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水文

生态水文

生态水文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8780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下水、地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等;生态水文的相关文献由62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喜、冯起、张耀南等。

生态水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8780 占比:99.81%

总计:68913篇

生态水文—发文趋势图

生态水文

-研究学者

  • 陈喜
  • 冯起
  • 张耀南
  • 潘旭
  • 黄峰
  • 何振芳
  • 宫辉力
  • 廖文根
  • 徐力刚
  • 李小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俊强; 李游坤; 刘毅; 彭期冬; 张迪; 靳甜甜
    • 摘要: 水库调控下的水文情势、河道环境与鱼类行为之间如何驱动响应,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反馈调节机制如何科学建立,现有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如何优化调整,是近年来我国试验性生态调度工作中面临的一连串新问题,也是我国马上步入后水电时代水库可持续运行与适应性管理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系统调研和梳理总结,综述了水库调度环境下的鱼类生态响应与生态调度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适应性管理闭环的顶层设计、人工调度环境下的鱼类行为响应机理、刺激鱼类行为响应的水文过程反馈调节机制,以及生态调度实践初期面临的小样本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下一步亟待攻克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驱动力—状态—响应”这一逻辑链条有机串联和系统研究“水文过程—河道环境—鱼类行为”之间复杂响应与互馈关系的设想,并对未来生态水文学、生态水力学和鱼类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贯通发展,以及新一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本领域的尝试应用进行了展望。
    • 胡健; 曹全恒; 刘小龙; 陈雪玲; 孙梅玲; 周青平; 吕一河
    • 摘要: 气候变暖和过度放牧的共同作用使全球草地出现明显的灌丛化现象,灌木去除是草地灌丛化控制的重要方式,识别这些草灌植被转变对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土壤侵蚀和侵蚀碳流失的影响对草地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草地灌木入侵及其控制对植物群落和土壤功能(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及这些草灌植被变化对生态水文、土壤侵蚀和土壤侵蚀碳流失等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机制。针对目前草地灌木入侵和去除对植物群落、植被格局、水土过程和功能影响研究的薄弱环节,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需深化草灌植被转变对碳、氮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2)需重视核磁共振光谱、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等新技术和植被格局的指数与连通性等新方法在草灌植被转变的水、碳等生态效应研究中的应用,(3)需加强草灌植被格局和生态水文、土壤侵蚀与土壤侵蚀碳等水碳过程的多要素、多过程和多尺度的综合研究。本文旨在为灌丛化草地科学有效的生态恢复与多目标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 张陵; 郭文献; 李泉龙
    • 摘要: 长江流域物种繁多,其中中华鲟是长江珍稀特有物种之一,也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但近年来,已监测不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迹象,因此亟须制定一套适宜的中华鲟保护方案。以长江中下游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控的宜昌江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宜昌站1956-2019年的生态水文实测资料,开展了中华鲟生态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引起了坝下江段生态水文要素的改变,严重影响了坝下中华鲟的产卵和繁殖,导致其出现了产卵时间推迟、产卵次数减少、产卵规模缩小和受精率降低的现象;在做好对现存中华鲟产卵场进行维护和修复、对新产卵场进行人工再造的同时,应依据中华鲟的“适宜生境”,进一步扩大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数量和规模;在依据中华鲟产卵期内适宜的生态水文目标值对三峡水库进行合理调度的同时,从法律层面做好法制保障,从而使中华鲟的各种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保护中华鲟种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恢复或改善被破坏的长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参考。
    • 马玲; 李润杰; 郭凯先
    • 摘要: 文章以流域尺度生态水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综述相结合,分析近年来流域尺度生态水文研究进展,了解流域尺度生态水文学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及其前沿方向。研究表明:流域水循环过程中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流域水利工程对生态水文影响,生态水资源问题等是研究流域尺度生态水文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可以为后续水资源发张提供科学研究以及未来规划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 2022年6月,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江源鱼类栖息地研究团队制作的有著作权的长江源科普作品《探索与发现——长江源鱼类越冬场(一)》获得2021年湖北省优秀科普微视频奖。在2022年5月全国科技周期间,该作品被推荐为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中国”水利科普优秀作品,并展播。该视频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以长江流域重要区域鱼类栖息地研究为基础,利用纪录短片的科普形式,讲述了长江源鱼类越冬场发现过程及其关键鱼类等热点和特色内容,可帮助公众理解长江源河流的生态水文特点,分布海拔最高的鲤科鱼类的形态、行为特征以及越冬场发现的意义和保护措施等。
    • 陈明向; 翟禄新; 阳扬; 薛开元
    • 摘要: 为揭示生态水文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广西猫儿山典型流域人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了毛竹林土壤水分及其他水文要素,在此基础上,针对设定的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人工毛竹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可满足人工毛竹林生态水文分析,人工毛竹林蒸散发量占总降水量的28.40%,径流以基流为主。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升幅控制蒸发和蒸腾的增幅,且冬季增幅大于夏季增幅。径流对降水变化更敏感,降水变化会更多地影响夏季径流,而气温则更易影响冬季径流。降水对夏季土壤储水量影响大于冬季,气温则更多地影响冬季土壤储水量。气温降水耦合情况下,土壤储水量对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时敏感性最明显,总体表现为冬季土壤储水量更易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 朱文静
    • 摘要: 水利工程在实现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效益的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保护和恢复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是水利工程建设和调度的新思路。本文以生态水文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生态水文指标体系,量化河流生态水文特征,进而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河流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包括:长期指标、高流量低流量指标、极值指标、涨水落水指标和月流量指标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 李宗杰; 段然; 柯浩成; 刘晓颖; 谢庚淼; 高文德; 宋玲玲; 张百娟; 桂娟; 薛健; 南富森; 梁鹏飞; 李玉辰
    • 摘要: 气候变暖背景下,冰雪、冻土剧烈消融引起的寒区径流成分改变对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水循环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长江源区各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其生态水文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进展包括:长江源区的大气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控制。冰雪融水的水化学特征受到消融强度、消融持续时间和新雪融水的影响,同时在冰雪融水、积雪以及冰川融水之间可能存在化学离子的交换。冻土层上水受到降水、冰雪融水、地下冰融水等的混合补给,造成水化学特征变化的随机波动。海拔在4500 m的地区是冻土层上水水化学特征对研究区离子控制源较为敏感的区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雨直接补给对河水中化学离子的稀释作用逐渐减弱,同时,海拔从4500 m到5000 m的降水对河水中离子浓度的稀释效果最大,而在海拔5000 m以上河水主要受冰雪融水的补给,降水和消融期的变化对河水水化学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为更系统地认知寒区下垫面变化所引起的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为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 刘丽诗; 王丽; 葛晓霞; 谭细畅
    • 摘要: 大藤峡水利枢纽运行后,改变下游河道水文节律,可能对其下游约10 km的东塔产卵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为维系东塔鱼类产卵场的正常功能,需研究分析鱼类产卵所需的水文节律过程,并以此作为控制指标实施水库生态调度来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根据近十几年鱼类早期资源和水文观测数据,采用灰关联度、线性回归等不同统计方法分析东塔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量与水文特征值的相关关系,结合西江流域生态调度实践经验,提出大藤峡水利枢纽鱼类繁殖期水量调度控制指标要求:在每年的5—7月通过大藤峡水利枢纽的调度,当大湟江口断面流量达到3 500 m~3/s以上时,控制其涨水历时不少于4 d、涨水阶段的日涨率达到1 000 m~3/s以上,退水天数不小于3 d、退水阶段的流量控制在3 500 m~3/s以上,每年调度频次不少于1次。研究成果可为大藤峡水利枢纽鱼类繁殖期调度期间最大限度发挥东塔鱼类产卵场功能提供技术参考。
    • 任世奇; 陈健波; 朱原立; 苏福聪; 韦振道; 伍琪
    • 摘要: 研究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生长阶段(林龄3.5—5.5 a)所处小流域的降水产流特征,有助于了解桉树生长过程的生态水文效应,对修订桉树人工林经营方案中注重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广西南宁桉树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南宁桉树生态站)的闭合尾巨桉林小流域为试验区,在小流域出水口建设1个测流堰,在测流堰附属房的测定池安放1个自动水位计,定位观测小流域2013年5月—2015年4月的地表径流,使用生态站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建立降水、土壤含水量和径流的函数关系,分析土壤前期含水量对径流形成和持续的影响.小流域年均降水量1300 mm,以小雨为主,两个年度小雨共计191场,占降水强度等级总场数74%;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雨季集中在季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季降水最少,属于干旱季节;降水产流现象在降水集中的月份才可能出现,2013年5月—2014年4月的径流深为81 mm,径流系数6%,2014年5月—2015年4月的径流深只有9 mm,径流系数仅为0.7%;径流初始时间明显滞后于降水初始,滞后时间与前期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径流递增率与降水历时呈线性函数关系,径流递减率与径流消退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降水产流过程经历径流递增期、稳定期和递减期3个阶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