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702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解剖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等;下颌下腺的相关文献由498位作者贡献,包括葛志华、贾雪梅、李俊玫等。

下颌下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9.9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702 占比:89.96%

总计:1892篇

下颌下腺—发文趋势图

下颌下腺

-研究学者

  • 葛志华
  • 贾雪梅
  • 李俊玫
  • 俞光岩
  • 彭彦霄
  • 王春艳
  • 黄桂林
  • 伍雪芳
  • 吴学平
  • 于海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超伦; 苏家增; 俞光岩
    • 摘要: 目的:探讨酸刺激对腮腺和下颌下腺唾液流率及成分的影响,为全面评估健康和疾病状态时的唾液腺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然留取法收集210名健康志愿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全唾液,负压吸引法收集腮腺、下颌下腺分泌液;2%柠檬酸每间隔1 min滴于舌尖进行酸刺激,共5次,收集酸刺激状态下全唾液、腮腺及下颌下腺分泌液,称量计算各项唾液流率。生化分析仪检测唾液样本的K^(+)、Na^(+)、Cl^(-)、Ca^(2+)、总蛋白、总磷浓度及α-淀粉酶水平,对比分析不同类别唾液流率及成分的变化特点。结果:与静息状态检测结果相比较,酸刺激后腮腺唾液流率增加的倍数(10.7倍)大于下颌下腺(2.9倍);腮腺唾液中的Na^(+)、Cl^(-)、Ca^(2+)、总蛋白和α-淀粉酶浓度明显升高(P<0.05),总磷、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P=0.34);下颌下腺唾液中的Na^(+)和Ca^(2+)浓度显著升高(P<0.05),总磷浓度显著降低(P<0.05),Cl^(-)浓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总蛋白、K^(+)和α-淀粉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P=0.07,P=0.95)。下颌下腺唾液中总磷的复合分泌速率不变(P=0.066),K^(+)、Na^(+)、Cl^(-)、Ca^(2+)、总蛋白、α-淀粉酶分泌速率升高(P<0.01)。腮腺唾液中K^(+)、Na^(+)、Cl^(-)、Ca^(2+)、总蛋白、总磷及α-淀粉酶的复合分泌速率均升高(P<0.01)。腮腺唾液中Na^(+)、Cl^(-)、K^(+)、总磷、总蛋白、α-淀粉酶浓度高于下颌下腺(P<0.01),下颌下腺唾液中Ca^(2+)浓度显著高于腮腺(P<0.001)。结论:腮腺对酸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下颌下腺分泌较为稳定;酸刺激明显影响唾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复合分泌速率是同时反映唾液流率和成分浓度的评价指标;腮腺在唾液总蛋白、总磷和α-淀粉酶的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下颌下腺是唾液中Ca^(2+)的主要来源。
    • 林敏; 余莲; 邱思花; 李佐霖; 李水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诊断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唾液腺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SS患者(SS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均实施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检测下颌下腺、腮腺情况,记录剪切波速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该技术诊断SS唾液腺病变的效能,获取SS的剪切波速度最佳截断值,并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剪切波速度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S组患者下颌下腺、腮腺的剪切波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患者腮腺的剪切波速度最佳截断值为2.14m/s,敏感度是94.69%,特异度是86.12%。下颌下腺剪切波速度最佳截断值为1.94m/s,敏感度为82.80%,特异度为86.75%。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腮腺剪切波速度与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G存在相关性,差异P<0.05。结论: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诊断SS唾液腺病变应用价值高,通过测量腺体剪切波速度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情况,提高早期诊断率。
    • 俞光岩
    • 摘要: cqvip:唾液腺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功能器官,其分泌的唾液对于维护口腔及全身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疾病可以引起唾液腺肿大,有的是单个腺体肿大,有的则为多个腺体肿大,并可伴有同属外分泌腺的泪腺肿大。唾液腺肿大的病因可以是局部病变所致,也可以是系统性疾病在口腔颌面部的表现,疾病性质不同,治疗原则各异,因此,多发性唾液腺肿大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 王怡平; 蔡志刚; 彭歆; 张杰; 孙志鹏; 李巍; 张雷; 俞光岩
    • 摘要: 目的:采用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测量正常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探讨影响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可能的相关因素,并与CT容积重建法测量值做比较,评估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因口腔癌接受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下颌下腺正常的患者,术前CT扫描图像通过CT容积重建法测量下颌下腺体积;术中颈淋巴结清扫标本离体后沿包膜完整游离下颌下腺,使用一体式无菌测量装置测量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进行两种测量方法所得下颌下腺体积的比较.参照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标准对受试者进行年龄分组,测量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分析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等因素与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相关性.结果:共完成220例受试者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腺体实体体外检测,下颌下腺平均质量为(11.69±2.45)g,平均体积为(11.55±2.41)cm3.CT容积重建法测得的下颌下腺体积为实体体外检测法所得体积的70%~82%,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76(P<0.05).青年组、中年组、年轻老年及老年组中,男性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明显高于女性(P<0.05),青少年组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与身高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P<0.05),与体质量呈弱正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无关(P>0.05).年轻老年及老年组女性的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可以精确检测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参考值.CT容积重建法测量的下颌下腺体积为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的70%~82%,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趋势一致,拟合度好.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与年龄、性别、身高和体质量具有相关性.
    • 吴言辉; 许辉; 姚清婷; 刘少华; 艾皮孜古丽·亚库普; 路利丹; 石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引起的紧密连接(TJ)蛋白claudin-4的改变及其对大鼠下颌下腺旁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又分为照射后1、4、12周组,照射组一次性给予20 Gy射线局部照射实验侧下颌下腺区.照射后1、4及12周,用Schirmer实验检测分泌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腺体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TJ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受体)亚型M3、水通道蛋白5(AQP5)及claudin-4的蛋白表达.结果 电离辐射后1、4、12周,腺体分泌量逐渐降低(P<0.01);1周时腺体组织以间质水肿为主,随时间进行出现核固缩,腺泡细胞数目减少,小灶性腺体坏死伴炎症浸润,12周时最明显;照射组腺体不同时期TJ超微结构表现为模糊、崩塌、电子密度降低,TJ宽度显著减少(P<0.01);M3及AQP5表达随时间依赖性下调,荧光强度在照射后明显减弱,而claudin-4表达及荧光强度则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强.结论 下颌下腺照射后TJ结构改变,claudin-4表达上调,旁细胞水分泌途径损伤参与了下颌下腺电离辐射后分泌低下.
    • 安金刚; 吕晓鸣; 贾宽宽
    • 摘要: 目的 总结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下颌骨3期MRONJ患者.患者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治疗,组织缺损范围较大者需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术后2周和复查时口内外切口是否愈合,以及并发症(钛板折断)的发生情况,并计算患者的黏膜初期愈合率(术后2周,黏膜愈合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4.6±8.9)岁;其中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患者33例,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患者7例.患者骨缺损长度为(4.5±1.4) cm(2.1~8.0 cm),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90%(36/40)的患者黏膜初期愈合,10%(4/40)的患者出现钛板折断.结论 对3期下颌骨MRONJ患者,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的效果可靠.
    • 李佳芮; 张思琴; 农晓琳
    • 摘要: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下颌下腺中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ART组.模型组和ART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腹腔注射35mg/kg链脲佐菌素(STZ)复制T2DM模型.用药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唾液流量的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下颌下腺中IL-1β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ART组大鼠血糖显著降低,体重显著增加,唾液流量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IL-1βmRNA及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ART组大鼠IL-1βmRNA及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结论:ART能降低T2DM大鼠血糖,增加其唾液流量,减轻下颌下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下颌下腺中IL-1β的表达有关.
    • 朱忆颖; 闵赛南; 俞光岩
    • 摘要: 目的:探讨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下颌下腺局部注射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对腺体唾液分泌功能及炎症的影响.方法:选用21只14周龄和18只21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NOD小鼠下颌下腺局部注射CsA 1周后,检测刺激性唾液流率;取下颌下腺标本,制作石蜡切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腺体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徕卡图像分析系统计数淋巴细胞浸润灶的数量,计算灶性指数和淋巴细胞浸润灶的面积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下颌下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3、IL-17F、IL22和IL-23a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下颌下腺凋亡细胞;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白蛋白(albumin,ALB)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评估肝肾功能.结果:下颌下腺局部注射CsA后,14周龄和21周龄NOD小鼠的刺激性唾液流率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14周龄低剂量组NOD小鼠下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灶的灶性指数和面积比较同龄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唾液分泌功能的作用相似;下颌下腺整体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下颌下腺凋亡细胞数和对照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注射CsA对NOD小鼠肝肾功能无影响.结论:局部应用CsA可减轻NOD小鼠的下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并改善唾液分泌功能.
    • 赵歆; 徐杨; 柴溶; 玉洪荣; 敖翩; 张馨月; 韦力; 曾启新
    • 摘要: 目的:探讨海带多糖(LJP)对放射(Rad)诱导的小鼠下颌下腺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9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trl)组、LJP组、Rad组和LJP+Rad组,每组24只.在Rad处理前1周连续给药,采用[60Co]γ射线创建放射性下颌下腺损伤模型并观察小鼠Rad处理后1 d、3 d、7 d和14 d的唾液量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下颌下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下颌下腺组织中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JNK(p-JNK)、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CP-1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下颌下腺核因子κB(NF-κB)p65亚基和JNK的定位.结果:与Ctrl组相比,Rad组小鼠唾液量显著降低(P<0.05),镜下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且NF-κB和JNK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而LJP干预可以减轻小鼠下颌下腺炎症,并显著抑制NF-κB和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LJP可以减轻Rad诱导的小鼠下颌下腺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和JNK信号通路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