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667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第14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等;耕作措施的相关文献由103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发启、李广、赵龙山等。
耕作措施
-研究学者
- 吴发启
- 李广
- 赵龙山
- 张仁陟
- 蔡立群
- 张青峰
- 李玲玲
- 郑子成
- 梁心蓝
- 谢军红
- 李廷轩
- 王健
- 黄高宝
- 彭正凯
- 王旭东
- 罗珠珠
- 刘爽
- 张海林
- 沈吉成
- 王进斌
- 闫丽娟
- Eunice Essel
- 严昌荣
- 何文清
- 刘强
- 吴普特
- 孟秦倩
- 宁堂原
- 宋向阳
- 张兴义
- 李增嘉
- 武均
- 燕振刚
- 蔡典雄
- 赵西宁
- 邓超超
- 雷金银
- 颉健辉
- 于同艳
- 何淑勤
- 冯浩
- 刘勤
- 吴伯志
- 彭珂珊
- 曹伟鹏
- 曹敏建
- 李洪勋
- 柴强
- 殷文
- 王万忠
-
-
沈吉成;
赵彩霞;
刘瑞娟;
叶发慧;
李亚鑫;
李玲玲;
陈文杰
-
-
摘要:
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TS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NTS处理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均最高;2)NT、NTS可以减少黄绵土土壤碳排放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各处理下土壤碳排放量表现为T>TS>NTS>NT。较T处理,NTS、NT处理下碳排放量分别减少21.58%、22.96%;不同处理下土壤碳排放效率(CEE)表现为NTS>NT>TS>T,NTS、NT和TS处理下土壤CEE较T处理分别提高了91.43%、34.29%和28.57%;T处理下豌豆田生态系统碳平衡(NEP)最低,NTS处理下最高;且较T处理,NTS处理下NEP显著提高114.18%,NTS处理下豌豆田表现为碳汇。因此,在陇中旱农区采取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也可以减少土壤碳排放,增强农田土壤碳汇功能,是有利于陇中旱农区农田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适宜耕作措施。
-
-
杜梦寅;
袁建钰;
李广;
闫丽娟;
刘兴宇;
祁小平;
庞晔
-
-
摘要:
一氧化二氮(N_(2)O)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备受关注,而农田土壤是其主要排放源。在影响农田N_(2)O排放的诸多因子中,耕作措施作为关键因素,其对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规律尚不明确。为此,本试验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布设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保护性耕作,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春小麦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进行测定,并对影响N_(2)O排放的相关因子及春小麦产量进行同期测定。结果表明:(1)春小麦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大小顺序为:T>NT>TS>NTS,其中T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NT、TS、NTS处理增加了15.87%、28.08%和39.58%,另外相比于T处理,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表层土壤NH_(4)^(+)-N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增加,并减少NO_(3)^(-)-N含量的积累。(2)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NH_(4)^(+)-N含量是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其中,土壤含水量、NH_(4)^(+)-N含量与春小麦地土壤N_(2)O排放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与N_(2)O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基础,综合考虑N_(2)O排放量和作物产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以NTS处理为最优耕作措施。
-
-
杨泽鹏;
门胜男;
刘定辉;
陈尚洪;
郑盛华;
万柯均;
敖玉琴;
王昌桃;
沈学善;
梁圣;
陈红琳
-
-
摘要:
耕作措施与施肥方式均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成熟期冬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冬油菜高产高效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2017-2018和2018-2019年2年的田间试验,以‘川油36’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免耕和旋耕两种耕作方式与肥料穴施、条施和撒施3种不同施肥方式。施肥较不施肥对照2年平均显著增产1679.72 kg·hm^(-2),增幅达200.31%,单株荚角数显著增加168.34个,增幅181.99%,油菜干物质量显著增加5593.38 kg·hm^(-2),增幅达156.69%(P条施>撒施,其中穴施、条施较撒施分别平均增产213.21和106.92 kg·hm^(-2),增幅8.84%和4.43%;施肥后油菜籽粒含油率降低了2.50%-7.72%,且旋耕方式降幅大于免耕;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免耕条件下穴施较条施、撒施的籽粒产油量2年平均分别增加5.98%和13.17%,旋耕条件下穴施、条施处理分别较撒施处理2年平均增加7.57%和6.05%。在成都平原冲积土冬油菜种植区,旋耕结合肥料穴施或条施可以更好地实现冬油菜高产高效生产,实际生产中若采用免耕,可以采取穴施肥料的施用方式。
-
-
王成宝;
温美娟;
杨思存;
霍琳;
姜万礼
-
-
摘要: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 a的玉米田设置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等4个单一耕作处理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等2个轮耕处理。结果表明:RT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容重4个年度均是最低,与CT处理相比,第4年(2017)显著降低了8.70%和5.56%(P<0.05);ST、NT、CT-NT、ST-NT处理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年份呈降低趋势,与CT处理相比,第4年(2017)显著下降了4.38%、3.16%、9.25%、7.54%和11.11%、5.56%、6.00%、11.11%;CT和RT处理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孔隙度,与CT相比,ST、CT-NT、ST-NT处理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在第4年(2017)显著增加了4.42%、9.60%、7.78%和14.18%、7.51%、14.18%;不同耕作处理均可降低0~45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与试验前(2014)相比,ST和ST-NT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36.88%和20.97%,CT、RT、NT可降低0~25 cm土层紧实度,ST、ST-NT可降低25~45 cm土层紧实度;ST较RT、CT、NT、CT-NT能显著增加土壤入渗率,分别增加65.87%、81.21%、44.80%、31.72%;ST-NT处理4 a平均玉米产量最高为15517.7 kg·hm^(-2),经济效益最好为27799元·hm^(-2)。综合分析认为,在4 a的耕作体系中,ST-NT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性状最佳,生产性能最优,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
-
-
邓海艳;
郭良芝;
翁华;
魏有海
-
-
摘要:
为探明不同耕作措施下青海省春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除关键期,本试验以阿勃春小麦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条播、沟播、浅旋沟播与免耕4种耕作措施,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及杂草防除时期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杂草均在5月下旬达到出苗最高峰,6月下旬出苗结束,且对春小麦田杂草发生密度和发生量的影响表现为正常条播>免耕>浅旋沟播>沟播。进一步研究发现,沟播措施2叶期除草,春小麦每公顷产量(3348.75±2.38)kg最大,播种后2~4叶期除草,较其他时期有利于春小麦分蘖数、穗长、株高及千粒重的增加。研究结果得出,沟播抑草效果最好,且在春小麦2~4叶期除草有利于其增产增收。
-
-
王慧
-
-
摘要:
辽西低山丘陵区属于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特别是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越来越引起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降低坡耕地水土流失强度必须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文章对比分析了8°坡径流小区上不同耕作措施的保水保土效应,探讨了其对土壤养分、土壤侵蚀以及坡面产流的影响。试验表明,起垄栽培Ⅱ的产流起始时间较横坡耕作延长了40min,单次降雨产沙量和径流量减少47.7%、41.2%,土壤中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增加22.83%、16.19%、12.24%、6.80%;降雨相同情况下,较顺坡耕作起垄栽培Ⅰ、起垄栽培Ⅱ、横坡耕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减流减沙效应,其中效果最明显的为起垄栽培Ⅱ。
-
-
周悦;
褚克坚;
苏良湖;
王赛尔;
张龙江;
蔡金傍;
程虎;
纪荣婷
-
-
摘要: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物中的高活性组分,在土壤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土壤矿物质的活化及土壤肥力的保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艺措施可通过内外源同步作用显著影响土壤DOM的含量、组分及性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中不同农艺措施下土壤DOM的变化,总结了不同耕作管理、种植制度、施肥措施以及新型土壤改良剂等对土壤DOM的影响。分析表明,免耕加秸秆覆盖方式可显著提高土壤DOM含量,与单一耕作相比轮作可提升土壤DOM含量,绿肥配施有机肥较单一化肥施用可显著改善土壤DOM的组成和结构,合理调控热解炭和水热炭等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时间、施用量、C/N等性质可优化土壤DOM结构和性能。本综述分析了农艺措施对土壤DOM的影响效果及作用途径,指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今后合理的农艺措施管理和土壤健康调控提供科学指导。
-
-
刘兴宇;
李广;
袁建钰;
徐万恒;
赵萍
-
-
摘要:
为探究不同耕作措施下温度升高对旱作春小麦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APSIM模型,结合甘肃省定西旱作春小麦试验区定点连续监测的N_(2)O排放通量等数据,检验该模型模拟不同耕作措施下N_(2)O排放的适宜性,并对不同耕作措施下日最高、最低温在02°C范围内耦合变化时旱作春小麦农田土壤N_(2)O排放进行模拟。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不同处理下N_(2)O排放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归一化均方根差(NRMSE)最大值为0.17,决定系数(R^(2))最小值为0.80,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日最低温每升高0.5°C,最大增排幅度为2.41%;日最低温不变、日最高温升高会减少N_(2)O排放,减排效果表现为T>TS>NT>NTS,日最高温每升高0.5°C,最大减排幅度为1.68%。日最低温升高带来的增排效应大于日最高温升高带来的减排效应。
-
-
安龙龙;
郑子成;
王永东;
李廷轩;
杨李娇
-
-
摘要:
为探明黄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径流及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迁移途径与流失特征。以顺坡垄作、平作和横坡垄作措施下玉米种植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种植玉米坡耕地径流量及DOC通量均受雨量等级影响显著,随雨量等级增大而增大,且玉米成熟期流失量均最大。(2)地表径流、0-20 cm壤中流和20-40 cm壤中流分别占总径流量的78.98%,9.05%,11.97%,DOC流失通量分别占总通量的74.90%,11.97%,13.13%。(3)横坡垄作DOC流失量显著小于顺坡垄作,横坡垄作径流量分别是平作的0.93倍,是顺坡垄作的0.86倍;横坡垄作DOC通量是平作的0.85倍,是顺坡垄作的0.79倍。雨量等级增加将显著加剧玉米种植坡耕地径流及DOC流失,研究区玉米成熟期径流及DOC流失最为严重,地表径流是坡面径流及DOC流失的主要途径,横坡垄作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坡面径流及DOC流失。
-
-
于晓芳;
王富贵;
雷娟玮;
高聚林;
马达灵;
王志刚;
胡树平;
孙继颖;
青格尔;
屈佳伟
-
-
摘要:
针对我国玉米生产中机械粒收存在产量损失率、破碎率高的问题,本试验以农户浅旋的土壤肥力为对照,设置深耕、免耕和秸秆原位还田措施等创造的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以'先玉696'和'西蒙6号'为试验材料,在高低两种种植密度下测定玉米机收质量、穗位整齐度、倒伏率、籽粒脱水速率和籽粒含水率,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等指标,揭示土壤肥力提升后对玉米机械粒收增产减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提升土壤肥力可降低玉米机械粒收的产量损失率,在高密度下作用更加明显,每提升1个肥力单位,产量损失率下降12.55~15.70个百分点.2)提升土壤肥力可以使穗位整齐度提高5.35~9.69、玉米倒伏率降低5.44~9.75个百分点、籽粒平均脱水速率提高0.048~0.090%·d–1,有效缓解增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产量损失率降低的主要原因.3)提高土壤肥力可明显增加玉米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玉米籽粒产量提高1878.5~2544.4 kg·hm–2;增密后高肥力水平土壤具有增产效果.因此,内蒙古地区通过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可实现玉米机械粒收增产减损.
-
-
DENG Zhong;
邓忠;
ZHAI Guoliang;
翟国亮;
ZONG Jie;
宗洁;
LV Mouchao;
吕谋超;
CAI Jiumao;
蔡九茂;
LI Ying;
李迎;
ZHANG Wengzheng;
张文正
-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耕作措施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个处理(CT1:浅耕-叶面喷施缩节胺,CT2:浅耕-随水滴施多效唑,CT3:深耕-叶面喷缩节胺,CT4:深耕-随水滴施多效唑).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耕作措施下,生育期随水滴施多效唑与叶面喷施缩节胺相比,更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生育期保持了适宜范围的LAI,促进了棉花SPAD值的增加,光合物质积累量高,产量得到提升.在相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下,深耕较浅耕相比棉花植株健壮,根系发育强且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高,产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综合分析,CT4处理较CT1处理、CT2处理和CT3处理相比,棉花生育期均提前,塑造了良好的冠层结构,LAI大小适宜,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高的SPAD值,提高了光合物质积累在生殖器官的分配率,具有较高的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率,产量达到6803.74kg/hm2,较CT1处理、CT2处理和CT3处理分别提高了13.44%、9.37%和6.49%.
-
-
-
董召荣;
黄婷;
邹兵;
王竞绍;
夏家平;
刘秒
- 《第14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灌浆期燕麦上部叶片(旗叶、倒2叶、倒3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镇压使灌浆期燕麦旗叶、倒2叶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秸秆覆盖与镇压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与镇压使灌浆期燕麦倒3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明显增加,且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秸秆覆盖与镇压对灌浆期燕麦倒3叶蒸腾速率影响较小、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缺乏规律性,秸秆覆盖与镇压处理对燕麦的光合作用具有促进作用。
-
-
-
李琳;
李素娟;
张海林;
陈阜
- 《2006年中—加保护性耕作论坛》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对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措施的农田CO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预测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的CO排放通量平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C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模拟计算的小麦翻耕、旋耕和免耕的农田CO排放量分别为1.778kg/m,1.755kg/m和0.911kg/m.
-
-
Zheng Jiangkun;
郑江坤;
Yang Fan;
杨帆;
Wang Wenwu;
王文武;
Lang Dengxiao;
郎登潇;
Ma Xing;
马星;
Liao Feng;
廖峰;
Chen Xuli;
陈旭立
- 《201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耕作措施作为一种农业措施,水土保持作用明显.本文基于浦江县朝阳水库的4个坡耕地径流小区连续4年的观测数据,对比研究了10°和20°坡度下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在不同降雨等级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大雨和暴雨是该区发生频次较高的降雨类型,且集中于7-8月.径流系数随降雨级别呈逐步增加的变化趋势,相较耕作措施,坡度对径流系数作用不明显;而含沙率随降雨级别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大暴雨时含沙率达最大,坡度的作用较明显.随着降雨级别的增加,地表径流深的离散程度逐渐变小,但产沙量呈不规则变化.通过建立产流产沙量和降雨量、降雨历时之间的回归方程可知,径流深的模拟效果较好,但产沙量的模拟效果欠佳.总体来看,耕作措施对产流的影响较明显,但其产沙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
-
-
-
刘武仁;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伟堂
- 《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多年不同耕作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状因耕作措施不同而异。长期免耕土壤容重高于连耕,免耕土壤有机质较长期连耕及少耕明显提高,少、免耕的耕层土壤水分高于连耕,免耕土壤有机质高于连耕,少耕(5年)与连耕(26年)相比无明显差异;少耕与长期免耕及连耕相比产量有所提高。
-
-
-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以黑土高光谱反射率为研究对象,运用去包络线处理、光谱角度/特征匹配方法,分析黑土反射光谱特征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如下: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反射光谱的基本特征;有机质是小于1 000 nm范围黑土反射光谱特征的决定因素,同时由于有机质与土壤水分、机械组成的相关关系,间接影响着大于1 000mm的波谱范围;土壤光谱反射率随含水量的变化过程可以用三次方程模型进行定量描述;铁对黑土反射光谱特性影响较小;粗糙度主要影响土壤反射率的大小;秸秆覆盖对土壤反射率大小与形状特征的影响均较大;不同耕作措施土壤反射率大小依次为免耕、翻耕、组合、少耕、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