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壤旱地

红壤旱地

红壤旱地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994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六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红壤旱地的相关文献由50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国勤、叶川、黄天宝等。

红壤旱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8.4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95%

专利文献>

论文:1994 占比:90.64%

总计:2200篇

红壤旱地—发文趋势图

红壤旱地

-研究学者

  • 黄国勤
  • 叶川
  • 黄天宝
  • 黄欠如
  • 李亚贞
  • 肖国滨
  • 孙永明
  • 王伯仁
  • 郑伟
  • 徐小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天睿; 蔡泽江; 王伯仁; 张璐; 朱建强; 徐明岗; 张强
    • 摘要: 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是表征土壤抵抗酸化的重要指标,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酸化特征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变化,对红壤酸化防治和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红壤旱地30年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NP、NK、PK、NPK)、化肥加秸秆还田(NPKS)以及单施或配施有机肥(M、NPKM)共9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红壤酸度、酸碱缓冲容量等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与不施肥处理(16.89 mmol·kg^(-1)·pH^(-1))相比,各施肥处理红壤酸碱缓冲容量均显著增加(19.08~28.01 mmol·kg^(-1)·pH^(-1)),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NPKM和M处理,分别增加了6.53和11.12 mmol·kg^(-1)·pH^(-1)。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全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是红壤酸碱缓冲容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施用有机肥既可有效防治红壤酸化,又能提高红壤对酸的缓冲能力,是红壤酸化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
    • 李欢; 郑奕; 廖添怀; 周亦靖; 王艳玲
    • 摘要: 稻秆和猪粪是提高红壤旱地有机碳库储量的重要外源有机物质.本研究基于等碳量添加稻秆与猪粪的235 d室内培养实验,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颗粒有机碳(POM)、砂粒和稳定团聚体碳(S+A)、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s+c-rSOC)以及惰性有机碳(rSOC)组分,并结合RothC模型探讨了红壤旱地中易分解的植物残体碳(DPM)、难分解的植物残体碳(RPM)、腐殖质碳(HUM)、微生物生物量碳(BIO)以及惰性有机质(IOM)5个碳库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总碳(TC)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随着稻秆与猪粪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添加稻秆对增加TC、DPM、RPM和IOM含量的影响显著高于猪粪,而BIO和HUM含量的影响则显著低于猪粪.随着培养时间延长,IOM/TC逐渐增大,而DPM/TC、RPM/TC、BIO/TC和HUM/TC则逐渐减小.游离态铁氧化物的增加可以促进红壤旱地中DOC显著增加(P<0.05);非晶质铁氧化物的增加可以促进DOC显著降低,IOM组分碳显著增加(P<0.05),而非晶质铝的增加可以促进POM、BIO、HUM组分显著增加(P<0.05),DOC极显著降低(P<0.01).短期内等碳量添加稻秆则更有利于红壤旱地TC、DPM、RPM、IOM(rSOC)的固存,而添加猪粪则更有利于BIO、HUM组分碳的固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等碳量添加稻秆与猪粪均能促进红壤旱地中DOC、IOM(rSOC)等活性碳库与化学性保护碳库含量的显著增加.
    • 郭树健; 李淑娟; 李娜; 黄国勤
    • 摘要: 为揭示红壤旱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差异,以有效反映种植模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以紫云英-玉米为对照(CK),设置马铃薯-玉米||大豆、“三花”混播(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玉米||花生(TMP)、蚕豆-玉米||甘薯(BMS)、油菜-玉米||大豆(RMS)5种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分析了第1、2季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第2季间作玉米收获后,与CM处理(CK)相比,PMS、TMP、BMS、RMS的活性有机碳分别提高53.67%、67.89%、11.01%、57.80%;PMS、TMP、RMS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52.63%~89.47%和53.49%~93.80%(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59.24%、60.71%、80.91%(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玉米间作产量均高于单作,且不同种植模式经济产量都高于对照。综合分析认为,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素有效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马铃薯-玉米||大豆处理经济产量最高,三花-玉米||花生处理最有利于提高碳库管理指数,油菜-玉米||大豆处理次之。
    • 胡天睿; 蔡泽江; 王伯仁; 张璐; 文石林; 朱建强; 徐明岗
    • 摘要: 【目的】长期过量施用化学氮肥加剧了红壤区农田土壤酸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施用石灰和有机肥是防治红壤酸化的主要措施,我们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提高红壤抗酸化能力的作用与机理。【方法】本研究基于2009年在湖南祁阳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站开展的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长期定位试验,其中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由于酸化严重,于2018年底添加石灰改良)、有机肥替代化肥氮20%、40%和60%,供试有机肥为猪粪。采集2018和2020年的土壤样品,分析各施肥处理红壤pH、交换性酸铝、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酸缓冲能力等指标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至2018年,单施化肥处理较试验之初土壤pH降低了0.48个单位,交换性酸、铝分别增加了2.74和1.06 cmol/kg;添加石灰改良后,土壤pH升高了0.58个单位,交换性酸、铝分别降低了2.62和1.45 cmol/kg。有机肥替代化肥氮40%和60%处理均可有效防治红壤酸化,其中以替代60%处理效果最佳;至2020年60%有机替代处理土壤pH较初始值提高了0.78个单位,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分别降低了1.10和1.25 cmol/kg。有机肥替代化肥氮40%和60%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而石灰改良前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无显著变化。土壤酸缓冲曲线表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随着pH的降低而显著升高,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氮20%、40%和60%处理的斜率分别为2.71、2.42、1.93和0.16;土壤交换性铝对pH响应斜率与土壤pH、交换性镁、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钾、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有机肥替代40%以上化学氮肥既能防治红壤酸化,又能提升红壤抗酸化能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可能是导致土壤交换性铝对pH响应差异的主要因素,即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pH降低1个单位时,交换性铝增幅较小,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志华; 吕丰娟; 肖运萍; 汪瑞清; 林洪鑫; 袁展汽; 魏林根; 吕茹洁
    • 摘要: 为明确有机无机配施下氮肥减施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单施化肥对照(CK0,N 135 kg·hm^(-2),基施70%,花针期追施30%)、有机无机肥配施(CK1,N 135 kg·hm^(-2),其中有机替代无机氮25%,基施无机氮45%,追施无机氮30%)、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15%(B15)、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30%(B30)、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45%(B45)、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15%+追施化肥减氮15%(B15T15)、有机无机配施下追施化肥减氮30%(T30)共7个处理,分析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和不同时期氮肥减施比例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CK0)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CK1,3895 kg·hm^(-2))增产22.4%,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减氮处理增产15.7%~28.0%;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氮肥减施15%(B15)处理的花生产量最高,达到了4073 kg·hm^(-2),较CK1处理增产4.7%,其余减氮处理产量均表现为下降;此外,B15处理不仅增加了花生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生产力、收获指数、出仁率,还提升了花生茎叶和果仁的氮、磷、钾素养分含量,其花生仁的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指标也有所提升。在有机无机配施化肥减氮30%条件下,基肥减施氮处理的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要优于追肥减施氮处理。综上所述,红壤旱地上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氮肥减施15%可以提升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和品质,以基肥期减施为好。
    • 王蕾; 王艳玲; 李欢; 石嘉琦; 周亦靖
    • 摘要: 以长期施肥(1988~2014年)的红壤旱地为研究对象,以全磷(TP)、有效磷(Bray-P)为响应变量,土壤pH值、大小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PSAi)、铁铝氧化物、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形维数(D)等指标为解释变量,借助于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各指标变量与红壤旱地TP和Bray-P含量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磷或配施猪粪均可显著增加红壤旱地TP和Bray-P含量,而配施作物秸秆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发现,土壤pH、CEC、D、铁铝氧化物含量及粒级为0.25~0.05、0.001~0.005与<0.005 mm的团聚体分布比例(PSA2、PSA4与PSA5)等土壤测试值是影响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主控因子,其中,pH和CEC的影响作用最大.可见,通过长期施肥改善土壤的酸性环境,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提高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关键.
    • 汪瑞清; 吕丰娟; 林洪鑫; 张志华; 袁展汽; 魏林根; 肖运萍
    • 摘要: 为了探索低氮条件下红壤旱地秋芝麻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2016年-2017年在进贤县和南昌县开展试验,研究6个密度(D1-15.0、D2-22.5、D3-30.0、D4-37.5、D5-45.0和D6-52.5株/m2)对秋芝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南昌县试验点D1和D2的单株蒴果数较D4显著增加18.32%和20.27%,其它处理的每蒴粒数较D3显著增加15.92%~25.04%;随着密度的增加秋芝麻产量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2016年进贤点密度为D6时产量较D1显著增加40.78%,2017年进贤点为D2和D6时产量较D3显著增加18.00%和16.74%,2017年南昌点为D2、D5和D6的产量较D3显著增加32.86%~44.15%.D2、D5、D6的产量平均值较D1显著增加20.66%~26.82%.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芝麻生长发育都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秋芝麻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2.5株/m2或45.0~52.5株/m2,才能够构建合理冠层,达到高产效果.
    • 肖富良; 肖国滨; 吕伟生; 韩德鹏; 李亚贞; 郑伟; 肖小军; 黄天宝; 陶国华; 王小坛
    • 摘要: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甘薯适宜的栽培方法,以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不同栽培措施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栽培,其它栽培措施均能增加地上部分产量、鲜薯产量、生物产量、蔓长和单薯鲜质量,降低经济系数、单株结薯数、干物率和R/T值,但仅黑膜覆盖和增施钾肥两项措施的产投系数高于常规栽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措施在促进植株生长的同时会降低干物率,而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能提高单株结薯数,促进地上部分生长能提高单薯鲜质量.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6.27%,分别为产量性状、经济性状和光合产物性状.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气候条件下,黑膜覆盖和增施钾肥综合得分较高,为适宜在红壤旱地应用的甘薯栽培措施,保水剂应用和稻草覆盖综合得分为负数,不适宜在红壤旱地应用.
    • 吕伟生; 黄天宝; 肖富良; 郑伟; 肖小军; 李亚贞; 韩德鹏; 肖国滨
    • 摘要: 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_(2)O_(5)-K_(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量试验(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研究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及不同施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著促进了N、P、K的吸收,同步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且对晚熟油菜影响更为显著。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及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维持较高的肥料利用率。晚熟和早熟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20和605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 500和1 750 kg·hm^(-2)。因此,一次性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著提高红壤旱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 封亮; 黄国勤; 杨文亭; 黄天宝; 唐海鹰; 麻巧迎; 王淑彬
    • 摘要: 江西红壤旱地光热水资源充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筛选江西红壤旱地间作优势明显、群体产量与经济效益较优的玉米||大豆的种植模式,于2018—2019年设置7个处理:玉米||大豆间作带宽2 m、行比2:2,带宽2.4 m、行比2:3,带宽2.4 m、行比2:4,带宽2.8 m、行比2:3,带宽2.8 m、行比2:4,及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分析了两年间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带宽行比变化对作物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单作产量显著高于各自间作产量;间作处理中,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下作物群体平均产量为6801.88 kg·hm-2,较带宽2.4 m、行比2:3模式增产7.56%,说明适宜带宽模式下增植1行大豆有利于作物增产;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两年平均经济效益为15822.96元·hm-2,较玉米、大豆单作平均经济效益增加9.90%、209.48%,说明间作种植模式相比于单作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2)2019年试验中,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最高,为1.77,与其他间作处理呈显著性差异,该模式下两年平均LER为1.59,相较于带宽2.0 m、行比2:2(1.55),带宽2.4 m、行比2:3(1.44),带宽2.8 m、行比2:3(1.35),带宽2.8 m、行比2:4(1.44)间作模式表现出较好的土地生产能力.3)带宽为2.4 m或2.8 m时,增植1行大豆,LER分别提高10.42%、7.41%,玉米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M)分别提高77.01%、59.02%,玉米侵占力(AM)分别提高91.89%、82.22%,玉米竞争比率(CRM)分别提高38.69%、24.11%,经济效益(EB)分别提高8.38%、4.80%,玉米收获指数(HI)分别提高6.12%、6.25%,说明适宜带宽模式下增加大豆行可以提高间作玉米的竞争优势,以此来提高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行比为2:3或2:4时,带宽由2.4 m增至2.8 m,LER分别减小6.67%、9.66%,AYLM分别减小42.62%、59.79%,AM分别减小64.44%、73.17%,CRM分别减小19.15%、33.14%,EB分别减小10.23%、13.99%,玉米(HI)分别减小2.08%、0.51%,说明不同行比配置模式下增加带宽均会削弱间作玉米的竞争优势,使得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综上,带宽2.4 m、行比2:4种植模式能较好地协调作物种间关系,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优,可作为江西红壤旱地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