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恢复模式

植被恢复模式

植被恢复模式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6052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河池学院学报、生态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等;植被恢复模式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金星、张旭东、漆良华等。

植被恢复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6052 占比:99.90%

总计:96148篇

植被恢复模式—发文趋势图

植被恢复模式

-研究学者

  • 周金星
  • 张旭东
  • 漆良华
  • 彭镇华
  • 张维江
  • 方向京
  • 曹兵
  • 李钢
  • 王昭艳
  • 丁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吉杨; 谭军利; 郑飞龙; 王西娜; 张维江
    • 摘要: 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养分的影响,可为当地选择最适宜的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宁南山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7a生刺槐、落叶松、油松)以及荒地的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并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测序技术对土壤中细菌的16SrDNA基因V3~V4区片段和真菌的18SrDNA基因V4区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在0~30 cm土层,荒地和刺槐土壤的脲酶、蔗糖酶活性较强,油松、落叶松的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强;(2)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强于土壤细菌,土壤细菌的ACE、Chao l和Shannon指数高于土壤真菌,其多样性在4种植被恢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油松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多样性;(3)荒地土壤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最低,刺槐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显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密切相关。刺槐在改善多种土壤养分、酶活性上效果明显,是当地植被恢复可以优先考虑的树种。
    • 王东丽; 张野; 钱晓彤; 王东; 赵晓亮
    • 摘要: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水力冲刷强烈,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水力作用耦合形成的不同微地貌可通过对种子的不同拦截作用而影响植被的恢复及发展。为了探讨排土场不同微地貌对种子的拦截效益及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选取不同恢复模式下形成的细沟、丛岛和草带三种微地貌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裸坡为对照,研究不同微地貌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拦截力。结果表明:(1)在不同微地貌中土壤种子库均以一年生藜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丛岛微生境的土壤种子库中有较丰富的物种和较高的多样性指数。(2)各微地貌的土壤种子库均具有表层聚集现象;草带微地貌中的土壤种子库总储量最大,且草带的0—2 cm土层处的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各微地貌的各个土层(P<0.05)。(3)细沟和丛岛在上坡位对种子的拦截效果更好,草带在下坡位对种子的拦截效果更好。综上所述,沙蒿恢复模式形成的丛岛有利于增加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草带有利于增加土壤种子库的储量,故在黄土区排土场进行植被恢复时可以利用不同微地貌对土壤种子库分布特征的优势构建适宜的复合植被恢复模式
    • 李钢; 田刚; 王冉
    • 摘要: [目的]毛竹林下层植被在林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过度开发毛竹林地下层植被恢复对林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探索毛竹纯林植被多样性恢复模式.[方法]在安吉县选择过度开发毛竹林地种植杨桐和大苞萱草,经过多年的自然生长后,开展林地植被调查,并进行多样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植被恢复促进了毛竹林物种种类的增加,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毛竹纯林;植被恢复在一定上提高了过度开发毛竹林地的群落稳定性,并促使其向着相似的复杂群落演替,但由于大部分植被仍然比较脆弱,群落结构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结论]要使过度开发的毛竹林地恢复到稳定的毛竹群落结构,须进行长期的林下植被恢复和人工抚育干预.
    • 李钢; 田刚; 王冉
    • 摘要: 【目的】毛竹林下层植被在林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过度开发毛竹林地下层植被恢复对林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探索毛竹纯林植被多样性恢复模式。【方法】在安吉县选择过度开发毛竹林地种植杨桐和大苞萱草,经过多年的自然生长后,开展林地植被调查,并进行多样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植被恢复促进了毛竹林物种种类的增加,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毛竹纯林;植被恢复在一定上提高了过度开发毛竹林地的群落稳定性,并促使其向着相似的复杂群落演替,但由于大部分植被仍然比较脆弱,群落结构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结论】要使过度开发的毛竹林地恢复到稳定的毛竹群落结构,须进行长期的林下植被恢复和人工抚育干预。
    • 陈波
    • 摘要: [目的]量化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运用2015年底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资源数据,采用北京市及其周边的森林生态站和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的长期固定样地积累的长期定位连续观测研究数据,并运用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选取涵养水源等7项指标,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53.39亿元·a-1,涵养水源价值量最大,为每年5.58亿元;其次是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为每年5.25亿元;固碳释氧价值量排第三,为每年2.97亿元;森林防护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排四至六位,价值量分别为每年2.66亿元、1.18亿元和0.74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量最小,仅为每年0.02亿元;三种植被恢复类型生态效益价值量为退耕地还林(9.73亿元·a-1)>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7亿元·a-1)>封山育林(0);三种林种类型生态效益的价值量为生态林(16.93亿元·a-1)是经济林(1.47亿元·a-1)的11.52倍,灌木林为0.[结论]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以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和固碳释氧功能为主,退耕地还林植被恢复模式和生态林的生态效益最大.
    • 陈波
    • 摘要: 【目的】量化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运用2015年底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资源数据,采用北京市及其周边的森林生态站和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的长期固定样地积累的长期定位连续观测研究数据,并运用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选取涵养水源等7项指标,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53.39亿元·a^-1,涵养水源价值量最大,为每年5.58亿元;其次是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为每年5.25亿元;固碳释氧价值量排第三,为每年2.97亿元;森林防护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排四至六位,价值量分别为每年2.66亿元、1.18亿元和0.74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量最小,仅为每年0.02亿元;三种植被恢复类型生态效益价值量为退耕地还林(9.73亿元·a^-1)>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7亿元·a^-1)>封山育林(0);三种林种类型生态效益的价值量为生态林(16.93亿元·a^-1)是经济林(1.47亿元·a^-1)的11.52倍,灌木林为0。【结论】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以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和固碳释氧功能为主,退耕地还林植被恢复模式和生态林的生态效益最大。
    • 宁夏林业编辑部
    • 摘要: 《宁夏千旱凤沙区植被恢复模式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实施单位为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配合单位为宁夏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推广技术:示范推广干旱风沙区植被"乔+灌+草"的优化配置模式及高效节水灌溉种植、养护抚育技术。
    • 姚源; 刘璇; 朱慧男; 唐德瑞
    • 摘要: 本研究以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地以及刺槐、侧柏和油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并以农田作为对照,通过分析草地、灌木和乔木林地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物理特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田土壤相比,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均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状态、化学计量、物理特性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且其影响同时受地被植物特性的影响;植被恢复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容重和pH;与人工林植被恢复相比,撂荒地具有较高的土壤和微生物碳、氮含量,表明其碳和氮养分循环更易受到磷元素的限制.
    • 周群
    • 摘要: 一直以来,土地石漠化都是一个非常紧迫、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土地石漠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水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治理土地石漠化十分重要.贵州很多地区由于喀斯特石灰岩面积比例较大,再加上人口多、大量开垦土地,所以引起了较大的水土流失,其石漠化情况突出,植被破坏程度也比较严重,这对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都会造成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就贵州石漠化退化土地情况以及植被恢复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