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态发育

形态发育

形态发育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体育、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563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股市动态分析、福建体育科技、中国学校体育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海峡两岸杂粮健康产业研讨会等;形态发育的相关文献由973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太明、刘保东、李加儿等。

形态发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 占比:2.8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1563 占比:97.12%

总计:11906篇

形态发育—发文趋势图

形态发育

-研究学者

  • 严太明
  • 刘保东
  • 李加儿
  • 胡正海
  • 何智
  • 林琬生
  • 陈超
  • 刘付永忠
  • 区又君
  • 周丹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欧阳康婷; 庞金辉; 余小玲; 许展慧; 任海; 王发国; 马国华; 刘宗君; 胡明锋; 张亚坚; 谭广文
    • 摘要: 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中华双扇蕨(Dipteris chinensis)濒危原因,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对其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双扇蕨孢子萌发能力较强,萌发方式为Vittaria型,配子体萌发为Marattia型。中华双扇蕨孢子繁殖不受温度影响,而湿度显著影响孢子繁殖过程,湿润环境中孢子正常萌发,并形成心形配子体,顺利长出幼孢子体;而干旱环境下孢子难以萌发,配子体形态不规则发育,褶皱增加。中华双扇蕨在不适环境下孢子繁殖存在障碍,可能是导致其野生种群及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对这类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需要注意营造湿润的生境。
    • 刘若菡; 刘红燕; 张永清
    • 摘要: 目的:对4种唇形科植物叶表面腺毛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内含物释放途径。方法: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荷、藿香、留兰香、东风菜叶片表面腺毛发育形态进行观察。结果:4种植物叶片表面均分布有盾状及头状两种类型腺毛,两种类型腺毛发育后期均被观察到不同类型形态坍塌,此外薄荷和东风菜盾状腺毛还被观察到有角质层开裂现象。结论:推测4种药用植物腺毛分泌物可能以分子形式直接渗透出松散角质层释放;薄荷和东风菜盾状腺毛内含物还可能通过角质层裂缝释放至植物体表面,该研究将为被毛药用植物腺毛"外在形"与成分"内在质"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 郭可盈
    • 摘要: 影响鹅羽毛价格的性状主要包括羽毛细度、密度、强度、长度等,这些性状都是受多基因或多基因座联合调控的数量性状,且性状彼此与毛囊数目相关.研究通过HE染色技术与原位杂交技术,探究β-catenin在鹅胚胎期毛囊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β-catenin对鹅毛囊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此次研究为提高鹅羽绒的品质和产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丁兆建; 漆艳香; 曾凡云; 朱为菊; 许天委; 彭军; 谢艺贤; 张欣
    • 摘要: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Foc)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已严重威胁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病菌产生的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是香蕉枯萎病的初侵染源.本研究通过氨基酸添加试验,证明添加甘氨酸可抑制厚垣孢子的形成;通过对该病菌厚垣孢子形成前期、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氨基酸合成通路中有9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In silico分析表明其中10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的氨基酸合成,11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种的生长发育和产孢,19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种的致病性和毒素产生.由此推测,氨基酸合成通路不仅与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厚垣孢子的形成相关,其有可能参与调控该病菌的致病性.
    • 邓宽平; 杨胜伟; 杨秀伟; 张永刚
    • 摘要: 为了解钩藤钩的微观形态发育过程,该文利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钩藤营养器官分枝茎钩的微观形态特征进行解剖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钩与茎之间在解剖学上既有相关性,又各有其自身的特征;其相关性表现在茎的内部结构大体上决定着其钩的内部结构,充分体现钩是由着生在茎上的侧枝变态发育形成的;在钩发育中期逐渐形成与茎类似的内部结构;茎的内部结构组成在数量上比钩更丰富,钩只有初生结构;钩藤茎与钩的药用成分积累没有本质的区别,均主要分布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及皮层薄壁细胞.由此可知,钩藤钩器官是由茎变态发育形成,但只有初生结构.该研究结果可辅助解决某些仅靠形态学性状难以解决的分类鉴定问题,为判断钩状茎或卷须茎的变态来源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摘要: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们重要的能量摄入和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粒数是小麦产量三要素之一,与穗形态发育密切相关。
    • 王亚利; 刘玥; 田佳佳; 尹敏; 蔡瑞钰; 王志坚
    • 摘要: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显示,在水温为(25.0±0.5)°C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 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O.0369D2-0.1333D+O.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SGRL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d,SGRL为0.90%.整个仔稚鱼阶段全长(TL)和日龄(D)的相关方程为:TL=-7×10-7 D3-0.0011 D2+0.2820D+4.7083(R2=0.9957).
    • 吴玉萍; 翟介明; 田永胜; 成美玲;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马文辉; 庞尊方; 张淞林
    • 摘要: 本研究利用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冷冻精子分别与褐石斑鱼(E.bruneus)、云纹石斑鱼(E.moara)卵进行人工授精,对2种杂交子代褐龙石斑鱼(E.bruneus♀×(♂)E.lanceolatus)和云龙石斑鱼(E.moara♀×(♂) E.lanceolatus)的变态发育、仔稚幼鱼的生长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显示,2个杂交后代受精率相近,但褐龙石斑鱼畸形率高于云龙石斑鱼,孵化率低于云龙石斑鱼.根据卵黄囊的消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变化、鳞片及体色的变化,杂交后代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在温度为24°C~26°C、盐度为29~31、溶解氧≥10 mg/L的条件下,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生长发育至5d时卵黄囊消失;培育至41d进入稚鱼期,此时第2背鳍棘、腹鳍棘长度分别为(9.74±0.42)、(7.79±0.39) mm和(9.59± 0.46)、(5.81±0.09) mm,达到最长值,之后开始退化缩短;褐龙石斑鱼发育至51d时,稚鱼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全长为(25.46±1.16) mm,云龙石斑鱼稍晚(56 d),此时,全长为(23.24±1.21)mm;62d褐龙石斑鱼体表出现4条褐色斑带,云龙石斑鱼体表出现6条褐色斑带;生长至70 d时,褐龙石斑鱼全长是云龙石斑鱼的1.04倍.褐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公式为L=2.6208e0.0465x,R2=0.9603;云龙石斑鱼全长日生长式为L=2.7158e0.0453x,R2=0.9451.褐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关系式为P=1.3371e00483x,R2=0.9643;云龙石斑鱼肛前距与日龄的方程式为P=1.4017e0.0467x,R2=0.944.褐龙石斑鱼与云龙石斑鱼全长日增长率均在1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7.89%和30.03%;13d时,褐龙石斑鱼肛前距日增长率达到最大(25.21%),云龙石斑鱼12d时达到最大(27.01%).研究表明,褐龙石斑鱼表现出较云龙石斑鱼生长更快的杂种优势,为同父异母石斑鱼杂交后代的生长及进一步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数据.
    • 冯煊; 张小雪; 刘猛; 刘月涵; 张惠; 魏欢; 杨志新
    • 摘要: 本试验采用室内摇瓶培养,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Cu(Ⅱ),研究了Cu(Ⅱ)对降解菌Fusarium sp.ZH-H2形态发育及木质素酶系活性的影响,以期诱导提高木质素酶系的活性.结果 表明,当Cu(Ⅱ)浓度为0.50mmol/L时,菌丝生物量最高达0.38g,菌丝团呈洁白平滑球状且数量最多,此浓度下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活性峰值也达到最高,为28 315.41U/L,当Cu(Ⅱ)浓度为2.00mmol/L时,有利于诱导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和漆酶(laccase,Lac)的代谢,最高峰值分别为1 612.90U/L、7 829.12U/L,并且明显缩短了峰值的形成时间,浓度过高或过低则对3种木质素酶系活性产生抑制效应,为下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徐滨; 朱祥云; 魏开金; 徐进; 马宝珊; 王宁
    • 摘要: 为探明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的早期发育阶段特征和规律,采用显微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萨裂腹鱼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为(2.53±0.10)mm;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水温不宜超过17°C,在(13±1)°C水温下,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历时225 h 10 min,积温为2838.79 h·°C,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将胚胎发育的过程划分为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33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为(10.71±0.28)mm,出膜后11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出膜23 d后卵黄囊消失,全长为(18.35±0.65)mm,出膜70 d时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的早期发育特征与其生存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