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3年内共计97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6999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致富天地、中国土壤与肥料、农机化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五届全国磷复肥/磷化工技术创新(宜化)论坛、全国钙镁磷肥技术进步联合体2012技术年会、第四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首届中国农资分论坛等;灌溉施肥的相关文献由22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银坤、郭文忠、刘朋朋等。

灌溉施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999 占比:99.68%

总计:57184篇

灌溉施肥—发文趋势图

灌溉施肥

-研究学者

  • 李银坤
  • 郭文忠
  • 刘朋朋
  • 左志宇
  • 毛罕平
  • 肖建平
  • 孙浩
  • 张青
  • 段福义
  • 韩启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国胜; 李伏生; 农梦玲
    • 摘要: 为得到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滴灌施肥比例对宿根蔗产量以及不同生育期蔗田土壤氧化亚氮(N_(2)O)通量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并分析蔗田土壤N_(2)O通量与无机氮含量之间的关系。该文以自然降雨W_(0)为对照,设置2种滴灌灌水量水平W_(1)(田间持水量的75%)和W_(2)(田间持水量的85%),等量氮肥(N 300 kg·hm^(-2))下设4种滴灌施肥比例F_(10)(100%基肥)、F_(55)(50%基肥,50%滴灌追肥)、F_(37)(30%基肥,70%滴灌追肥)、F_(19)(10%基肥,90%滴灌追肥),测定不同处理宿根蔗产量、农艺性状(单茎重、株高、蔗茎直径、公顷有效茎数)、3个生育期蔗田土壤N_(2)O通量以及土壤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1)W_(1)F_(55)和W_(2)F_(55)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2.4 t·hm^(-2)和97.8 t·hm^(-2);相同灌水量下F_(55)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较低。(2)蔗田土壤N_(2)O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7(P<0.05,n=24);合理的滴灌施肥比例能有效提高甘蔗产量并减少土壤N_(2)O的排放。因此认为,等氮条件下滴灌施肥比例为5∶5的处理,不仅宿根蔗相对高产,而且能减少蔗田土壤N_(2)O的排放。
    • 张传帅; 徐岚俊; 李小龙; 王尚君; 陈华; 刘婞韬; 孙梦遥; 武昌
    • 摘要: 针对设施园区草莓规模化种植对水肥管理方式和水平提升的需求,建设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并在园区23栋日光温室草莓灌溉施肥环节开展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文丘里吸肥器技术,设施园区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优势明显,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2倍,并显著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可实现灌溉施肥精准调控,减少肥料倾倒遗撒浪费,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可为草莓产量和品质稳定提供保障,草莓产量提高1.7%;试验园区经济效益每年可提高26037元hm^(2)。上述结果可为广大设施园区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经济效益计算提供参考。
    • 李景丽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田灌溉施肥的智能化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作物种植节能增产目标,以单片机STC15F2K60S2的控制技术为基点,针对水肥灌溉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在充分理解水肥混合液体流动特性的基础上,以单片机STC15F2K60S2控制为核心,搭建水肥智能控制系统架构,实现功能与设计需求。进行水肥控制系统控制软件程序设计与硬件布置,并选取两块试验田展开水肥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基于STC15F2K60S2技术的水肥灌溉系统试验田与应用简易灌溉系统的试验田相比,系统的水肥灌溉用量仅为简易水肥灌溉系统总用量的61.60%;整个试验周期系统运行稳定,节水省肥效果明显,具有很好地推广价值。
    • 赖金平; 姚锋先; 徐丽红; 张永浩; 陈蓉; 郭家乾
    • 摘要: 研究有机液肥灌溉施用对脐橙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赣南脐橙园有机液肥灌溉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开展有机液肥灌溉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溶液(T1)、单施植物源有机液肥(T2)、50%化肥N+50%植物源有机液肥N(T3)4个处理,每个处理6次重复,每年4~10月期间,每10~15 d灌溉施肥1次,不同处理每次灌溉施肥量相同,连续处理2年后采集0~15 cm土层土样进行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有机液肥灌溉施肥模式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0.25 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其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显著增加了13.57%和11.87%,而水稳定性团聚体差异不显著。T2、T3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1.15%、15.38%和33.85%、29.23%,而T1、T2、T3处理水稳定性团聚体MWD和GMD均无显著差异。同时,T2和T3处理优化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分布,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MWD、GMD与>0.25 mm团聚体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分形维数与>0.25 mm团聚体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团聚体MWD、GMD与>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有机液肥灌溉施用促进了脐橙园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改善了土壤结构稳定性,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 马敬东; 聂卫波; 冯正江; 王慧; 马孝义
    • 摘要: 为揭示不同施肥时机(全过程、前1/2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下土壤水氮运移转化规律,以砂壤土和黏壤土质地的一维垂直肥液(尿素)入渗试验为基础,重点分析不同施肥时机下土壤水氮分布与再分布过程中的运移转化规律,并量化比较其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时机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中水分分布影响微小,但对不同形态氮素运移转化影响显著;砂壤土和黏壤土入渗结束时刻,全过程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时,其尿素态氮、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小;前1/2入渗水量施肥时,尿素态氮和NO_(3)^(-)-N含量在湿润体边缘累积,NH_(4)^(+)-N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主要分布在5—25 cm土层;再分布阶段,全过程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时,砂壤土和黏壤土中尿素态氮分别在再分布3天和5天时基本水解完成,同时NH_(4)^(+)-N含量达到峰值,NO_(3)^(-)-N含量再分布10天内未出现下降趋势;前1/2入渗水量施肥时,尿素态氮再分布10天时基本水解完成,NH_(4)^(+)-N含量再分布5~10天达到峰值,NO_(3)^(-)-N含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后1/2入渗水量和全过程施肥条件下,砂壤土和黏壤土再分布10天时0-40 cm土层中NH_(4)^(+)-N和NO_(3)^(-)-N含量均大于前1/2入渗水量施肥,说明其氮素潜在利用效率高,故推荐畦(沟)灌合理施肥时机为后1/2入渗水量或全过程施肥。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畦(沟)灌施肥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 常嘉琪; 王琪昕; 李英明; 李春玉
    • 摘要: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变革灌溉施肥方式,加速农机装备转型升级,革新秸秆利用方法,快速处置重大病虫害,加强科企育种合作,实现粮食“绿色增产”,粮食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300万吨以上,种植面积连续8年稳定在700万亩以上。一、变革灌溉施肥方式,集成以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新模式青岛市属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24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1%,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
    • 王占武
    •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在地理上是不平衡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有2 300 m~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如何高效地利用水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玉米是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灌溉和排水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中国玉米灌溉与排水》是肖俊夫、宋毅夫在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和搜集的实验数据编著的经典著作,作者充分借鉴了国内中国玉米灌溉与排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撰写了一部系统论述玉米灌溉排水理论与技术、国内灌溉排水现状的科技著作。
    • 帅建强
    • 摘要: |低代码技术可以实现不写代码就完成新功能的构建工作,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和二次定义成本,其与水肥一体机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保证精准水肥灌溉的同时,使用者还可以进行二次定义与设计。文章主要介绍了应用低代码技术的施肥机的研究过程与实践案例。
    • 王毓萍
    • 摘要: 滴灌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种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灌溉施肥模式,其在有效提升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笔者结合甘肃省玉门市昌马灌区饮马农场对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探索应用,以玉米种植为例,深入分析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并介绍相关技术要点,供种植户参考。
    • 摘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我国引进与推广了一系列新型温室设施装备技术系统,现介绍如下。一、温室控制系统温室控制系统是专门为农业温室、农业环境控制、气象观测开发生产的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温室控制系统可测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光照、气压、雨量、太阳辐射量、太阳紫外线、土壤温湿度等农业环境要素,根据温室植物生长要求,自动控制开窗、卷膜、风机湿帘、生物补光、灌溉施肥等环境控制设备,自动调控温室内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