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覆盖变化

植被覆盖变化

植被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植物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2488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四届中国林业经济论坛、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植被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由300位作者贡献,包括包刚、杜子璇、白红英等。

植被覆盖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2488 占比:99.85%

总计:52567篇

植被覆盖变化—发文趋势图

植被覆盖变化

-研究学者

  • 包刚
  • 杜子璇
  • 白红英
  • 陈怀亮
  • 任宗萍
  • 何云玲
  • 余岚
  • 刘佳美
  • 包玉海
  • 吕世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冬荣; 韩天虎; 闫浩文; 孙斌; 姜佳昌; 王红霞
    • 摘要: 正确评估生态保护工程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是判断生态工程布局是否合理和管理对策是否得当的重要依据.以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和转变为依据,将祁连山生态工程划分为生态工程前、保护初期、保护中期、持续保护期、环保督查后5个阶段.基于遥感技术,利用1 km分辨率的SPOT-VGT-NDVI数据,利用均值法、Hurst指数法分析了不同阶段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NDVI增速在0.38~1.85%/a之间,增长速率依次为:环保督察后>保护中期>持续保护期>保护初期>生态工程前.低植被覆盖区所占的比例从生态工程前的39.89%降至环保督察后的31.50%,高植被覆盖区所占的比例从0.15%增加至10.04%.反持续性变化和持续变化的比例分别为7.12%和92.88%.
    • 张一然; 文小航; 罗斯琼; 李茂善
    • 摘要: 基于NASA提供的MODIS卫星产品MOD13Q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及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2000-2019年若尔盖湿地植被生长季(5-9月)的植被覆盖度。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月平均的2 m气温、总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研究2000-2019年若尔盖湿地植被生长季(5-9月)的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及二者的相关程度;研究气温、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对植被覆盖度的共同影响及各自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近20年来若尔盖湿地在生长季(5-9月)的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2 m气温有升高趋势,且研究区的西南部气温升高较快;研究区中南部的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明显,在研究区中北部降水量则呈略微增加趋势;研究区北部的土壤湿度显著增加,南部则有变干的趋势。植被覆盖度与3个气候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候因子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2 m气温、土壤体积含水量和总降水量。
    • 刘朔; 杨建勇; 蔡凡隆
    • 摘要: 以若尔盖县第五次沙化监测图斑区为研究区,采用2013年、2015年、2017年3个年度10月初的Landsat 8影像提取NDVI,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FC),再将NDVI和FC进行分级后,进行各级别的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同时也与沙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NDVI和FC从2013年、2015年、2017年都呈显著增加趋势,NDVI中位数值从2013年的0.4775,增加到2015年0.5374,至2017年达0.5921;FC中位数值从2013年的0.5305,增加到2015年0.5971,至2017年达0.6578。(2)NDVI和FC各级别的面积转移矩阵中,具体转化方向一致,主要是向高植被方向转化,表现为:中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化;较低等级向中等级转化;低等级向较低等级转化。(3)NDVI及FC等级与研究区2015年监测的沙化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本次NDVI及植被覆盖度重分类等级的划分基本符合研究区沙化植被覆盖度现状,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沙化监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 贾云飞; 李云飞; 范天程; 曾竞; 赵建林
    • 摘要: 为探究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后延河流域坡面与沟壑地貌区的植被恢复情况,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和降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Pettitt突变点分析和残差分析以及人工交互样本法对2000—2019年延河流域以及流域坡面和沟壑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延河流域植被恢复明显(年均趋势率为1.30%),但呈现分段特征,其中2000—2008年植被覆盖恢复迅速(年均趋势率为2.00%);2009—2019年植被覆盖恢复速度有所减缓(年均趋势率为0.70%),且部分区域出现退化。(2)2000—2019年延河流域的沟壑区域NDVI随着坡面区域NDVI的增加而增加,且相关性较强(R^(2)=0.967),沟壑区域NDVI与坡面区域NDVI数据值相近。(3)2000—2019年延河流域NDVI变化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弱,降雨不是该地区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人类活动与延河流域NDVI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较强;人类活动对NDVI年均贡献率为1.29%。研究表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对植被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沟壑区植被覆盖随着坡面植被覆盖变化而变化。
    • 罗爽; 刘会玉; 龚海波
    • 摘要: 探究植被覆盖变化是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但现有研究多采用线性趋势来表达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而忽略了趋势的非线性。本文使用GLASS FVC数据,利用BFAST方法和格局分析,探讨了1982—2018年我国植被覆盖变化的非线性趋势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与线性趋势方法的对比发现,BFAST的检测结果揭示了四川盆地、黄土高原等地的植被覆盖显著增加趋势其实存在中断,青海和东北等地植被覆盖经历了由退化到改善的过程而并非简单的线性增加,而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则由原先的改善趋势变为了退化趋势。(2)将非线性趋势结果进行分类,其中单调型增加类型占比最多,达到33.58%,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及河南等地;单调型减少占比1.8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断型增加占比22.91%,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和华北地区;中断型减少占比2.68%,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由增到减占比4.20%,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由减到增占比14.62%,主要分布在吉林等地。大范围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充分反映了我国过去几十年植被的改善,但同时存在的减少趋势表明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仍不可忽视。(3)不同趋势类型发生改变的时间有所差异,总体上1988—1999年间发生的改变较少,而2000—2011年间发生的改变较多,我国21世纪以来实施的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对植被的改善过程有重要影响。(4)分布格局上,植被覆盖改善趋势类型(单调型增加,中断型增加,由减到增)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特点,具有复杂的形状;退化趋势类型(单调型减少,中断型减少,由增到减)的面积均较小,分布也相对离散。全国尺度上趋势空间格局呈现一定规律但分布的异质性较大,区域尺度上植被覆盖经受的干扰显著,变化过程实际也是较为复杂的。本研究表明,使用非线性趋势方法和格局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从而为生态环境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 鲁晖; 董敬儒; 贺思嘉; 颉耀文
    • 摘要: 利用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及Hurst指数法,分析了2000-2017年河西地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可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地区2000-2017年NDVI增长区域面积较大且分布广泛,减少区域较少.河西地区植被总体呈稳中向好的趋势,走廊绿洲区植被增长趋势最大,祁连山区植被增长趋势较小,戈壁荒漠区植被变化趋势不显著.植被覆盖持续增长的区域远多于持续降低的区域,但持续增长的能力较弱,小部分处于增长趋势的植被未来发展趋势可能逆转,存在植被退化风险.走廊绿洲区植被持续增长能力最强,祁连山区植被增长持续性较弱,戈壁荒漠区植被较为稳定.
    • 袁倩颖; 马彩虹; 文琦; 李学梅
    • 摘要: 利用MODIS13,MODIS11和国家气象站点监测数据,以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区为研究区,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像元二分模型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对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对植被生长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2001—2018年间,六盘山贫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由0.28提升到0.45,且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研究时段内表现为整体改善、局部退化的态势.其中,改善区占51.91%,无显著变化区占44.22%,退化区占3.87%;植被生长与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年内变化紧密相关,空间上呈现出协同正相关、协同负相关、反向相关3大类型,但以协同正相关占主导地位;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土壤湿度对该区域植被生长的影响大于地表温度的影响,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该区域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至关重要.
    • 杜佳梦; 刘佳美; 杨晓颖
    • 摘要: 利用2001-2016年5-9月的MODIS NDVI数据作为西乌珠穆沁旗植被覆盖度依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等分析近16年来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利用2001-2016年5-9月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作为参考,来推测气象因子和NDV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来看,16年间生长季NDVI总体上呈缓慢增加趋势,西乌珠穆沁旗植被覆盖年平均上升趋势为0.0018/a,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地区集中在东北部的零星地区,东南部植被NDVI则显著减少,其他地区变化不大;从空间分布来看,NDVI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同时可以发现研究区的NDVI可能与降水量为正相关关系。
    • 律可心; 王子晔; 姜群鸥; 高峰; 乔智
    • 摘要: 妫水河流域是北京市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地,也是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之一,开展妫水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对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保障冬奥会顺利筹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RUSLE模型估算妫水河流域2000-2018年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侵蚀控制指数,揭示妫水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控制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1)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控制效率较高,土壤侵蚀控制指数均值均>0.92,2000-2013年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下降,其中,流域西北部山区与中部平原地区控制效率较高,其他地区控制效率较低;2)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控制效率影响显著,二者除在少数耕林、耕草转化区为负相关,其余大部分区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林地覆盖度在30%~70%,草地覆盖度在20%~50%,耕地和园地覆盖度在25%~50%时,二次函数能够较好的拟合二者关系,控制效率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升高.
    • 黄智; 莫申国
    • 摘要: 本文基于连续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统计制图,插值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描述了江西省2013-2018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并结合18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分别通过反距离权重分析,半变异模型为球面模型普通克里金分析得到的江西省气温,降水量时空分布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与时滞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度、中高度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呈递减趋势,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呈递增趋势.(2)通过相关性分析,江西省年NDVI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年累计降水量.年NDVI与年均气温呈中度相关;年NDVI与年累计降水量呈不相关.(3)NDVI与降水量存在滞后关系,滞后关系为两个月;NDVI与气温之间不存在滞后性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