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旱河谷

干旱河谷

干旱河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575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山地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等;干旱河谷的相关文献由583位作者贡献,包括包维楷、何建社、刘千里等。

干旱河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8.3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2575 占比:91.44%

总计:2816篇

干旱河谷—发文趋势图

干旱河谷

-研究学者

  • 包维楷
  • 何建社
  • 刘千里
  • 张利
  • 慕长龙
  • 谢学强
  • 郑绍伟
  • 宫渊波
  • 康英
  • 冯秋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大荣
    • 摘要: 杏具有栽种适宜性强、寿命长、管理简便、产量相对稳定、营养丰富、兼具鲜食及加工两用等优点。岷江干旱河谷地区受地理条件、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种植户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关键措施应用不到位、重要环节管控缺失,导致树体管理失控,果实品质参差不齐,制约了杏产业发展。为此,笔者对栽种环节提出几点关键措施,以解决制约杏产业发展的瓶颈,达到持续发展、提高品质、迎合市场消费需求的目的。
    • 万艳萍; 赵洋毅; 段旭; 王克勤; 朱梦雪; 邱砚海; 杜云祥
    • 摘要: 为探究红河干旱河谷林草地植物根系与砾石特征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基于染色示踪法在确定研究区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位置及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染色区的植物根系与砾石体积含量特征,定量分析二者与优先路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优先路径发育水平明显优于荒草地;不同染色影响半径范围下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也有所不同,其中荒草地中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10 mm;林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10 mm;优先路径数量与土层深度和同一土层内染色半径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同一土层内,优先路径的数量与染色半径也呈负相关关系。(2)林地中染色区的砾石总体积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荒草地中在20—30 cm土层中增多,其余径级下的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两种样地中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都随土层的深度增加和根径增大而单调递减,林地中不同径级下的根长密度都明显高于荒草地;(4)林地中优先路径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根径范围在≤1 mm的根重密度和径级为5~10 mm的砾石体积含量;而荒草地样地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根径在≤1 mm和1~3 mm范围下的根重密度、径级在2~5 mm间的砾石体积含量、根径在1~3 mm范围下的根长密度。因此,样地中砾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细根更易促进优先路径的形成,二者共同影响着优先路径的形成。
    • 张钰明
    • 摘要: 本文结合白龙江管理局舟曲林业局在漳县地区的人工造林技术,以及笔者在漳县造林作业、现场指导监督、深入细致了解后,从中总结了一些造林经验,为今后提高造林质量提供参考。
    • 李晓静; 张斌; 刘守江; 覃发超; 唐毅
    • 摘要: 西南干旱河谷地区植被退化严重,而地形是影响植被空间分布、调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分析喜德县植被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耦合及异质性对于区域生态修复、植被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 8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结合DEM等地理信息数据,运用地学统计、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凉山州喜德县植被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形整体上呈现出“西北和东南高,东北和西南低”的特征,植被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模式,孙水河干暖河谷地带植被盖度偏低;(2)在全局上,植被盖度对宏观地形因子的响应较为一致,随着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表粗糙度的增大,植被盖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对海拔、坡度、坡向、坡向变率等微观地形因子的响应差异较大;(3)在局部上,植被盖度对各地形因子的响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区西北、南部区域植被盖度与海拔、地表粗糙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西部县界凹侧植被盖度与地形起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政府在不同地形环境下实施生态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 刘虹涛
    • 摘要: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和敏感区,为该区域生态重建和恢复科学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本研究选择2年生以上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4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通过荒地栽植1年后,统计不同树种成活率,测定抗氧化酶(SOD、POD、 CAT)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溶性蛋白)。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不仅成活率较高,而且植株叶片SOD、POD、 CAT、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较高,说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抗旱性较强,更能适应较为干旱的区域。
    • 廖强; 谢学强; 蒲丹; 庄晓雨; 夏城铭; 胡秋莲; 唐玉铃; 冯关如
    • 摘要: 为了在大渡河流域本土植物中筛选出适合制作微景观的植物,采用本土植物驯化栽培和微景观配置试验。结果表明,有31种本土植物适应于微景观制作,其中最佳微景观植物有大羽藓、葫芦藓、大灰藓、大金发藓、万年藓、暖地大叶藓、有柄石韦、卷柏、伴藓耳蕨、抱石莲、毛足铁线蕨、小叶中国蕨、刺毛白珠、密叶石莲14种。
    • 彭彬; 宋思梦; 张艳; 李勋; 周扬
    • 摘要: 甘孜州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是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与大气环流、人为干扰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并逐渐成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地带,植被形成逆向演替。为改善甘孜州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的生态环境,阐述了此地区干旱河谷自然概况、气候、土壤、植被、分布分区等,分析了其干旱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生态恢复建议。
    • 向玫
    • 摘要: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为科学选择树种,重建和恢复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以1年生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2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测定了6个树种造林后的成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评价了不同树种在白龙江干旱河谷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在干旱河谷成活率较高,植株叶片SOD、POD和CAT酶活性较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抗旱性较强,综合比较,狼牙刺、酸枣和荆条适宜作为白龙江生态恢复的造林树种。
    • 张利; 徐舟; 单凤娇; 肖玖金; 刘建霞; 李旭华; 刘千里
    • 摘要: 为探索适宜干旱河谷区的植被恢复,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对象,设置了鱼鳞坑整地和水平阶整地两种整地类型,并对每种整地类型进行了不同的覆盖处理及施肥类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植被多样性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阶整地总体上较鱼鳞坑整地更有利于植物物种数的增加;不同恢复措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对照相比,不同恢复措施总体上降低了灌木物种多样性,提高了草本物种多样性,这可能与恢复时间较短及生活型不同有关;由于恢复时间较短,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性状态。总体而言,水平阶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石块优于地膜和遮阳网,配方肥优于有机肥,水平阶+石块+配方肥植被恢复措施更有利于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提升,是该区域较优的恢复方式。
    • 贺维; 杨育林; 高鹏; 张炜; 尤继勇; 张好
    • 摘要: 该实验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段,对造林20年后的岷江柏和辐射松人工林林下豆科物种组成、生物量积累和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林下灌草植被41种,有豆科灌木5种、草本2种,其中岷谷木蓝是较稳定的伴生灌木;随着海拔升高,豆科灌木减少、盖度下降,豆科草本逐渐出现,豆科总生物量在减少。(2)辐射松林下灌草植被21种,其中豆科灌木2种,胡枝子在灌木层优势明显,无豆科草本;随着海拔升高,豆科灌木减少,豆科盖度、总生物量变化不大。(3)岷江柏林下豆科植物地下生物量占比为45%,且岷谷木蓝和锦鸡儿有根瘤;辐射松林下豆科植物地下生物量占比为38%,未发现根瘤。(4)岷江柏林下灌草植被盖度、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远高于辐射松,灌木生物量能达到辐射松的20倍。总体而言,岷江柏人工林林下植被盖度大、物种多样性高,且豆科植物种类丰富、生物量积累多,还分布有发挥固氮作用的岷谷木蓝,对干旱胁迫、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相对更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