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462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1篇、会议论文387篇、专利文献114967篇;相关期刊912种,包括食品科学、发光学报、分析化学等; 相关会议212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等;荧光光谱的相关文献由1120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国庆、朱拓、廖显威等。

荧光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1 占比:3.12%

会议论文>

论文:387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114967 占比:96.56%

总计:119065篇

荧光光谱—发文趋势图

荧光光谱

-研究学者

  • 陈国庆
  • 朱拓
  • 廖显威
  • 刘莹
  • 倪晓武
  • 魏永巨
  • 吴瑾光
  • 高淑梅
  • 刘克武
  • 张国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炜祺; 陈昌云; 许小青; 鲍真真; 钟嫄; 吴洁
    • 摘要: 对于咪唑喹啉衍生物(IQDs)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的相互作用机理,采用荧光光谱法、黏度法、热变性研究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等实验技术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咪唑喹啉衍生物Ⅰ以嵌插模式与CT-DNA作用,衍生物Ⅱ以沟槽模式与CT-DNA作用,且衍生物Ⅰ与CT-DNA的作用强于衍生物Ⅱ,而衍生物Ⅲ几乎不与CT-DNA发生作用。利用Gaussian 98量子化学程序包构建并优化3种衍生物分子模型,在HF/6-31G基组水平上进行计算,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大环C9位上的取代基对结合模式和强度起着关键作用,与实验结果一致。
    • 王松玲; 高恩军
    • 摘要: 选取4,5-咪唑二羧酸为配体,氯化钴为金属源,将二者常温搅拌溶解于DMF和水的混合溶液置于60°C烘箱中72 h,缓慢冷却至室温后得到结构新颖的金属钴配合物单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配合物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测定钴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模式和结合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优良,作用效果为氢键作用.
    • 王爱臣; 高斌洁; 赵春江; 徐亦飞; 王苗林; 闫树岗; 李林; 魏新华
    • 摘要: 针对农作物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时对靶变量施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的需求,本文研究了基于荧光光谱信息和主动光源方法在不同环境下探测绿色植物的方法。通过白色、蓝色和红色LED主动光源照射样本,采集了白天室内自然光照、白天太阳直射、白天无太阳直射和夜晚黑暗环境四种场景下的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样本光谱。首先基于多波段光谱信息建立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验证利用主动光源照射下绿色植物荧光光谱探测绿色植物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白色、蓝色和红色三种LED光源照射下SIMCA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率均达到92%以上,拒绝率均为100%;三种光源照射下LDA分类模型均能准确识别出预测集所有样本,检测效果优于SIMCA模型,且三种LED光源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为开发低成本绿色植物探测传感器,建立了绿色植物与非绿色植物样本分类目标函数,通过粒子群算法(PSO)优选单一连续光谱波段原始光谱并建立了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样本的阈值分类模型。结果表明,白色、蓝色和红色LED光源照射下优选的原始光谱波段分别为731.1,730.76和731.1 nm,对应阈值分类模型分类预测集样本的F1-score分别为76.71%,80.52%和78.48%,蓝色LED光源的效果最好。该研究优选的主动光源类型和连续检测波段可为开发基于单波段的低成本绿色植物探测传感器提供理论依据。
    • 周香菊; 陈雨琴; 尹忠平; 梁琦; 臧建威; 唐道邦; 陈继光
    • 摘要: 为研究柚皮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本文采用酶动力学、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等方法研究了柚皮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抑制作用类型及其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柚皮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为0.174 mmol/L,显著低于阿卡波糖的0.721 mmol/L,为非竞争型抑制剂,K_(i)值为0.114 mmol/L;柚皮素和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导致了酶分子的内在荧光静态猝灭,猝灭常数为0.1598×10^(4)L/mol,结合位点数n为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在氢键、离子键、疏水作用、π-πT型堆积、静电作用五种作用力的驱动下,柚皮素结合于α-葡萄糖苷酶分子的一个疏水口袋中,结合能为-7.6 kJ/mol。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柚皮素是一种较好的食源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辅助治疗糖尿病功能食品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李盈盈; 张志清; 吴晓红; 沈锡田
    • 摘要: 紫外灯下,化石树脂常见荧光现象,但其磷光现象仍有待表征与研究。将印度尼西亚产出的类似多米尼加蓝珀的化石树脂分为白色包体(PartⅠ)、暗色包体(PartⅡ)和基底(PartⅢ)三个部分,使用红外光谱确定其植物来源,借助三维荧光光谱仪表征化石树脂的光致发光现象(包括荧光和磷光),并探讨印尼化石树脂发光现象随地质过程变化的规律。红外光谱中1384,1377和1367 cm^(-1)的振动峰表征所研究的化石树脂来源于龙脑香科植物。印尼化石树脂的PartⅠ~Ⅲ中均存在3种特征荧光峰:紫外区330~380 nm、近紫外区388 nm和蓝绿光区446,474和508 nm,分别可被235,330和440 nm光有效激发;进一步推测可见光区荧光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发光物质,两者在白色包体、暗色包体和基底中相对含量不同。同时,暗色包体和基底的磷光最强峰在537 nm附近和磷光寿命长达100 ms,比白色包体的430 nm磷光峰更强且衰减时间更长,贡献了印尼化石树脂的黄绿色磷光。结合前人火山活动刺激树脂的产生和还原环境促进芳构化作用的观点,推测印尼化石树脂中白色包体、暗色包体和基底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磷光光谱可有效说明基底部分芳构化程度高于暗色包体,白色包体芳构化最低。
    • 赵跃; 马凤翔; 王安静; 李大成; 宋玉梅; 吴军; 崔方晓; 李扬裕; 曹志成
    • 摘要: 传统变压器绝缘油品质荧光分析检测方法是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采集油样本全谱段荧光光谱,根据不同老化程度绝缘油的全谱荧光特征变化建立变压器运行状态诊断模型。针对传统荧光方法中光度计体积大、价格昂贵以及因光谱采集时间长无法实现实时监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荧光双色比例的变压器绝缘油品质检测方法,提取荧光特征双波段信息并建立变压器运行故障诊断模型,可通过定制滤光片和可见光电探测器等硬件取代传统荧光分光光度计,实现双色荧光信息快速采集及处理,满足在线实时监测的同时降低硬件成本。对放电击穿故障造成的变压器绝缘油老化进行荧光分析,试验模拟了不同放电击穿工况,制备了不同放电击穿时间(10,30,50,70,90和120 min)下的尼纳斯油样本作为荧光检测目标;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采集了各样本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发射光谱,确定最优固定激发波长为280 nm;使用3点移动均值平滑法对样本荧光光谱平滑去噪,通过分析不同放电击穿时间下油样荧光特征峰的变化规律,选取380~388和399~407 nm作为双色信息提取波段,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建立了荧光双色比例变压器绝缘油放电击穿故障诊断模型。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荧光双色比例法在变压器绝缘油放电击穿故障诊断上的有效性,为一种体积小、成本低、快速有效在线监测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袁燕飞; 雷永清; 杨元旭; 李洋; 熊婷婷; 汤钧; 段雪露
    • 摘要: 实时准确非接触测量固体材料的温度是固体材料激光冷却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近年来实验研究固体材料激光冷却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主要原因是。掺杂稀土离子晶体或者玻璃材料被激光泵浦时,产生的荧光光谱和样品温度有关。我们在实验中利用荧光光谱和样品温度的依赖关系,发展了差分光谱测温法(DLT)实时测量样品的温度。本文对基于光纤传输差分光谱测温技术展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100K-300K温区范围内分析了影响该测温技术的因素。研究发现,DLT测温法在300K时的分辨率为1.9 K,而在100K时的温度分辨率为0.9 K。通过优化该测温技术,在300K时,测温分辨率提高到0.3 K,而在100 K时的温度分辨率提高到0.1 K。
    • 李佳欣; 李道亮; 周鸿媛; 郭婷; 张宇昊; 马良
    • 摘要: 链格孢霉毒素是由链格孢霉菌属(Alternaria specie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水果、蔬菜以及粮食作物中污染率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类食物链,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及代谢,本文采用稳态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3D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方法对TeA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及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模拟血液生理pH条件下(pH7.40)TeA对两种模式血清白蛋白均产生了静态猝灭作用,形成了稳定的非荧光复合物;结合位点数表明TeA和血清白蛋白以1:1比例结合;热力学分析表明TeA和两种血清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涉及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ΔH>0,ΔS>格孢霉毒素0);3D荧光、同步荧光结果表明TeA的结合使两种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改变;圆二色谱表明TeA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使HAS与BSA中的α-螺旋结构含量增加。TeA与HAS和BSA的结合可自发进行,且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合后两种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均发生变化。该结果为链格孢毒素在动物体内暴露和代谢动力学研究等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 朱丹实; 张越怡; 付浩; 于懿; 曹雪慧; 励建荣
    • 摘要: 多酚-蛋白质复合物是形成苹果浊汁沉淀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我国辽西地区6个品种苹果浊汁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的互作规律,探究加工温度对多酚与蛋白质互作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原酸、没食子酸和表儿茶素为苹果浊汁中3种典型特征的酚类化合物。随着特征酚类化合物浓度的升高,对麦醇溶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均为静态猝灭。动力学分析表明: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结合能力强弱排序为:表儿茶素-麦醇溶蛋白>绿原酸-麦醇溶蛋白>没食子酸-麦醇溶蛋白。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结合稳定性排序依次为:绿原酸-麦醇溶蛋白>没食子酸-麦醇溶蛋白>表儿茶素-麦醇溶蛋白。热力学分析表明:表儿茶素、绿原酸和没食子酸与麦醇溶蛋白之间主要由氢键相连接,并发生疏水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苹果浊汁中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的结合稳定性呈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为提高苹果浊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 梁璧馨; 陈美华
    • 摘要: 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仪及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对马达加斯加Ilakaka蓝色和浅橙色蓝宝石的包裹体及相关谱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马达加斯加Ilakaka矿区蓝宝石的产地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该产地蓝宝石的特征包裹体包括大量由液态CO_(2)充填的负晶、与愈合裂隙相关的假次生包裹体以及方解石、石墨、金云母、金红石和赤铁矿等固体包裹体;蓝宝石中Fe元素的含量与其蓝色调深浅呈正相关性,均见与Fe^(3+)相关的377、387 nm和451 nm处吸收线,并且Fe含量的增高可促成Fe^(3+)-Fe^(3+)交换耦合离子对形成,从而增强377 nm和451 nm处的吸收;蓝宝石的荧光光谱基本均可见Cr^(3+)的R_(1)(694 nm)、R_(2)(693 nm)荧光线;浅橙色蓝宝石在400~480 nm处出现明显荧光宽峰,通过低温退火实验发现该组荧光峰热稳定性差,加热至250°C时趋于消失,而在300°C时荧光峰明显增强,推测与空穴心[V_(Al)+O^(-)]与[Mg^(2+)+O^(-)]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