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选择性催化还原

选择性催化还原

选择性催化还原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256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5篇、会议论文257篇、专利文献698880篇;相关期刊434种,包括车用发动机、内燃机工程、内燃机学报等; 相关会议145种,包括第二十届SO2、NOX、PM2.5、Hg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先进发动机节能及测试技术论坛、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选择性催化还原的相关文献由5211位作者贡献,包括贺泓、高翔、岑可法等。

选择性催化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5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5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98880 占比:99.77%

总计:700492篇

选择性催化还原—发文趋势图

选择性催化还原

-研究学者

  • 贺泓
  • 高翔
  • 岑可法
  • 李俊华
  • 钟秦
  • 郝吉明
  • 吕刚
  • 宋崇林
  • 骆仲泱
  • 吴卫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田京雷; 侯环宇; 郭泽锋; 陈靖; 邢奕; 苏伟
    • 摘要: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是工业烟气脱硝技术中最常用的烟气脱硝方法.但催化剂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并且制备成本较高.本文以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炼钢污泥作为原料,采用焙烧改性、硫酸改性和硫酸–焙烧改性三种不同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制备了一种用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新型催化剂.采用比表面积分析法(BET)、扫描电镜分析(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NH3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等表征手段,对改性前后炼钢污泥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为Fe、Mn、V、Ti;焙烧改性对催化剂活性具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可以使催化剂中的Fe_(3)O_(4)转化为具有更好脱硝活性的α-Fe_(2)O_(3);硫酸改性后的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300°C时可以达到88.5%的脱硝效率;硫酸改性改变了催化剂表面形貌,减小了晶粒尺寸,生成了大量的硫酸盐物种,给催化剂表面提供了更多酸性位点,从而促进催化性能的提升.该研究为低成本脱硝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冶金工业的清洁生产.
    • 孙易欢
    • 摘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对于节能减排、大气治理等问题愈发重视。我国以燃煤电厂火力发电为主,烟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氮氧化物,需经过脱硝处理才能排放。SCR脱硝技术有良好的脱硝效率,因而被国际上普遍采用。本文就SCR脱硝化学反应原理、SCR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影响SCR脱硝性能的主要因素及CFD模拟时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为提高结果精确性和可靠性的相关建议,希望为燃煤电厂SCR脱硝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于津涛; 满恒孝; 张瑜; 齐俊学; 张汝晓; 王建东
    • 摘要: 随着排放法规日趋严格,DOC-DPF-SCR后处理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柴油机。位于SCR催化剂上游的DOC催化剂,其主要活性组分为贵金属铂、钯,氧化态贵金属在高温时可以气化,并能随排气迁移至SCR催化剂表面,在SCR催化剂上沉积,造成SCR催化剂贵金属中毒。将台架试验后中毒的催化剂制备成小样,并对催化剂进行了性能探究,发现贵金属中毒主要影响DeNO_(x)的高温阶段(300°C以上)效率;同时在试验室制备两种模拟中毒样件:掺杂涂覆样件和表面涂覆样件,研究了SCR催化剂Pt中毒的现象并分析中毒后的反应机理。掺杂涂覆500×10^(-6)样件试验结果表明,贵金属中毒后催化剂氧化能力显著提升,氨气泄漏量在350°C降低至0;而选择性还原能力大幅下降,NO_(x)转化效率在450°C下降至56.3%。表面涂覆50×10^(-6)样件试验结果与掺杂涂覆500×10^(-6)相当。两种涂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毒主要发生在表层,导致内层催化剂利用率低,吸附的氨气很难传递进催化剂内层,被直接氧化为NO_(x)和N_(2)O,导致NO_(x)转化效率降低。
    • 胡贤淼
    • 摘要: 随着国六排放的升级,商用车已经全面切换进入国六阶段。由于国六排放法规的加严,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其后处理结构与国五柴油发动机完全不同,控制系统和逻辑以及产生的故障也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国六柴油发动机后处理结构、运行特性和典型故障的研究,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掌握故障对应排查方法,快速解决客户问题,降低故障对客户的影响,可以增加客户的出勤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减少客户经济损失。
    • 卢凯; 臧志成; 刘德文; 吴燕; 白书战; 李国祥
    • 摘要: 采用模拟计算以及试验验证方法,对不同喷嘴座方案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非道路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后处理系统中喷嘴表面结晶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喷嘴表面温度和喷嘴表面附近涡流是影响喷嘴表面结晶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喷嘴表面温度越低喷嘴表面的结晶量就越少,喷嘴表面附近应避免涡流出现.降低喷嘴座高度并在内部增加防护罩可避免喷嘴表面温度过高,同时有效减小了喷嘴表面附近的涡流,降低了喷嘴表面的结晶风险.通过在SCR测试台架上运行结晶循环工况30个循环后降低喷嘴座高度并在内部增加防护罩的方案,解决了喷嘴表面结晶的问题,满足SCR设计要求.
    • 赵浩; 何伟
    • 摘要: 为探究旋流混合器温度以及尿素注入流量对NO_(x)转化效率的影响,以某柴油发动机SCR催化器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技术对其进行化学反应和稳态流动数值模拟。通过改变旋流混合器的温度和尿素注入流量,对比分析不同情况下NH3的浓度与均匀性系数以及出口处NO_(x)的质量分数。研究结果表明,SCR催化器出口处NO_(x)质量分数分布呈现中心低边缘高的规律,旋流混合器温度的变化对NH3速度均匀性系数影响较小。在其温度为400°C时NH3分布较均匀,NH3生成率和NO_(x)转化效率较高。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尿素注入流量,能够提高NO_(x)转化效率和尿素利用率。
    • 赵辉; 肖友洪; 谭文阳
    • 摘要: 为了应对船舶氮氧化物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严格的限制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法规,选择性催化还原是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后处理技术。本文建立了船舶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模型,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设计了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状态观测器,制定了以催化剂氨覆盖率为控制对象的预测控制策略,仿真验证了稳态和循环工况下控制策略性能的精确性及鲁棒性。在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实验台架上测试了控制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控制策略能在实现较高NOx转化率的同时,氨逃逸量满足法规要求。
    • 刘强; 柴洋; 胡晓艳; 张晓丽; 石代龙; 张萌
    • 摘要: 针对国六轻型柴油机混合器存在的NH_(3)均匀性问题,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对SCR系统内NH_(3)分布进行仿真研究,设计NH_(3)分布测试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优化设计混合器结构,研究了不同混合器方案对流场结构、SCR前端面NH_(3)均匀性和系统背压的影响。结果显示:仿真模型计算的NH_(3)分布与试验分布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优化后的混合器B2方案NH_(3)均匀性可以达到0.97,远高于原混合器的0.88,同时背压由22.3 kPa降低到19.2 kPa;混合器多孔板从加强气流扰动和增加微小尿素液滴碰壁两个方面提升NH_(3)的均匀性;B3方案作为对照表明,与混合器不适用的多孔板会导致NH_(3)均匀性降低。
    • 王攀; 李凯; 李振国; 雷利利
    • 摘要: 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Cu源(硝酸铜、硫酸铜和乙酸铜)的Cu-SSZ-13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表征手段结合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Cu源对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u-SSZ-1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SCR催化活性和N_(2)选择性,其中利用有机铜源(乙酸铜)制备的Cu-SSZ-13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温催化活性和NH_(3)吸附稳定性.水热老化后,催化剂的NO_(x)转化率达到90%及以上的温度窗口(T_(90))为175~575°C,其CHA结构的特征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但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经过水热老化处理后的催化剂能够保持较高的活性.温度为300°C时,在反应进料中添加体积分数为500×10^(-6)的丙烯(C_(3)H_(6))后,催化剂没有受到C_(3)H_(6)的毒化而失活,NO_(x)转化率能保持在90%以上.
    • 叶丽华; 李杰; 施爱平
    • 摘要: 尿素水溶液的雾化质量在SCR系统中有着重要意义。为探究非圆形喷孔对喷雾雾化质量的影响,设计了相同出口面积的圆形喷孔、三角形喷孔、椭圆形喷孔,借助粒子图像测速(Partial Image Velocimetry,PIV)系统以及空气辅助式尿素喷射系统进行喷雾速度场试验,分析了等出口面积三种不同形状喷孔不同工况下轴向及径向的速度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对于轴向速度,圆形喷孔和三角形喷孔喷雾速度最大值相近,约为17.5 m/s;椭圆形喷孔喷雾速度最大值为21.3 m/s,表明椭圆喷孔喷雾动能更大,同样工况下液滴粒径更小。三角形喷孔喷雾最快达到最大速度,同时速度衰减也比较快,表明三角形喷孔喷雾能够与尾气更快地混合;对于径向速度,远离轴线时椭圆喷孔喷雾速度受喷射条件影响较小,并且速度要小于圆形喷孔和三角形喷孔,表明三角形喷孔和圆形喷孔喷雾能更好地与尾气混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