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龋病

龋病

龋病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94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60篇;相关期刊688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4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口腔护理用品工业学术研讨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4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等;龋病的相关文献由555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学东、石四箴、黄少宏等。

龋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7 占比:97.29%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60 占比:2.04%

总计:2947篇

龋病—发文趋势图

龋病

-研究学者

  • 周学东
  • 石四箴
  • 黄少宏
  • 李志强
  • 樊明文
  • 凌均棨
  • 刘天佳
  • 胡德渝
  • 刘建国
  • 张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罗廷炎; 顾瑜; 秦晓飞
    • 摘要: 背景:口腔感染一直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且治疗效果卓越的抗菌材料,由于其稳定性好、不容易受到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的影响、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等特点,已逐渐成为预防和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全新手段。目的:归纳总结纳米材料的抗菌机制及在口腔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为口腔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依据。方法:第一作者于2022年2月使用计算机在PubMe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以“nanomaterials,bacteriostat,oral infec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纳米材料,抑菌,口腔感染”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97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纳米材料的抑菌机制主要为:表面接触、浸入-渗透、催化氧化以及光热细菌裂解,通过这些机制使其在口腔感染性疾病中有着良好的抑菌表现;②与传统材料相比,纳米材料与致病菌接触的概率大,同时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这些优势使得其在口腔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不俗的成效。但在临床应用方面,纳米材料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金属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较差,具有浓度依赖性;系统科学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尚未成熟,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的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参数的优化,甚至方法的改变,在临床上可实际应用的纳米制剂种类并不多;虽然已有脂质体等纳米材料可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当纳米颗粒涉及到需要进行多步修饰或者复杂技术时其大规模和可重复合成会更加困难,目前仍有许多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并不完善,还不能实现大范围的普及使用,未来需进一步发掘其应用潜力。
    • 马婷; 孟凡琦; 韩婧; 赵今
    • 摘要: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儿童龋病病因研究及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8个区16所幼儿园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口腔检查、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回收专业检查表及问卷调查表,整理数据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主成分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7个公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分别为:口腔卫生习惯因子、家庭教育背景因子、糖分摄入影响因子、睡前饮食习惯因子、年龄因子、胎龄因子、喂养方式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6.486%。经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与低龄儿童龋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为口腔卫生习惯因子(OR=0.795,P=0.044)、家庭教育背景因子(OR=0.667,P=0.019)、糖分摄入影响因子(OR=1.260,P=0.006)、睡前饮食习惯因子(OR=5.432,P<0.001)及年龄因子(OR=0.676,P=0.015)。结论 经主成分分析,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相关因素有口腔卫生习惯因子、家庭教育背景因子、糖分摄入影响因子、睡前饮食习惯因子及年龄因子。
    • 宁佳; 胡欣; 程兴群
    • 摘要: 龋病发生发展与牙菌斑生物膜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调控口腔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重要因素。变异链球菌与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变异链球菌氧化应激耐受能力会影响其在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竞争力。变异链球菌氧化应激调控机制包括合成还原酶、通过金属调节蛋白调控铁、锰等金属离子摄入、转录调节因子Spx、从胞外摄取谷胱甘肽及相关的信号传导系统等。目前的研究焦点为变异链球菌如何通过氧化应激反应适应复杂的外环境及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通过针对关键信号通路设计靶向小分子化合物等途径,抑制变异链球菌氧化应激能力,削弱其毒力,对于口腔微生态调节和龋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寿宇珂; 任彪; 程磊
    • 摘要: 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聚酸改性复合树脂、Giomer等牙科充填修复材料具有氟离子释放和再充氟能力,被认为可以预防或减缓龋病的进展。释氟充填材料的释氟能力、抗菌性、力学特性及抗老化特性都是评价其防龋能力的重要指标,材料的防龋作用主要依赖于氟离子对矿化的影响。但是,释氟能力强的材料如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因力学性能欠佳等劣势主要用于儿童牙科及暂时修复,材料的氟离子释放潜力和机械强度很难两全,尚未有材料可以在提供理想机械强度的同时释放大量氟离子。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聚酸改性复合树脂、Giomer的氟离子释放和再充氟能力依次递减,材料改性的趋势倾向于为维持理想的机械强度,一定程度上牺牲材料释放氟离子的能力。目前研究者们尝试通过添加多种无机填料进一步增强材料的抗折裂能力,通过添加抗菌剂补偿材料因氟离子释放减少损失的防龋作用。
    • 秦秀荣; 韩靖; 张瑜; 刘思雨; 邵林琴
    •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为ECC儿童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89名6~48月龄儿童的月龄、喂养方式、口腔健康行为等资料,记录龋、失、补指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分为ECC组(n=146)和无龋组(n=243),采集指尖末梢血检测维生素D体内活性形式--25⁃羟维生素D[25(OH)D],采集牙菌斑行龋活跃性检验检测龋态(Cariostat)值,Logistic回归分析25(OH)D等龋相关因素与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25(OH)D缺乏、不足、正常的儿童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320,P=0.313)。dmft与25(OH)D水平之间无相关(dmft=1~3,r0.05;dmft>3,r=0.009,P>0.05)。而月龄(OR=1.082,95%CI:1.045~1.121,P<0.001)、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OR=2.789,95%CI:1.581~4.921,P<0.001)、吃夜奶或含乳头睡(OR=4.187,95%CI:1.938~9.048,P<0.001)、1.5~3.0的高Cariostat值(OR=4.173,95%CI:2.014~8.646,P<0.001)是ECC的风险因素。结论25(OH)D水平与6~48月龄儿童龋无相关性,而月龄、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吃夜奶或含乳头睡、高龋活跃性(Cariostat值1.5~3.0)是ECC的风险因素,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 王素苹; 蔡迎春
    • 摘要: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除降血糖作用外,其还被发现有促成牙本质分化、促成骨分化、抗肿瘤、抗炎等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促进根尖周病变组织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促进成骨分化与诱导牙髓细胞分化有关。应用二甲双胍辅助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以及探诊出血指数等临床指标明显改善,其可能是通过促进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发挥防治牙周炎的作用。二甲双胍已被证实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等,在防治口腔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仍处于体外和动物试验阶段,二甲双胍防治口腔疾病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临床试验停留在对临床指标的评价方面,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长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 车会凌; 胡顺铭; 林思; 王瑄; 黄原源; 尹伟
    • 摘要: 牙菌斑pH检测技术可检测龋风险,辅助预防龋病,其理论成熟、操作相对简单.由于临床龋风险检测技术的需求提高,微电极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可实现牙菌斑pH检测的微电极种类也逐渐增加.现有电极技术主要包括微型玻璃电极、金属氧化物微电极以及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微型玻璃电极首先被应用于牙菌斑pH值的检测,但其结构薄弱,其中氧化铱微电极以其高强度、响应性优良的特点,成为近年来最具有应用潜力的接触法龋风险检测电极.金属氧化物微电极可以有效弥补玻璃电极强度不足的问题.随着电极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小型、灵敏的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另外,为了克服接触法破坏菌斑结构的问题,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光学测定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无接触牙菌斑pH检测.未来的研究将在保证微小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电极的强度及性能,并向无接触检测方向发展.
    • 王素苹; 蔡迎春
    • 摘要: cqvip: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除降血糖作用外,其还被发现有促成牙本质分化、促成骨分化、抗肿瘤、抗炎等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促进根尖周病变组织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促进成骨分化与诱导牙髓细胞分化有关。应用二甲双胍辅助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以及探诊出血指数等临床指标明显改善,其可能是通过促进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发挥防治牙周炎的作用。二甲双胍已被证实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等,在防治口腔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仍处于体外和动物试验阶段,二甲双胍防治口腔疾病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临床试验停留在对临床指标的评价方面,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长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 吴芷静; 何灏逾; 于雪婷; 马飞; 刘秋林; 曾晓娟
    • 摘要: 目的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小学口腔健康促进模式的防龋效果与经济学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2015年11月对项目地区农村一年级学生的患龋情况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对目标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项目干预,干预方法包括口腔保健物品发放、口腔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等.2020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在一年级接受项目干预且2020年仍在读的六年级学生纳入为干预组,期间外校转入未能接受项目干预的六年级学生纳入未干预组.通过分析项目干预组、未干预组共2652名11~13岁儿童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以评估防龋效果,采用结构分析法进行项目的成本测算,使用TreeAge pro2019建立决策树模型并纳入效果参数、成本参数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与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龋率54.8%,龋均1.36±1.64,均低于未干预组,两组的患龋率、龋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效果分析显示每避免1名儿童患龋花费319.83元,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干预组的患龋人数为经济学效果的最敏感因素,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本项目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的概率为92.2%.结论 该项目的口腔健康促进模式具有良好的防龋效果和经济学效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完善并推广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 秦秀荣; 韩靖; 张瑜; 刘思雨; 邵林琴
    •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为ECC儿童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89名6~48月龄儿童的月龄、喂养方式、口腔健康行为等资料,记录龋、失、补指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分为ECC组(n=146)和无龋组(n=243),采集指尖末梢血检测维生素D体内活性形式--25⁃羟维生素D[25(OH)D],采集牙菌斑行龋活跃性检验检测龋态(Cariostat)值,Logistic回归分析25(OH)D等龋相关因素与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25(OH)D缺乏、不足、正常的儿童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320,P=0.313)。dmft与25(OH)D水平之间无相关(dmft=1~3,r0.05;dmft>3,r=0.009,P>0.05)。而月龄(OR=1.082,95%CI:1.045~1.121,P<0.001)、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OR=2.789,95%CI:1.581~4.921,P<0.001)、吃夜奶或含乳头睡(OR=4.187,95%CI:1.938~9.048,P<0.001)、1.5~3.0的高Cariostat值(OR=4.173,95%CI:2.014~8.646,P<0.001)是ECC的风险因素。结论25(OH)D水平与6~48月龄儿童龋无相关性,而月龄、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吃夜奶或含乳头睡、高龋活跃性(Cariostat值1.5~3.0)是ECC的风险因素,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