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偏相关分析

偏相关分析

偏相关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77108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贸易问题、高师理科学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一届中国竹藤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等;偏相关分析的相关文献由97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建军、李伟、刘朝臣等。

偏相关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7108 占比:99.90%

总计:277397篇

偏相关分析—发文趋势图

偏相关分析

-研究学者

  • 于建军
  • 李伟
  • 刘朝臣
  • 庞天河
  • 朱林
  • 李强
  • 胡春阳
  • 陈荣江
  • 乐红志
  • 于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力娜; 周丽红; 董建勇; 刘明月; 满卫东; 焦琳琳
    • 摘要: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遥感数据,利用Theil-Sen、Mann-Kendall和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00~2018年北京地区春季AOD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春季年均AOD呈条带状分布,且东南高西北低;近20年来,春季AOD变化差异明显,东南部春季AOD显著增加,西北部则以较高速率降低。NDVI大致呈由内向外逐渐增大的圈层结构,且以增长趋势为主;NDBI则呈现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变化趋势与NDVI相反。西部和北部春季AOD与NDVI的相关性以显著负相关为主;东南部春季AOD与NDBI的相关性也以显著负相关为主。
    • 陈安; 李景吉; 黎文婷; 刘延国; 王娜
    • 摘要: 为了了解雅砻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基于MOD13Q1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8年雅砻江流域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NDVI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18年雅砻江流域NDVI均值为0.66,呈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趋势,并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2)2001—2018年雅砻江流域NDVI整体以0.003/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NDVI增加面积(63.97%)大于减少面积(36.03%);2001—2018年雅砻江流域生长季的气温上升趋势显著,降水上升趋势不明显,流域上、中游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3)整体上NDVI受气温影响大于降水,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空间差异明显,上游受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受降水影响。整体而言,雅砻江流域被的生长受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近18年植被NDVI改善面积持续增加。
    • 吕赞; 刘宇迪
    • 摘要: 以大连港和大连市产业经济为研究对象,运用偏相关分析法,选取2004-2019年大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大连市三大产业增加值等数据指标,并分别对其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大连市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服务业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偏相关分析的结果,对大连的“港产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汪柳皓; 魏显虎; 张宗科; 过志峰; 黄思懿
    • 摘要: 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均有重要意义。使用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2000—2019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和TRMM卫星降水数据探究植被变化与地表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近20 a NDVI空间格局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北部干旱地区NDVI相对较低,普遍低于0.20,东南地区林地较多,整体NDVI偏高;2000—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植被整体在“变绿”,NDVI处于0.0012 a^(-1)增长的趋势,北部低植被覆盖区显著改善,南部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变化不显著。研究区植被与地表温度和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西藏的中部以及青海的中南部地区,NDVI值与降水呈现正相关性,偏相关系数较高;在西藏的西北部、青海的南部等地,NDVI值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西藏中部等地,NDV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 胡海川; 刘珺; 林建
    • 摘要: 阵风对航运及海上生产作业影响重大,但目前海上阵风客观预报产品较少且时间分辨率低。为进一步丰富海上阵风客观预报产品,提高海上阵风预报准确率,基于2016—2019年实况观测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我国近海逐小时阵风预报方程,并利用2020年ECMWF确定性模式数据进行预报试验。对比2020年ECMWF确定性模式中的阵风预报及阵风系数法预报产品,基于多元回归方法的阵风预报方程考虑了平均风速项、近地面层湍流作用项以及对流作用项,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统计学意义,对阵风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在8~9级阵风预报中,多元回归方法预报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低于ECMWF确定性模式中的阵风预报,在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中的预报效果优于ECMWF确定性模式,同时该方法也能够反映出台风影响下的阵风情况,可为我国近海阵风预报提供参考。
    • 常晓格; 王志慧; 肖培青; 魏峰远; 张攀; 马力
    • 摘要: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碳水耦合过程的关键因子,研究黄土高原WUE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解释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及水资源管理和碳预算评估。论文基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地表覆盖遥感产品和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线性斜率和偏相关系数法分析了2000-2018年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WUE变化趋势及其与降雨(Precipitation,P)、温度(Temperature,Temp)、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ifference,VPD)、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ration,ET_(0))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偏相关性随干旱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多年平均WUE为1.24 gC/(m^(2)·mm),年际增长速率为0.02 gC/(m^(2)·mm·a),其中显著增加区域占47.36%。(2)黄土高原地区各植被类型年均WUE均随干旱指数增加呈显著减小趋势,草地WUE随干旱指数增加下降速率最快。同时,各植被类型WUE的变化速率均为正,但不同植被类型WUE增长速率随干旱指数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农田WUE增长速率对干旱指数敏感性较低,而林草植被WUE增长速率随干旱指数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存在阈值效应。(3)LAI对WUE的变化影响作用最大,其变化主导的区域占58.16%,其他驱动因素的作用大小依次为Temp,ET_(0),VPD和P。在重度干旱条件下,各植被WUE均与P均呈负相关。与农田和森林相比,灌草植被的WUE与Temp相关性对干旱指数更为敏感。另外,灌草植被的WUE与VPD和ET_(0)的相关性随干旱指数增加也存在阈值效应。
    • 唐亮; 唐名艳; 潘志新; 蒋满贵; 赵烨芸; 余武昌; 李标; 虞崇江; 董桂清
    • 摘要: 为了研究影响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传染的主要因子,探索蚕病精准防控时机与策略,通过对气候条件、病蚕混育率、饲养密度、龄期经过以及药物防控等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各因子对蚕期血液型脓病发生危害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当蚕群中有染病个体时,高温多湿环境是诱导和加快蚕座传染的主要因子;家蚕血液型脓病蚕座传染很强,病蚕混育率是主要传染因子,与发病率的相关系数最高;蚕座密度对病毒次生传染,显示过高的养蚕密度增加了传染发病率;感染龄期对病毒次生传染,表现为龄期越小,次生传染越严重;防控药物介入可降低次生传染发病率,新鲜石灰粉防控效果较好,增加施用次数可降低危害。所有影响因子中,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蚕混育率是首要的因子,其次是混育龄期,第三是药物施用,呈现负相关,第四是饲养季节,最后是饲养密度。每天施用一次的药物处理仍然会出现病原逃逸的现象,宜增加施药次数减轻危害。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提供参考。
    • 蒋梦奇; 李楠; 陶辰阳; 赵宇; 陈怡伶
    • 摘要: 从芯片厂房洁净空调系统的运行特点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芯片厂房洁净空调系统的能耗影响因素,通过实测梳理了芯片厂房洁净空调系统的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结果表明,冷水机组COP、换气次数、风机效率、新风量、水泵效率、室内设计温度的空调电耗最大节能率分别为39.7%、23.0%、15.4%、11.2%、10.8%、6.0%。SPSS偏相关分析表明,显著性影响因素为冷水机组COP、换气次数和新风量。研究成果可为预期节能量的预测提供依据。
    • 辛宇; 孙梦鑫; 张岳; 钟鼎杰; 杨存建
    • 摘要: [目的]对四川省植被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2000—2020年四川省MODIS-NDVI数据集,统计研究区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FVC),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1)四川省FVC变化趋于稳定,其多年FVC均值在0.50左右。(2)在空间尺度上,FVC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异质性,东部FVC高于西部,且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现依次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3)四川省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0%左右,其总体植被状况较好,且总体存在缓慢增长的迹象。(4)研究区内FVC变化与气温、降水正负相关关系并存且面积比例接近。(5)四川省FVC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非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为驱动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17%。[结论]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好,植被生长旺盛,多年来FVC较为稳定,维护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四川省未来应着重关注人类活动因子,积极构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
    • 胡晓萌; 张鑫; 雒舒琪; 张晓鹏; 闫彩; 孙媛
    • 摘要: 潜在蒸散发与气象因素间关系复杂,研究由多个气候区组成的甘肃省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对探明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甘肃省及周边31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对甘肃省8个气候区通过Penman-Monteithm模型,应用Kriging插值法、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气候类型的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61-2020年甘肃省各气候区气象因子变化差距明显,其中各气候区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在60 a来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除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和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区以外,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风速除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河西冷温带干旱区和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外,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除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外,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差异微小。(2)在蒸散发空间分布格局上,年均潜在蒸散发在春季、夏季、秋季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年均波动范围710~1 363 mm;而冬季略显不同,则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3)1961-2020年各气候区73.42%的区域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变化趋势波动范围在-2.62 mm/a到3.01 mm/a之间。(4)甘肃省各气候区潜在蒸散发与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对温度的相关程度最高,A、B、C、D干旱及半干旱区潜在蒸散发对风速的相关程度高于湿润气候区,而相较于干旱及半干旱区来说,日照时数对潜在蒸散发的相关程度在湿润区更高。所有气候区均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降雨则对各气候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的作用最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