    • 摘要: 以北京东灵山两种主要植被类型——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春季(5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分别采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植物根叶功能性状、3种水解酶(BG,NAG和AP)及两种氧化酶(POX和PER)的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和矢量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林和辽东栎林土壤胞外酶活性、温度敏感性和矢量角度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趋势,且水解酶活性及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趋势与氧化酶相反;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胞外酶活性、温度敏感性及矢量特征存在差异,但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温度是土壤胞外酶活性温度敏感性及矢量特征季节动态的重要驱动因素,土壤pH、土壤养分含量、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及细根生物量、细根密度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温度敏感性及矢量特征有显著影响。
    • 周丽丽; 李树斌; 吴亚岚; 郑茹萍; 袁宗胜; 潘辉
    • 摘要: 以福建省漳州市的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 A.Cunn.ex Benth.)、黑木相思(A.melanoxylon R.Br.)、卷荚相思(A.cincinnata F.Muell.)、大叶相思(A.auriculiformis A.Cunn.ex Benth.)和马占相思(A.mangium Willd.)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叶片、凋落叶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对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林分的叶片、凋落叶和土壤的C含量变幅分别为562.52~592.83、532.04~563.51和11.32~19.44 g·kg^(-1),N含量变幅分别为21.28~29.74、10.58~15.57和1.12~1.76 g·kg^(-1),P含量变幅分别为0.57~0.94、0.08~0.19和0.33~0.36 g·kg^(-1),C/N比变幅分别为19.89~27.29、36.15~53.95和8.87~15.80,C/P比变幅分别为628.77~1049.52、3266.29~7459.31、32.51~55.51,N/P比变幅分别为28.34~43.99、79.38~138.85和3.32~4.93。在5种相思林中,黑木相思林的叶片C、N、P含量均较高,其叶片和凋落叶的N/P比及土壤C/N比和C/P比均最小;马占相思林的叶片C、N、P含量均较低,但其叶片C/N比和C/P比均最大;大叶相思林的凋落叶N和P含量均最高,但其土壤N和P含量则最低;卷荚相思林的土壤N和P含量最高;厚荚相思林的凋落叶和土壤C含量均最高,但其凋落叶N和P含量均最低。5种林分叶片、凋落叶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显著(P<0.05)差异;其中,叶片和凋落叶的C和N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叶片P含量明显高于凋落叶和土壤,但凋落叶P含量低于土壤;C/N比、C/P比和N/P比在凋落叶中均最大,在土壤中均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仅土壤P含量与凋落叶N含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凋落叶P含量和C/N比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凋落叶N和P含量与叶片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凋落叶P含量与叶片C/N比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中C、N、P养分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叶片和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均具有高C、高N和低P的特点;供试5种相思林的生长均受到P的限制;黑木相思属于“养分奢侈消耗型”树种,而马占相思属于“养分高效利用型”树种。建议根据不同相思树养分需求及养分利用效率差异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
    • 杨铭; 徐鹏宇; 王斌; 郑凯平; 涂兵田; 王皓
    • 摘要: 尖晶石型微波介质陶瓷因高品质因数和可调的谐振频率温度系数在无线通信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无压烧结制备了MgO·nGa_(2)O_(3)(n=0.975、1.00、1.08和1.17)尖晶石陶瓷,采用XRD Rietveld全谱拟合研究了化学计量比对晶体结构的影响,并结合键价理论模型探究了微波介电性能与晶体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MgO·nGa_(2)O_(3)陶瓷相对介电常数(ε_(r))的变化与晶格常数和离子极化率有关;品质因数(Q×f)受键强和阳离子有序度的共同影响,随n值增大从165590 GHz下降至109413 GHz;而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_(f))与晶体热膨胀系数相关。制备的MgO·0.975Ga_(2)O_(3)陶瓷具有优异的微波介电性能:ε_(r)=9.69、Q×f=165590 GHz(频率14 GHz下)和τ_(f)=-7.12×10^(-6)/°C。
    • 王家乐; 王志刚; 高阳; 许文盛
    • 摘要: 为探究重建红壤坡地植被较长时间后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植被重建10 a的红壤坡地径流小区为例,以裸地作为对照,分析草地、乔木林地、乔灌复合林地3种植物配置模式下0~10、10~20和40~50 cm 3个不同深度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主要作用层是0~10 cm表层土壤,乔灌复合林地对土壤SOC、TN和AN的截留效果最好,乔木林地对土壤TP和AP的截留效果最好;2)植被重建后表层土壤C∶N相对裸地有显著提升,但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之间土壤C∶N无显著差异(P>0.05),乔灌复合林地表层土壤C∶P、N∶P均显著高于草地和林地(P<0.05);3)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主要由C、N决定,土壤C、N耦合关系稳定,C∶P、N∶P与C、N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受土层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植被重建对改善红壤坡地土壤质量具有明显作用,乔灌复合林地对土壤C、N的提升效果优于乔木林地和草地,且具有较大的C∶P和N∶P,但研究区土壤氮素受土壤侵蚀作用更易流失,N为研究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市水土流失区植被重建的优化配置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 任衍敏; 陈敏健; 李惠通; 侯政杰; 苏铁; 刘爱琴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中龄林林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杉木人工林培育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配方。[方法]以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414”不完全处理(钾固定)、测土配方、测树配方以及微量元素平衡配方,共12种施肥处理。测定并分析施肥前后林木生长量变化及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施肥可有效促进杉木生长,其中处理10(N_(土)P_(土)K_(土),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为140、370、60 g·株^(-1))和处理6(N_(2)P_(2)K_(2),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为240、600、150 g·株^(-1))的林木生长效果最好。与CK(N_(0)P_(0)K_(0))相比,处理10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量分别提高58.5%、68.2%和100%,处理6分别提高53.4%、59.7%和88.9%。杉木树高生长与磷肥施入量呈显著正相关。施肥明显改变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施肥后不同处理各土层土壤C∶N、C∶P和N∶P变化区间分别为6.83~15.16、25.42~108.84和2.78~11.63。磷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处理10效果显著,表层土壤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比CK提高37.33%、12.8%和37.5%,中层和深层土壤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也都显著高于CK。[结论]测土配方施肥在促进杉木林木生长和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且肥料利用水平更高。
    • 平怀香; 崔建宇; 陈硕; 魏露露; 陈清; 张德龙
    • 摘要: 归纳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磷(CNP)化学计量特征及与之相关的酶活性变化,从施肥制度与土壤中养分平衡的关系着手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施肥措施。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收集已公开发表施肥土壤中CNP化学计量比和酶活性变化的相关中、英文文献,提取有效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绘制森林图明确土壤和微生物量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酶活变化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单一化肥、复合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中C/N平均值分别为14.1,14.8和23.2,C/P分别为20.4,15.3和14.8,N/P分别为5.03,4.43和3.10。不同施肥措施下MBC/MBN和MBN/MBP无显著差异,MBC/MBP值排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单一化肥>复合肥。不同施肥制度均能提高土壤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化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为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时蔗糖酶活性增幅可高达100%。化肥有机肥配施能够显著影响土壤中CNP化学计量比,增强微生物活动,促使微生物释放更多有利于土壤养分矿化的酶,是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并保证土壤健康的有效途径;土壤酶活性受到土壤肥力状况和微生物过程的共同制约,CNP化学计量比与土壤酶活性存在一定相关性,而这同时也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酸碱度和轮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养分-微生物-酶活性体系的研究可以为农田系统优化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珊; 顾振东; 陶继新; 赵瑞桃; 田晓娟; 李文涛; 安谈红
    • 摘要: 以白龙江上游不同林龄(20、25、30、35、40、45 a)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为对象,采用野外取样法和室内分析法,测定不同深度(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调节土壤养分含量来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云杉人工林的生产力,增强云杉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1)林龄和土层对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P<0.05)影响。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C含量呈“W”形变化,土壤全N、全P含量呈“N”形变化,30 a前的土壤养分较30 a后的养分含量低;相同林龄随土层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除全K外)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C/N、C/P、C/K、N/P均有显著(P<0.05)的影响。除C/P之外,其他比值随林龄的增加均不稳定,变异系数较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比值(除N/P外)呈降低趋势。由化学计量比值大小得出,研究区土壤缺乏全N和全K,全P含量较充足,云杉人工林在30 a之前受土壤P控制,30 a之后受土壤N控制。3)由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K、C/N、C/P、C/K、N/P之间的相关系数降低。有机C和全P是影响C/N、C/P、C/K、N/P的关键因子。
    • 谢明君; 李广; 闫丽娟; 袁建钰; 刘帅楠; 祁小平; 常海刚
    • 摘要: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限制及其循环规律,明确水分调控下春小麦叶片及根的内稳态特征,以5个灌水量处理(W_(0)、W_(50)、W_(100)、W_(150)、W_(200))下春小麦成熟期叶片、根和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灌水处理下春小麦植株叶片、根、土壤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春小麦叶片和根随土壤养分变化的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下春小麦土壤OC、TN含量均具有表聚性特征,且在0~40 cm土层含量均随灌水量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W_(150)灌水量处理最高(1.757 g·kg^(-1)、0.165 g·kg^(-1)),而土壤TP在不同土层及灌水处理下较为稳定,适当灌水(W_(150))有助于提高作物根系OC含量,过度灌水(W_(200))会降低其含量;春小麦土壤、根、叶片化学计量比均值表现为:C∶N(9.56、12.92、15.086),C∶P(11.68、79.66、151.625),N∶P(1.264、7.577、11.903),其中土壤C∶N值在不同土层及灌水处理下较为稳定,同时春小麦叶片C∶N、C∶P值分别低于全球平均值(16.27、595),春小麦N∶P值叶片(11.903)、根(7.577)均小于14(临界值);春小麦与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关系中,叶片、根均具有比较稳定的内稳性。综上所述,春小麦主要受N限制,选择合适灌水处理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存留,利于作物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