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湿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93068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等;土壤温湿度的相关文献由876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国璠、黄天忠、周芳等。

土壤温湿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068 占比:99.87%

总计:93191篇

土壤温湿度—发文趋势图

土壤温湿度

-研究学者

  • 曹国璠
  • 黄天忠
  • 周芳
  • 唐乐
  • 刘继方
  • 刘勇
  • 刘木华
  • 宋涛
  • 张超
  • 徐晓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房昊天; 翁白莎; 常文娟; 杨裕恒; 宫晓艳
    • 摘要: 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是其适应和改变环境能力的体现,研究植被根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怒江源区那曲流域不同海拔梯度的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根管技术探讨根系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根系对季节变化响应敏感,约有80%的根系分布在0~25 cm的土层,且分布较均匀,细根在土壤中所占比例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拔越高,根系越往土壤较浅层分布,特征参数呈现降低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湿度呈正相关关系时,两者主要通过影响根径大于0.5 mm的根来影响根系参数;呈负相关关系时,根系在土壤表层对土壤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 罗江鑫; 吕世华; 马翠丽; 方雪薇
    • 摘要: 利用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式(CLM4.5)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分别对青藏高原的一个多雪年和少雪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雪深与遥感雪深、土壤温湿度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多雪年与少雪年的土壤温湿度模拟值,结果表明,RegCM4-CLM4.5可以有效模拟出高原的多雪年与少雪年特征,模拟雪深大值中心比遥感雪深高10~20 cm。土壤温度模拟效果要明显优于土壤湿度,模拟的土壤温度相关系数R为0.95~0.98,模拟的土壤湿度相关系数R为0.68~0.89。在冻结阶段(10月至次年1月),积雪的异常偏多,可以有效抑制地气间的热交换,从而使得多雪年土壤温度高于少雪年。在季节性冻土区的消融阶段(2-4月和6月),积雪对土壤还具有增湿作用,多雪年土壤湿度高于少雪年。土壤的冻结也会阻碍积雪融水的下渗,因此多雪年与少雪年土壤湿度的差异不超过±2%。在多年冻土区,积雪偏多,冻结深度加大,有利于冻土发育;而在季节性冻土区,积雪增加则不利于冻土发育。
    • 付春伟; 胡泽勇; 卢珊; 吴笛; 樊威伟
    • 摘要: 利用位于季节冻土区的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通过CLM4.5的单点模拟实验,分析评估了Luo土壤热导率参数化方案、Johansen土壤热导率参数化方案、Coté土壤热导率参数化方案和虚温参数化方案对土壤温、湿度的模拟能力,为将来选取最优的参数及参数化方案来更合理的模拟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为目的的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三种土壤热导率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的土壤热传导率有明显差异,其中Coté方案的土壤热传导率最高,Luo方案的土壤热传导率最低。(2)三种热传导率方案均能合理地模拟出土壤温湿度的日变化趋势,Johansen方案对土壤温度年变化趋势模拟的更好,Coté方案对土壤温度模拟的数值较观测值偏离的更小,Luo方案对土壤湿度的模拟更好。(3)加入虚拟温度方程,并引入相变效率参数后,减少了模式对土壤湿度模拟的负偏差,Y-L方案在保持土壤温度较好模拟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
    • 朱霏雨; 刘木华; 袁海超; 赵进辉; 俞豪骏
    • 摘要: 为满足菜田土壤温湿度监控的需要,针对当前蔬菜种植过程中信息化、可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围绕物联网三层架构模型,开发一套可用于菜田的土壤温湿度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无线土壤温湿度传感器、LoRa协调器主汇聚节点和Web物联网开发平台组成。无线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快速采集土壤温湿度信息,在软硬件上具体阐述低功耗的设计理念,采用模块化的供电方式和分时节能算法提高节点能量有效性,采用数据融合算法及自定义数传协议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LoRa协调器主汇聚节点实现中短程数据汇总,继而通过4G网络远距离传送至服务器;服务器部署有MySQL数据库、Socket网络端口监听工具以及Web物联网开发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APP或PC浏览器查看实时或历史报表。对传感器数据准确性、通信可靠性和Web物联网开发平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温度及湿度标定曲线决定系数分别为99.54%和94.59%,整机通讯平均丢包率为4.73%,待机功耗小于11.28 mW,发射瞬时功耗小于662 mW。整个系统稳定可靠,具有成本低、测量精度高、实时性强等优点,可用于菜田中土壤温湿度的实时在线监测。
    • 王华; 严伟; 朱爱云; 陈家勇; 施含笑; 陈香; 戴振福
    • 摘要: 为了比较在相同栽培技术条件下,全生物降解膜、耐候膜、PE膜3类地膜的生物效应、保温降湿效果及对莴苣生长发育的影响,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耐候膜增产效果最明显,较PE膜对照增产4.9%;保湿效果与PE膜相当、较全生物降解膜稍差;保温效果优于PE膜和全生物降解膜,10 cm土层平均温度较全生物降解膜高0.4°C;铺设111 d后进入诱导期,之后一直处于诱导期状态,收集时可以完整收起来。综合考虑,建议在莴苣生产上探索示范应用耐候膜,全生物降解膜需改良其保温性能后继续试验。
    • 陈晨; 张刘东; 倪匡迪
    • 摘要: 为揭示不同种覆膜方式对昆明地区高原红壤土种植辣椒生长的影响,探索不同覆膜种植条件下辣椒生长环境及特征,以典型高原红壤土大田垄作种植辣椒为研究对象,开展两年不同覆膜方式和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变化对辣椒生长环境改变及对应条件下辣椒生长特征变化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可有效改善辣椒生长环境土温和土壤含水率,提高辣椒产量、株高和叶面积等生长特征参数。膜下种植平均保水保温性能高于膜侧种植,膜侧种植方法水热利用率更高,其产量比膜下种植高21.60%。不同颜色膜侧处理试验表明,银色地膜膜侧种植对于辣椒增产效果明显,相较于传统无膜种植辣椒产量提高66.7%。研究结果可为昆明地区辣椒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 朵莹; 邓军; 程杰; 程积民; 彭长辉; 郭梁
    • 摘要: 为探究全球变暖背景下草原优势种变化规律及其土壤养分作用机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甘青针茅(Stipa przewalskyi)和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生长季增温条件下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地下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生长季增温分别使甘青针茅和铁杆蒿群落地上生物量提高了122.87%和36.65%,两者对增温响应的差异与其对磷等养分利用的差异有关。2)生长季增温使不同深度土壤平均温度升高2.03~2.93°C,表层(0-5 cm)土壤温度增幅高于深层;土壤温度的升高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降低。3)表层土壤养分对于增温的响应程度强于下层,增温使甘青针茅和铁杆蒿群落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8.47%和2.35%(P <0.05)。此外,在甘青针茅群落中,增温极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P <0.01)。总之,生长季增温通过影响土壤温度、水分条件进而对甘青针茅、铁杆蒿群落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地上生物量产生影响,甘青针茅群落对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本研究对了解全球增温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不同优势种的群落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变化及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李明金; 蒙绍颂; 秦佳双; 莫燕华; 黄柳欣; 颜培栋; 卢积准
    • 摘要: 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水热变化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3个生长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各群落不同季节土壤温度日变化均呈余弦曲线,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各群落土壤温度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各季节成熟林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均较小,温度均较高。各群落不同季节土壤湿度日变化均波动较小,月变化有一定差异,表现为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各季节成熟林土壤湿度均较高。随植被恢复,土壤温度波动幅度降低,湿度增加,群落内协调作用增强,表层土壤水热状况逐渐稳定。
    • 摘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我国引进与推广了一系列新型温室设施装备技术系统,现介绍如下。一、温室控制系统温室控制系统是专门为农业温室、农业环境控制、气象观测开发生产的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温室控制系统可测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光照、气压、雨量、太阳辐射量、太阳紫外线、土壤温湿度等农业环境要素,根据温室植物生长要求,自动控制开窗、卷膜、风机湿帘、生物补光、灌溉施肥等环境控制设备,自动调控温室内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环境。
    • 肖汉光; 冉智强; 王宪文
    • 摘要: 在野外检测时,电池续航能力成为衡量系统的重要指标,为解决嵌入式系统高能耗问题,设计的土壤温湿度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元器件选择、低功耗模式切换、软件优化等方面采取低功耗设计.单片机处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然后利用NB-IoT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发送到华为云平台,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时数据判读土壤的温湿度情况.经验证,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系统休眠状态时通信模块耗流低至3μA,射频发射状态时耗流优化至220 m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