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杉木林

杉木林

杉木林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85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生态学报、安徽林业科技、广东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等;杉木林的相关文献由10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玉盛、田大伦、项文化等。

杉木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4 占比:36.1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885 占比:63.49%

总计:1394篇

杉木林—发文趋势图

杉木林

-研究学者

  • 杨玉盛
  • 田大伦
  • 项文化
  • 方晰
  • 陈光水
  • 李际平
  • 王兵
  • 闫文德
  • 何宗明
  • 姜培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丽华; 康述海; 陈爱玲; 杨秋菊; 曹光球
    • 摘要: 地形是影响土壤酸酸类物质含量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之一,研究酚酸物质在不同地形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不同地形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潜在调控机制。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形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而关于地形对土壤酚酸物质累积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相互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以福建省南平市100 a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西南坡地、西北坡地、山凹地和山洼地上酚酸物质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16S和ITS技术分析不同地形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大小规律总体表现为西北坡地>西南坡地>山凹地>山洼地;随着土层深度加深,酚酸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西南坡地细菌放线菌纲相对丰度较高,山凹地真菌粪壳菌纲相对丰度较高;随土层深度加深,微生物相对丰度总体上呈降低趋势。(3)高浓度酚酸物质对细菌类浮霉菌纲和α-变形杆菌纲相对丰度起促进作用,而对放线菌纲和β-变形菌纲相对丰度起抑制作用;低浓度酚酸物质条件下真菌类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相对丰度较高,而伞菌纲和定耳银纲相对丰度较低。(4)不同地形条件下,细菌群落结构表现较为分散,而真菌群落结构表现较为集中;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容重、水杨酸戊酯、有机质和阿魏酸对细菌群落影响显著,而全磷对真菌群落影响显著。不同地形导致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酚酸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双重作用,高浓度酚酸物质促进细菌菌类生长,而低浓度则会抑制真菌类生长。研究结果揭示土壤酚酸物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实现杉木林的长期生产力维持提供参考。
    • 冉松松; 许子君; 万晓华
    • 摘要: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其产量是调控森林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因子。以皆伐后,不同年龄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恢复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天然次生林与杉木人工林的森林生产力变化规律与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年生产量5.1~8.2 t·hm^(-2),且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年凋落物年生产量为2.0~3.1 t·hm^(-2),且不同林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两种恢复模式下,各林龄阶段的凋落物均以凋落叶为主,凋落物各组成比例顺序依次为叶>杂>枝。在同一林龄阶段,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各组成年产量均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结果表明,与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复模式更有利于凋落物量的增加,有利于森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维持。
    • 焦洁洁; 盛卫星; 苏光浪; 徐永宏; 吴初平; 王志高; 姚良锦; 朱锦茹; 江波; 李领寰
    • 摘要: 2016年3月,在建德市林业总场21~23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补植不同珍贵树种,2021年10月,选取5种不同配置模式的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样地进行相关生长指标调查分析,并比较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在各改造样地中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量均高于纯林样地的;不同配置模式之间珍贵树种的生长量差异明显,其中,杉木+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杉木+楠木Phoebe zhennan混交模式中各珍贵树种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生长量均表现最大,两种混交模式中珍贵树种的平均胸径生长量分别为4.57 cm、3.79 cm,平均树高生长量分别为5.69m、3.82 m,平均冠幅生长量分别为2.14 m、2.08 m;南方红豆杉、天竺桂的干形质量最优,干形通直完满的林木株数占比为90%~100%;不同配置模式林下物种多样性综合表现依次为(杉木-南方红豆杉-浙江楠-天竺葵)>(杉木-樟Cinnamomum camphora-浙江楠-紫楠Phoebe sheareri)>(杉木-红豆树Ormosia hosiei)>(杉木-浙江楠)>(杉木-楠木)>杉木纯林。以上结果表明,选择不同树种和配置模式均可促进杉木生长,但其培育效果不一样。如注重快速提高林分生产力可选择樟、天竺桂、楠木等生长较快的珍贵树种,如注重林下植被和地力恢复可选择浙江楠等多树种配置模式。另外,可通过定期间伐、抚育、整枝等调控措施,促进林木生长,提高经营效果。
    • 康伟
    • 摘要: 杉木的木材性能卓越,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在南方山区广为种植,也是国家速生战略储备林的首选树种之一。经营得当、管理好的杉木用材林,25年主伐时每亩蓄积最高可达30立方米以上,而采用杉木无性系苗木栽培的速生丰产杉木林,可以将经营期限缩短至15年左右。根据湖南省衡阳市的速生杉木栽培试验表明,15年的杉木每亩可产直径20厘米杉木25立方米(材积,折算蓄积39立方米),按照平均每立方米90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可达2.25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 傅贵江
    • 摘要: 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人工杉木林作为实验对象,在分析该林地基础条件之后,分别以不同林龄的人工杉木林地为基础进行相同力度的间伐,针对抚育间伐对不同林龄杉木林生物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间伐实施时间产生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选择适当的年龄进行抚育间伐,对于林地后期的生态形成具有明显的基础性作用,可以明显提高林区内的生物量。
    • 罗胤; 林国刘
    • 摘要: 南捞乡位于马关县东部,当地杉木种植规模较大,是马关县重要的杉木产地之一,但由于杉木林缺乏大径材培育与杉木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杉木林地综合经济效益较低。文章分析了杉木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培育杉木大径材和发展杉木林下经济的方法和措施。只有培育良种壮苗、选择适宜地块、规范栽植技术、强化后续管理,才能培育出杉木大径材;只有发展林下经济才能改变杉木林产业结构,提高杉木林地综合效益。
    • 陈美玲; 赵友朋; 张金池; 王宇浩; 孟苗婧; 刘鑫; 李翀; 谢德晋
    • 摘要: 2016年8月份,在浙江省凤阳山海拔1300~1400 m选取4种主要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为研究对象,每种林分设置3个标准样地(20 m×20 m);用“S”型方法在每个标准样地内布设5个样点,按照2个土层深度(h)0杉木林、竹林的土壤细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细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5),常绿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层深度对土壤细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5)。从垂直剖面看,4种林分在0杉木林(8.25 g·kg^(-1))。在15 cm杉木林,与竹林的土壤pH差异显著(P<0.05),杉木林与竹林之间的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差异显著(P<0.05)。在15 cm杉木林和竹林后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总氮质量分数、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密度,对土壤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中的细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产生影响,所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 徐伟涛; 林嘉源; 丘丽萍; 张帆; 赖日文
    • 摘要: 为探究杉木高生产力的核心区域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基于遥感数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气象台站数据估算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福建省杉木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探究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杉木林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NPP年均值分别为804.03、854.76、884.46 g/(m^(2)·a),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季相特征;杉木林的分级统计以中、高生产力占优势,其中南平市和三明市是福建省杉木林的核心产区,各期的中、高生产力杉木林分单元分别占全省杉木林分总面积的36.04%、41.98%和45.60%;杉木林NPP与年降水量、年太阳总辐射、海拔、坡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坡向、全磷呈显著负相关;杉木林NPP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太阳总辐射、年降水量和土壤有机质的升高而递增,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递减。研究表明海拔、坡度、年太阳总辐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福建省杉木林NPP的重要因子。
    • 王晓荣; 胡兴宜; 庞宏东; 龚苗; 王敬; 牛红玉
    • 摘要: 以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喜树+檫木)扩展所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为研究对象,利用样带法,研究毛竹扩展对林分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扩展到杉木林或阔叶林均导致森林群落总立木数量明显上升,其中毛竹密度显著增加,森林原有优势种密度明显减少。毛竹扩展改变了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径阶结构,杉木林和阔叶林群落物种高度分布分别由2~14和6~20 m向毛竹林的10~16 m集中,分别占总数的91.79%和80.45%;杉木林和阔叶林群落径阶组成分别由3~20和5~35 cm向毛竹林的5~15 cm集中,分别占总数的94.78%和96.99%。毛竹向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展过程中,均导致灌木层和草本层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但灌木层物种均匀度和优势度则变化不明显,草本层物种分布均匀性增加。同时,各群落草本层的S?rensen指数和Jaccard指数均明显高于灌木层,Cody指数在毛竹向杉木林扩展中为草本层低于灌木层,而在毛竹向阔叶林扩展中草本层与灌木层则较为接近。总之,毛竹向相邻的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展,会导致群落结构简单化,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多样性增加。毛竹向杉木林扩展的林下植被群落物种组成替代速率明显增加,而毛竹向阔叶林扩展则物种组成替代率不高。
    • 陈美玲; 刘鑫; 陈新峰; 孟苗婧; 张金池; 聂晖; 曾婧祎; 谢德晋
    • 摘要: 【目的】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不同类型酸雨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东善桥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处理(ck,山间防火池水,pH 6.6)、不同酸雨类型[包括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酸雨酸度(模拟溶液pH 4.5、3.5和2.5)]胁迫1 a后,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随着酸雨酸度增加,不同类型酸雨处理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土壤交换性氢离子(H+)和铝离子(Al^(3+))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与对照相比,酸雨pH为2.5时,土壤交换性H+、Al^(3+)均在硫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75%和240%,在混合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54%和246%,在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46%和249%。此外,酸雨胁迫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总碳、总氮、总硫、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P<0.05),但酸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不显著;酸雨胁迫1 a后,pH 2.5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378.89±60.69)和(38.67±4.10)mg·kg^(−1)。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知: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强于酸雨类型,其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有效磷和总碳间接影响微生物量碳氮。【结论】1 a的短期酸雨胁迫后,酸雨酸度仍然是影响杉木林土壤特性的主要因子,而酸雨类型转变将会加剧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特性的抑制作用。图6表3参2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