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沙量

产沙量

产沙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生态学报、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2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二次全国桉树论坛暨产业展示会、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等;产沙量的相关文献由630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子成、何淑勤、王文龙等。

产沙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91.8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6.09%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2.03%

总计:197篇

产沙量—发文趋势图

产沙量

-研究学者

  • 郑子成
  • 何淑勤
  • 王文龙
  • 吴发启
  • 李廷轩
  • 田育新
  • 郑江坤
  • 魏天兴
  • 何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斌; 张瀚曰; 李晓明; 潘宏兵; 包维楷
    • 摘要: [目的]针对四川省攀枝花市坡地芒果园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筛选适宜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方法]通过工程措施(D_(1)和D_(2)处理)和生物措施对坡地果园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野外试验比较研究,评价不同治理措施对芒果园地表径流、产沙量、径流液中养分含量和果园地表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期芒果园林下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处理(生物措施)的总径流量为22 515 ml,比对照减少45%,工程措施D_2处理比对照减少16%。另外,17次径流量记录中有8次取样生物措施处理收集的径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生物措施处理两年总产沙量为1.65 kg,比对照减少28.3%。各治理措施对径流液养分含量和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在干旱河谷地区,在坡地芒果园行间种植苜蓿的生物措施比工程措施能更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和产沙量,达到更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 李菊艳; 缪成波; 于萌; 卢刚; 关添泽; 杨建军
    • 摘要: 为了解不同放牧制度对天山北坡草地及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以地表径流产沙量为指标,以裸地作为参照,对自由放牧草场、季节性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的径流产沙动态及土壤抗冲性进行研究,分析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根系密度、坡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土壤粒径含量等因子的差异,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因素,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研究表明:①随着放牧强度和频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根系密度、有机质、粉粒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砂粒含量、黏粒含量呈上升趋势。②随着冲刷时间延长不同放牧制度草场产沙量逐渐降低,随着放水量增加,产沙量的变化率表现为裸地(0.78)>自由放牧草场(0.72)>季节性放牧草场(0.39)>禁牧草场(0.22)。③随着放水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抗冲性均呈减弱趋势。土壤抗冲性表现为禁牧草场>季节性放牧草场>自由放牧草场>裸地,表明放牧活动对土壤抗冲性影响较为明显,封育禁牧及季节性轮牧可有效增强土壤抗冲性。④各因子中土壤容重、坡度、粉粒含量、根系密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较为明显。
    • 燕静博
    • 摘要: 以锦州巧鸟径流监测小区为例,采用降雨量、降雨历时、最大60min雨强、最大30min雨强和平均雨强5个指标,探讨了侵蚀性降雨的特征指标、频率、场次、降雨量与产沙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降雨主要集中于5-10月,夏秋两季降雨集中,8月为汛期,9月降雨量逐渐减少,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大豆地和玉米地明显高于人工林、次生林地、灌草地径流小区的产沙模数;0-5mm/h雨强条件下,降雨量与大豆地的产沙量呈显著相关性,降雨量、最大60min雨强与次生林地的产沙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在地表径流和泥沙拦截等方面不同覆盖度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农作物和耕作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土壤流失。
    • 王瑞滢; 覃光华; 肖鸿; 刘超
    • 摘要: 西南山区山洪灾害防治通常按照“暴雨-洪水-水位-淹没”的思路,主要关注“水”的影响,而忽视“泥沙”的作用。受洪水含沙量的影响,这些地区小水大灾时有发生。本研究以川西南典型山区河流寿溪河为例,基于HEC-HMS(The Hydrologic Engineering Center’s Hydrolog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在进行场次洪水预报的基础上,利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分析降雨强度、下垫面情况、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粒径4种因素与流域产沙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域产沙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土壤侵蚀因子,达到0.261;影响最小的为降雨强度,仅为0.073。为进一步估算场次洪水产沙量,简化了HECHMS模型中的MUSLE(Modifi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公式,按主成分综合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进行分类,重新定义了流域场次洪水产沙的估算公式。研究结果对估算山区中小流域场次洪水产沙量有参考价值。
    • 王学雄; 朱钦娟; 刘汉城; 钟翔
    • 摘要: 崇义上堡客家梯田2018年入选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自此,上堡梯田的旅游开发兴起,包括兴建道路、民宿等。选取崇义上堡客家梯田旅游核心区一典型小流域,于2020年连续对该区域降雨量、径流和泥沙量开展自动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受区域气候等影响,降雨多集中在5~9月,导致径流和产沙年内分配差异较大。次降雨分析则表明,受气候、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降雨-产流-产沙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响应关系。观测结果及分析同时表明,受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流域出口排泄的泥沙量增多,2020年为7000t/km2,达到强度侵蚀程度。研究旅游开发下的小流域产流产沙特征,将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上堡客家梯田的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余倩; 姚冲; 付世琳; 吴发启
    • 摘要: C因子作为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人为可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因子,对减少土壤侵蚀和控制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以黄土高原坡耕地典型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5个不同生育期近地表状况的变化特征,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产沙量计算C值。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株高和结皮厚度均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地表粗糙度随着生育期延长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产沙量随着玉米的生长逐渐减小,减沙效益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不断增加。在前人以植被覆盖度计算C值模型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度作为关键因子,将株高、土壤结皮、地表粗糙度作为调节因子建立当地C值模型,得到较好的玉米坡耕地的C值模型(模型R^(2)=0.94,RMSE=0.017,MAE=0.014,NSE=0.992)。研究结果根据近地表状况变化特征建立C值计算公式,提高了C值估算的准确性和其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为提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精度提供科学依据。
    • 杜广荣
    • 摘要: 侵蚀性降雨是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植被的不同配置方式是否能够减少降雨对坡面土壤流失的影响,对不同强度降雨条件下的植被配置方式的产沙量和产流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合比为2∶1时,灌木在坡下的产流量最低。(2)在相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合比为1∶1时,草本在坡下的产沙量最高;灌木和草本配合比为2∶1时,灌木在坡下的产沙量最低。(3)在不同强度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和草本配合比相同时,灌木位于坡上的产沙量最高,坡中的产沙量次之,坡下的产沙量最低。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水土保持工程参考。
    • 许洪娇; 胡海波; 初磊; 燕超; 王超骐
    • 摘要: 通过研究香樟林枯落物对产流产沙效应的影响,揭示枯落物覆盖的坡面侵蚀机制,可加深人们对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的理解.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降雨强度(30、60、90 mm/h)和不同枯落物覆盖(0、50、100、250 g/m2)条件下的坡面侵蚀过程进行观测,分析不同枯落物量下产生的的截流减沙效应.结果 表明:1)在一定的坡度和降雨强度下,产流率和产沙率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随后保持稳定.2)坡面径流量随枯落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坡面产沙量随枯落物量的增大而减小,产沙量和产流量的变化表明枯落物的减沙效应高于枯落物的减少径流作用.3)产沙量与产流量呈二次函数关系;在枯落物量较大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较强时依然可以起到良好的减沙作用.
    • 王如岩
    • 摘要: 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水保站点中降雨、产流产沙等实测资料为基础,探究不同降雨特征对各小区产流产沙的差异性,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径流泥沙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对2015—2019年降雨数据的分析,该区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6.9%~80.6%的降雨集中在6~8月,以中、大雨为主;降雨侵蚀力、侵蚀性降雨量、降雨量与产流量均有显著相关性;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较大.
    • 谭志国
    • 摘要: 沙棘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新疆伊宁市巴彦岱镇干沟村沙棘坡地为例,通过室外试验的方法,研究沙棘丛下降雨和产流、产沙的关系.结果显示,产流、产沙和降雨因子之间属于典型的幂函数关系,且沙棘丛林的年龄对产流、产沙特征不存在显著影响,新栽植的沙棘灌丛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