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口健康

人口健康

人口健康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人口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1534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黄河.黄土.黄种人、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2014年学术年会、第25届天府创新论坛等;人口健康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晓瑛、吴思竹、钟明等。

人口健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9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1534 占比:98.94%

总计:31871篇

人口健康—发文趋势图

人口健康

-研究学者

  • 郑晓瑛
  • 吴思竹
  • 钟明
  • 钱庆
  • 修晓蕾
  • 刘菊芬
  • 周伟
  • 孙菊
  • 宋月萍
  • 张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伟东; 陈彦强; 王静爱
    • 摘要: 氧气是大气中体积含量仅次于氮气的组分.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海拔高度上,氧含量几乎保持不变.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氧含量与先前的共识有显著差异,并呈现一定的空间和季节差异.2018—2021年对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的野外采样结果表明,氧含量为19.91%~20.78%,低于全球大气氧含量的平均水平(20.95%).夏季氧含量高于冬季,白天氧含量高于夜晚.除海拔外,气象因子(如气温)和植被条件(如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也对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产生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持续上升,植被覆盖条件趋好,这很可能进一步减缓本地区人口缺氧健康风险.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 马小燕; 毛睿; 冯星雅
    • 摘要: 沙尘气溶胶是青藏高原高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高空的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及其贡献率,沙尘气溶胶随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近20年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的长期变化.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包括非洲北部、中东地区、中亚、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本地沙源对青藏高原近地面沙尘气溶胶含量的贡献最高,贡献率约为69%,随着高度升高,本地沙源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外来沙源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贡献率最大,但是在对流层高层(300 hPa高度),中东和非洲北部沙源地的贡献较为突出.1990—2010年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持续增长,这种变化与中东地区沙尘天气增多有关,沙尘天气增多与当地降水减少和低压活动增多有关,增多的沙尘天气导致较多的沙尘随高空西风环流向青藏高原传输,引起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增多.
    • 牛建国; 宋乃平; 张庆霞
    • 摘要: 人口健康是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而科技是健康管理的有力保障。近些年,宁夏在健康科技方面持续发力,基础条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健康成效显著,人民健康水平、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本文总结回顾宁夏近些年健康科技的发展状况,结合国际健康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国家健康科技战略规划,对宁夏“十四五”期间健康科技需求进行分析。
    • 黄建毅; 童磊; 苏飞; 郑珂; 汤青
    • 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逐步成为当前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现状,对于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概念界定仍然较为模糊,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存在多元化现象,使得研究成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不足;当前已有的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多聚焦于水平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而基于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仍然较为匮乏,尤其是关于如何“降脆”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反推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概念,对于推进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郑晓瑛; 何平; 郭超; 罗雅楠; 叶欣; 张弛
    • 摘要: 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重大改变会对人口数量和结构产生近期和远期效果,其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效应则有更多证据.对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定义、基于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人口与健康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并概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发现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作为一种外生冲击和自然实验,为开展人口与健康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等都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机会和范式,有效弥补了已有人口与健康研究方法学的不足,也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理性看待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对人口与健康影响的“双面效应”.在全球化视角下加强基于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人口与健康研究,将为制定促进人口健康与社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并以此为线索,可进一步拓展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变动等人口效应的影响,进而建立事件人口学的研究体系、方法和内容.
    • 黄柏石; 刘晔; 潘泽瀚
    • 摘要: 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等,运用多层级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与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关联,分析城镇化健康效应在不同老年人群体间的差异,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自选择”机制对分析结果的干扰。结果表明:1)中国县区城镇化水平和速度与老年人自评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居住于城镇化水平中等和城镇化速度较快县区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评为健康;2)城镇化水平和速度与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关系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和户口状态的老年人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化水平和速度对受教育程度较低、持有本地户口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效益更大;3)控制了老年人居住“自选择”的干扰后,县区城镇化水平和速度与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正向关联依然稳健,表明“自选择偏误”对中国县区城镇化水平和速度与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关系没有显著的影响。
    • 武汉大学十四五时期人口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
    • 摘要: 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战略规划最重要的基数."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调整优化人口相关政策、巩固壮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阶段.本文对"十四五"规划人口及家庭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提出五条建议:一是警惕"超低生育陷阱",实施生、育、教多方面的政策"组合拳",鼓励更多人生育二孩,让生育决策回归家庭,着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二是加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使家庭成为养老第一支柱,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养老产品和服务,强化政府兜底保障与制度供给职能,让全体老年人"老有所依",加大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保障,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为".三是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和户籍政策(差别化落户)改革"的农民工市民化"二维路径",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让迁徙决策回归家庭,鼓励家庭化迁移.坚持优化城市群与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两条腿"走路,着力使未来城市总数达到一千座,推动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不断优化.四是提高人口质量,改革完善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加速"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转变,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与高端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相协调适应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改革,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五是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的硬件与软件建设,解决疫情暴露的公共卫生治理"赤字",健全数字化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体系与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新冠病毒肺炎疫苗和药物研制应充分考虑人口性别差异,积极探索以家庭为单位投保的医保制度改革.家庭是人口相关经济社会现象与问题的微观基础,本文认为还要进一步完善支持现代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扩展与延续家庭代际支持功能.
    • 峗怡
    • 摘要: 国家健康水平受多个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共同影响.通过收集36个欧洲国家健康水平的相关数据,展示欧洲国家间健康不平等的差异,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旨在探究对于国家健康水平而言,哪些是核心影响条件,哪些因素共同作用及如何作用于健康水平.研究发现,欧洲地区经济发达的国家健康水平更高,风险、质量(效用)、卫生经济和卫生可及性这四个维度共同影响健康总体水平,在诸多指标中找出四个关键指标分别代表四个维度,包括成人饮酒量(-)、可避免死亡人数(-)、人均卫生支出(+)和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前三个指标所代表的三个维度对于健康水平的影响是核心条件,高于欧盟平均健康水平的国家,在质量(效用)维度全部优于欧盟平均水平,而其他三个维度相较于欧盟平均水平而言情况各异.从实现更好的国家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两条组合路径来看,高支出和高质量作为核心条件的类型组合,比低风险和高质量作为核心条件的类型组合所代表的国家案例略多.欧洲的证据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发展经验,并对我国区域间健康均等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林进龙
    • 摘要: 新冠疫情暴发敲响警钟,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如临大考.以中国知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2001-2020年465篇主题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文献为分析样本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体系研究提供镜鉴.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外延不断拓宽,围绕公共卫生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财政绩效评价主题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应激反应模式和研究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内生发展动力相对不足.最后从公共卫生政策设计、学科交叉研究进路、转变既有研究范式、提升微观公共卫生体系韧性等方面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 钟明; 吴思竹; 钱庆; 周伟; 李姣
    • 摘要: 目的:对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分布情况.方法:调查2009-2018年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采用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项目的学科分布、类型分布、机构分布、主题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人口健康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构成,资助项目数量和经费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科研项目中,排在前3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中医学与中药学,排在前5位的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MicroRNA""自噬""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巨噬细胞""肿瘤干细胞"等是多数机构的研究热点.结论:国家对人口健康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学科得到优先发展,活跃机构促使研究热点涌现,新增项目构成研究新格局.建议优先从重点研究方向、活跃机构和新增项目类型中遴选和共享精品数据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