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积雪

积雪

积雪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344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文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8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914篇;相关期刊742种,包括风景名胜、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沙漠与绿洲气象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青年科技论坛等;积雪的相关文献由60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全海、刘珉宇、刘英等。

积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8 占比:43.48%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96%

专利文献>

论文:1914 占比:55.56%

总计:3445篇

积雪—发文趋势图

积雪

-研究学者

  • 刘全海
  • 刘珉宇
  • 刘英
  • 不公告发明人
  • 谢冬养
  • 肖璘
  • 黄健军
  • 吴学军
  • 吕秀阳
  • 高广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迟子建
    • 摘要: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 牛虎利; 郑帅杰; 赵自更; 张嘉钰
    • 摘要: 为了解决由积雪引起的彩钢瓦屋顶坍塌现象,设计一种新型彩钢瓦屋顶除雪机。提出了推移式除雪和隔热保温的总体设计方案,制定了除雪和隔热保温工艺路线,对除雪机进行了结构设计、样机测试和控制设计等。使用UG软件对除雪机进行三维建模;采用ANSYS Workbench对零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检验设计的合理性;采用西门子S-200 SMART PLC作为核心控制器,完成控制原理图设计,及驱动装置、人机交互设备和各类传感器选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除雪机可以实现彩钢瓦屋顶的自动除雪,与人工相比效率高、安全性高、操作方便,并无除雪不均的问题出现。除雪机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人工除雪方式,其结构可靠、容易操作、效率较高,可为其他斜屋顶的自动除雪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 罗江鑫; 吕世华; 马翠丽; 方雪薇
    • 摘要: 利用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式(CLM4.5)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分别对青藏高原的一个多雪年和少雪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雪深与遥感雪深、土壤温湿度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多雪年与少雪年的土壤温湿度模拟值,结果表明,RegCM4-CLM4.5可以有效模拟出高原的多雪年与少雪年特征,模拟雪深大值中心比遥感雪深高10~20 cm。土壤温度模拟效果要明显优于土壤湿度,模拟的土壤温度相关系数R为0.95~0.98,模拟的土壤湿度相关系数R为0.68~0.89。在冻结阶段(10月至次年1月),积雪的异常偏多,可以有效抑制地气间的热交换,从而使得多雪年土壤温度高于少雪年。在季节性冻土区的消融阶段(2-4月和6月),积雪对土壤还具有增湿作用,多雪年土壤湿度高于少雪年。土壤的冻结也会阻碍积雪融水的下渗,因此多雪年与少雪年土壤湿度的差异不超过±2%。在多年冻土区,积雪偏多,冻结深度加大,有利于冻土发育;而在季节性冻土区,积雪增加则不利于冻土发育。
    • 姜琪; 罗斯琼; 李明
    • 摘要: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本研究使用更为准确的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替换初始场中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积雪数据,对2014年2月17-27日青藏高原中东部一次积雪消融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评估WRF模式中CLM(Community Land Model)、Noah-LSM(Noah land surface model)和Noah-MP(Noah-Multiparameterization Land Surface Model)3种陆面过程方案对该次积雪消融过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3种陆面过程方案均能较好地再现2 m气温、积雪深度和反照率的日变化趋势,但各试验模拟效果有一定差异。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作为初始场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2 m气温平均误差最小,为0.002°C;Noah-LSM陆面过程方案中2 m气温均方根误差(4.01°C)和平均绝对误差(3.30°C)最小,但昼夜温差较观测显著偏小;同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积雪深度均方根误差、平均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最小,分别为4.70 cm、-1.25 cm和2.75 cm,但该方案对融雪速率有所高估,导致积雪消融时间被低估。Noah-LSM和Noah-MP陆面方案模拟的融雪速率与观测较为一致。3种陆面过程均能较好地再现积雪消融阶段反照率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反照率日变化细节均有所欠缺。初始场积雪数据使用ECMWF Reanalysis v5(ERA5)数据集时,CLM陆面过程方案表现最优,再现积雪反照率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与观测较为一致;Noah-LSM和Noah-MP陆面过程方案不能再现反照率日内变化,且低估新雪反照率。CLM陆面过程方案能再现积雪消融过程中净辐射逐渐增大的特征,且峰值与观测相近,同时也能模拟出地表与大气,地表与浅层土壤的能量传输。本研究将为青藏高原积雪模拟陆面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 王梓月; 罗斯琼; 李文静; 王景元; 陈自航
    • 摘要: 青藏高原积雪对地表能量和水分交换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多、玛曲和垭口3个站点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辐射平衡方面,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可以反射掉较多的向上短波辐射。玛多站多雪年反射掉的向上短波辐射是少雪年的2.3倍,玛曲站主要积雪期(3-5月)中多雪时期比少雪时期多反射掉10.07 W·m^(-2)的向上短波辐射,垭口站多雪年的年平均向上短波辐射分别比两个少雪年高出37.49 W·m^(-2)和31.92 W·m^(-2)。多雪年或积雪较多的时期还可以减少向上长波辐射的发射。玛多站多雪年与少雪年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值在整个研究时段中基本为负,垭口站两个少雪年在当年12月初到次年1月和次年2月末到4月初这两个时段,积雪越深,向上长波辐射值越小。向上短波和向上长波辐射的差异使得多雪年的地表净辐射少于少雪年。不论多雪年还是少雪年,土壤热通量的值都很小,地表能量分配主要以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为主。玛多站少雪年以感热通量为主且感热通量为正,但多雪年感热通量为负;玛曲站的3-5月,多雪年的降雪较少雪年集中,多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潜热为主,少雪年地表能量分配以感热为主。两个站点多雪年土壤热通量由负转正的时间均晚于少雪年。由于积雪的保温效应,多雪年土壤温度高于少雪年,且地表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较大,大气湿度的平均值也大于少雪年;土壤进入冻结期后,各个土层深度上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改变减弱,玛多站在5 cm深度多雪年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少雪年,玛曲站少雪年1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更明显,垭口站20~160 cm各层土壤多雪年冻结时间晚于少雪年。
    • 顿玉多吉; 白玛仁增; 边巴次仁
    • 摘要: 选取高分1号和2号卫星数据,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对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建设规模和生态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玉麦乡建筑物面积和道路长度增加了0.25km^(2)和1.18km;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减少80.17km^(2);2019年相较于2015年,东部地区植被相对较好,中、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分别增加了79.00km^(2)和147.52km^(2)。
    • 王子龙; 王凯; 姜秋香; 刘传兴; 单家珣; 滕怀淏
    • 摘要: 为探究黑土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对极端积雪覆盖情况的季节性响应,该研究采用雪被去除的方法,设置了2个试验组(积雪覆盖试验组和雪被去除对照组),并进行了土壤温湿度、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以及脲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雪被去除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P<0.05),使土壤冻结和融化时间提前,显著增加了冻融循环次数。同时,雪被去除显著增加了早冬和深冬时期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并显著降低了冬末三者的含量。而在雪被去除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雪被去除使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了25.0%和16.3%以上。此外,除了在深冬时期,两种酶活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均为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外,在早冬和冬末两个阶段,控制两种土壤酶活性大小的因素也存在差异。研究揭示了未来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积雪减少将导致土壤有效养分积累与释放过程发生转变,表现为土壤养分在冬季早期迅速释放,冬季末期逐渐累积,进而造成一定养分流失。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暖的土壤生物化学演化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陈蕾; 戴长雷; 王润蒲
    • 摘要: 冬季积雪时间长,温度低,降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融雪径流。理论研究是对融雪径流发展及应用做好基础;研究内容是对融雪径流的进一步理解主要包括融雪径流在径流中的占比、径流时段的划分、对气候的响应等;研究融雪径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基于物理、数学原理建立模型对融雪径流分析,在寒区春季融雪径流对河流的补给量可达30%,因此融雪径流的模拟对寒区河流春季洪水预报研究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我国寒区融雪径流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并结合研究的理论、内容、方法分析未来的研究趋势。
    • 杨煜坤; 宋炯; 范俊杰; 张映雷; 冯鹤; 任堃; 岳晓光
    • 摘要: 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主动对地观测的现代光学遥感技术,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发射的激光脉冲经地面反射后被系统接收,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仅需要少量的地面控制点,即可以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三维坐标数据,并构建目标物的三维立体模型,是有源遥感技术在空间信息获取及自动化快速处理方面的重要发展。机载激光雷达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受地形地貌、天气影响小,数据生产周期短等特点,为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球空间信息,可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对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系统组成和具体工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对机载激光雷达在冻土区域研究应用作了重点描述,分析了目前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预测和展望。
    • 陈龙飞; 张万昌; 高会然
    • 摘要: 三江源地区气象站点稀疏,依靠地面台站数据难以反映地面真实积雪情况。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引入重心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1980—2019年4个积雪参数(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积雪初日和积雪终日)的时空动态特征,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Sen斜率估计分析了积雪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探究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19年三江源地区呈现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减少、积雪初日推迟、积雪终日提前的变化趋势,而该区域同期的气温和降水量则呈现上升趋势;4个积雪参数重心均呈现出东移趋势,而同期气温重心则呈现西移趋势,气温重心位置西移速率分别是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重心位置东移速率的6倍和2倍。这表明该区域4个积雪参数以及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西部气温升高速率大于东部,导致西部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减少速率同样大于东部,从而导致气温重心西移而积雪参数重心东移。澜沧江源区积雪日数减少、积雪深度减少、积雪初日推迟以及积雪终日提前的速率最大,其次是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导致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减少、积雪初日推迟、积雪终日提前的主要影响因子,积雪日数对气温升高响应最敏感,其次是积雪深度、初日和终日;而年降水量与4个积雪参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可为三江源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