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ASA模型

CASA模型

CASA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45567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DCDF2010第七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2009全国数学地球科学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甘肃省遥感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等;CASA模型的相关文献由6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龙、柳小妮、郑江华等。

CASA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567 占比:99.87%

总计:145753篇

CASA模型—发文趋势图

CASA模型

-研究学者

  • 李建龙
  • 柳小妮
  • 郑江华
  • 任正超
  • 周伟
  • 穆少杰
  • 穆晨
  • 任璇
  • 刚成诚
  • 史晓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苏尚军; 靳东升; 张婷
    • 摘要: 通过模拟估算不同时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有效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碳汇的变化状况。研究利用2000—2019年时序的遥感数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对山西省全域不同年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进行了估算和比对,分析了山西省全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西省全域植被NPP整体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3.99 g/(m^(2)·a),多年平均值为273.67 g/(m^(2)·a);植被NPP增加的区域占山西省全域面积的87.66%,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脉以西、吕梁山脉和晋北一带;植被NPP降低的区域占山西省全域面积的12.34%,主要分布于太原盆地和长治盆地局部地区以及南部王屋山与中条山交界处。2000—2019年山西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年均植被NPP差异较大,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林地(315.14 g/(m^(2)·a))>草地(281.94 g/(m^(2)·a))>耕地(264.52 g/(m^(2)·a))>水域用地(110.59 g/(m^(2)·a))>其他用地(101.88 g/(m^(2)·a))>建设用地(75.39 g/(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草地NPP增长率最高,为5.11 g/(m^(2)·a);建设用地NPP增长率最低,为0.57 g/(m^(2)·a)。按照不同地类植被NPP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耕地(40.24%)>草地(36.20%)>林地(22.32%)>建设用地(0.83%)>水域用地(0.35%)>其他用地(0.06%)。降水与气温是影响研究区内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因素。
    • 王丽霞; 丁慧兰; 刘招; 张双成; 孔金玲
    • 摘要: 植被NPP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及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基于CASA模型估算NPP,探究时空尺度NPP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状况,可了解泾河流域植被恢复状况并为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参考及建议。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9年、2018年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与植被分布数据等,运用CASA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对2000年、2009年及2018年流域NPP进行了估算,探究流域内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分析了各植被类型下NPP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2000年、2009年及2018年泾河流域NPP均值分别为521.81 gC/(m^(2)·a),664.77 gC/(m^(2)·a),719.78 gC/(m^(2)·a),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月际变化曲线呈单峰型,4—8月呈较强上升趋势,8月后逐渐下降;各季节的NPP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空间尺度上,NPP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水平方向呈“南高北低”的特点;垂直方向上,NPP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不同植被类型下NPP均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常绿阔叶林年均NPP值最高,为1544.50 gC/(m^(2)·a)。(4)气候变化背景下,NPP主要受气温与降水的影响,且降水为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泾河流域NPP呈增加趋势,即植被覆盖情况在逐步改善;流域北部植被覆盖状况仍有待改善,建议加大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力度,加大果树、茶树等防护型林地的种植;且该流域NPP对降水的响应强于气温,故可加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的力度,也可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并加大湿地保护,从而保证空气湿度,增加降水,改善植被覆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景海超; 刘颖慧; 贺佩; 张家琦; 董婧怡; 汪怡
    • 摘要: 那曲市位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中心,其提供的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对维持高原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InVEST模型与CASA模型模拟那曲市2000、2010、2018年的产水、土壤保持、固碳以及生境质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它们的时空格局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用地理探测器揭示那曲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那曲市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分别下降了35.1%和4.8%,生境质量趋于稳定,固碳服务增长了5.6%。2)2000—2018年间,那曲市产水、土壤保持、固碳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生境质量高值区分布在湖泊河流以及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那曲市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与高度重要区域占比保持在5.3%—5.4%和12.3%—13.8%之间,主要分布在那曲中部与东部水热与植被条件好的区域。3)2000—2018年间那曲市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主要为协同关系,其中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间的协同性最强。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降水量、土壤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因子(NDVI)对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的空间异质性有最强的解释力,土壤保持服务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坡度因子影响,生境质量受土地利用类型因子的影响最大。交互探测结果凸显了土地利用因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类型与NDVI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与降水交互后分别对固碳服务、生境质量以及产水服务的解释力最强。研究结果可为那曲市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孙从建; 乔鹏; 王佳瑞; 王红阳; 孙九林
    • 摘要: 多年来吕梁连片贫困区实施的生态恢复措施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掌握该区域在生态恢复措施实施(2000年)以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状况,利用2000—2018年时序的遥感数据和基于光能利用率的CASA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导致其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吕梁连片贫困区NPP整体上升,其中93.46%的区域NPP呈增长状态,6.54%的区域呈减少状态,2010—2015年区域NPP出现下降。(2)受人类活动影响,过去18年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显著,耕地面积缩减,草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林地与城镇面积增加且城镇面积扩张迅速,不同土地利用下的NPP特征差异显著,耕地NPP年均值增长最为迅速,为5.9 gC m^(-2)a^(-1),林地最为平稳,为1.32 gC m^(-2)a^(-1)。(3)研究区降水量波动对区域NPP的变化影响显著,未来气候变化中降水量的变化可能对区域NPP产生直接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恢复、精准扶贫及黄河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陈祺
    • 摘要: 研究基于 MODIS遥感数据和 CASA模型,估算了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农田生态系统的 NPP值,分析了2020年间长沙市 NPP值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和影响其的地理因子.结果表明:(1)2020年长沙市农田年总 NPP为2722.38g·C·m-2·a-1,其中水田和旱地的年总 NPP分别为2375.08g·C·m-2·a-1和347.30g·C·m-2·a-1。农田生态系统 NPP在1月-6月呈上升趋势,6月至8月呈现波动性浮动,先下降再回升,8月-12月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的农田生态系统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2)NPP值与月总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3)NPP值与高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每个栅格的月均 NPP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其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起伏山地>低起伏山地>丘陵;(4)长沙市的浏阳市和宁乡市为长沙的2020年农田生态系统 NPP值的主要来源.
    • 乔鹏; 孙从建; 李亚新; 周思捷; 陈亚宁
    • 摘要: “高山-绿洲-荒漠”作为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内部迥异的生态系统极易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产生不同波动,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整体认识区域变化有重要意义。遥感影像的产生为大尺度、长时间的区域NPP估算提供了可能,通过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划分的不同植物覆被下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也提高了NPP估算的精度。因此选取具有典型“高山-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叶尔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使用多年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选用基于光能利用率的CASA模型对其进行模拟并对各生态区NPP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叶尔羌河流域NPP年均值在2000年之后整体呈波动上升状态,约有85.9%的区域呈上升趋势,在绿洲区域的水域以及居住地处NPP出现下降状况。(2)流域内NPP变化与降水量相关性较强,其空间分布特征与NPP和温度的相关性表现出相反状态。(3)叶尔羌河流域NPP在各生态区上表现出“绿洲最高,荒漠绿洲过渡带次之,高山以及荒漠最低”的状况,生态环境相对绿洲、荒漠绿洲过渡带更为脆弱的区域(荒漠、高山)NPP波动性更强。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多民族共同繁荣提供科学支撑。
    • 刘亮; 关靖云; 穆晨; 韩万强; 乔雪丽; 郑江华
    • 摘要: 基于MODIS数据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对2008—2018年伊犁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时间特征上,伊犁河流域植被NPP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植被NPP呈现出“单峰型”特点,该流域四季植被NPP大小关系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空间特征上,伊犁河流域植被NPP呈现东北低西南高,沿天山山脉呈环状分布,各植被类型NPP的大小为:林地(624.13 g C m^(-2)a^(-1))>耕地(575.04 g C m^(-2)a^(-1))>草地(270.57 g C m^(-2)a^(-1))>裸地(114.26 g C m^(-2)a^(-1))。该流域植被NPP在海拔、经纬度方面均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3)空间稳定性上,伊犁河流域植被NPP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各变异程度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为:稳定(44.78%)>不稳定(25.47%)>比较稳定(16.46%)>很不稳定(13.3%);(4)未来变化趋势上,伊犁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植被NPP未来的变化趋势将以持续增加为主,未来变化趋势的面积比例大小为:持续增加(51.67%)>由增加变为减少(31.75%)>持续减少(9%)>由减小变为增加(7.54%)>无法预测(0.06%)。研究结果可为伊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陈晓杰; 张长城; 张金亭; 王静
    • 摘要: 为了揭示湖北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基于CASA模型计算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重心模型、相关性分析和贡献指数等方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年均值介于532.19~656.49 g C/(m^(2)·a),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湖北省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植被NPP重心迁移轨迹呈M型,西北地区的增量和增速较大高于东南地区。(3)湖北省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4.49%,主要分布在荆门、荆州地区以及宜昌东南部地区;年均NPP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的面积高达87.65%,主要分布在随州、襄阳和孝感北部地区。(4)2000—2018年研究区域内NPP总量增加19.86×10^(-2)Tg C,在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NPP损益中,主要由其他土地类型向林地、耕地和草地转换引起;不同时期土地覆盖变化对NPP总量的贡献率有所差异,2000—2010年建设用地贡献率最高为53.81%,2010—2018年耕地贡献率最高为61.53%。
    • 徐伟涛; 林嘉源; 丘丽萍; 张帆; 赖日文
    • 摘要: 为探究杉木高生产力的核心区域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基于遥感数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气象台站数据估算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福建省杉木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探究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杉木林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NPP年均值分别为804.03、854.76、884.46 g/(m^(2)·a),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季相特征;杉木林的分级统计以中、高生产力占优势,其中南平市和三明市是福建省杉木林的核心产区,各期的中、高生产力杉木林分单元分别占全省杉木林分总面积的36.04%、41.98%和45.60%;杉木林NPP与年降水量、年太阳总辐射、海拔、坡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坡向、全磷呈显著负相关;杉木林NPP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太阳总辐射、年降水量和土壤有机质的升高而递增,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递减。研究表明海拔、坡度、年太阳总辐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福建省杉木林NPP的重要因子。
    • 刘征; 王晓蕊; 冯晓淼; 张夏坤
    • 摘要: 土壤碳汇储量研究为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导.采用ArcGIS、MRT、ENVI等软件,对2009年和2019年逐月气温、降水量、日照、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全国植被类型数据进行处理,利用CASA模型插件计算石家庄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运用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计算石家庄市土壤碳汇,最终得到2009年和2019年研究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布图,显示出了NEP的时空变化规律,然后分析了影响NEP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9年,石家庄市NEP空间上自中心向外围呈增加趋势,时间上明显下降,季节变化上夏高冬低.石家庄市NEP由碳汇转为碳源,与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凋落物的人工清理以及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等因素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