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管理
人口管理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人口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6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286958篇;相关期刊448种,包括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公安研究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十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第25届天府创新论坛、第七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等;人口管理的相关文献由9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若建、胡琪、关玺华等。
人口管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6958篇
占比:99.70%
总计:287830篇
人口管理
-研究学者
- 李若建
- 胡琪
- 关玺华
- 殷京生
- 万自新
- 冯晓英
- 周学馨
- 宋伯勤
- 张文
- 王立英
- 苏君
- 俞保华
- 刘国辉
- 刘国风
- 刘娜
- 刘宏斌
- 刘建昌
- 刘景云
- 刘继生
- 卢庆福
- 叶晓钟
- 吴代富
- 吴瑞君
- 孟进
- 宋元亮
- 干华锋
- 应钦
- 张戎舟
- 张敏才
- 张晓敏
- 张绍林
- 曹存福
- 本刊编辑部
- 本刊记者
- 朱荟
- 李军
- 李冬梅
- 李虎林
- 杨磊
- 林志远
- 樊佳佳
- 沈飚
- 洪旺全
- 潘永祯
- 王俊秀
- 王声跃
- 王方兵
- 王雅茹
- 王鹏
- 申秋红
-
-
贺小蒙
-
-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户籍改革深化阶段,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仍是人口管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梳理介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跨区域流动登记管理模式以及我国人口跨区域流动登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比较、借鉴其他国家人口跨区域流动登记管理经验,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为“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做好立体化制度设计;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和居住证实施,更好地保障和服务于人口跨区域流动;在区域试点内探索取消户口迁移的限制。
-
-
-
陈正;
刘娜
-
-
摘要:
根据2014—2018年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较前几年有所减弱,仅有36.6%的流动人口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住房支出、收入、就业身份和流入地区域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每月住房支出越多、平均月收入越高、年龄越大的流动人口越倾向于长期居留在流入地.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建议,即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对受教育程度高的流动人口的关注度,加快流动人口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等.
-
-
陈正;
刘娜
-
-
摘要:
根据2014-2018年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较前几年有所减弱,仅有36.6%的流动人口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住房支出、收入、就业身份和流入地区域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每月住房支出越多、平均月收入越高、年龄越大的流动人口越倾向于长期居留在流入地。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建议,即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对受教育程度高的流动人口的关注度,加快流动人口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等。
-
-
唐琼;
温魁潭
-
-
摘要:
根据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同户籍的中国居民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社会福利、教育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现行户籍制度已出现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居民享有自由居住和迁移户口的权利,缩小城市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解决城市内部福利分配失衡问题,都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
-
刘建昌;
俞保华;
刘景云
-
-
摘要:
唐代人口管理是采用一种典型的管控型治理模式,主要通过户口调查登记,掌握人口的基本情况;通过户口编制,强化人口管控;把"四民恒业"作为基本国策,实行不同的人口流动政策;加强对流民和出入境人口的管控;实行奖励婚姻办法,鼓励增加人口.其人口治理体现出凸显人口管理的征收赋税、服徭役、兵役目的,内地与边疆地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管理的地域范围主要是陆地边疆地区,管理的对象中入境的外国人增多,管理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增加,采用多种治理手段等特征.
-
-
刘建昌;
俞保华;
刘景云
-
-
摘要:
唐代人口管理是采用一种典型的管控型治理模式,主要通过户口调查登记,掌握人口的基本情况;通过户口编制,强化人口管控;把“四民恒业”作为基本国策,实行不同的人口流动政策;加强对流民和出入境人口的管控;实行奖励婚姻办法,鼓励增加人口。其人口治理体现出凸显人口管理的征收赋税、服徭役、兵役目的,内地与边疆地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管理的地域范围主要是陆地边疆地区,管理的对象中入境的外国人增多,管理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增加,采用多种治理手段等特征。
-
-
-
胡雪
-
-
摘要:
在当前信息时代化背景下,公安单位若想在当前大环境中立足,就需要不断做好公安人口管理工作,实现“一标三实”,以信息化应用建立全新的公安人口管理模式,使公安单位人口管理细化.因此,公安单位的人口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信息化思维,以信息化建设作为人口管理工作的裁体,结合当前公安单位自身发展现状,遵循发展规律,将信息化的实际作用充分发挥,以强化公安单位的人口管理工作.同时公安单位人口管理工作应不断挖掘信息化的实际价值,不断契合社会对公安单位的实际需要,做好人公安口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公安单位的长远发展.
-
-
金伯中
-
-
摘要:
浙江加快实现人口管理转型升级,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互联网土壤、坚实的大数据基础,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新时代浙江"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对人口管理提出了新目标;社会治理进入"枫桥时代",对人口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口管理提出了新期盼;风险社会、后疫情时代,对人口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人口管理提供了新机遇.强化整体谋划,加快实现人口管理转型升级,一要实现管理理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二要实现管理职能从单一向综合转变,三要实现管理模式从人工向智能转变,四要实现管理方式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五要实现价值追求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六要强化人口管理转型升级制度保障.
-
-
曾永明
-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即是人地关系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地关系中,尽管两者的本质特征都是"运动和发展",但相对来看,地处于相对静态,人处于相对动态,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动态的人更加困难也更具意义,而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是其重要方面(曾永明,2014).作为人口过程的重要属性,人口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随着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区域人口数量的扩增和结构的改变,关于人口分布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和政府的重视,这对于人口管理、资源配置及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人口过程的空间属性,人口分布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关于人口分布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不过梳理有关人口分布的研究发现,人口分布本身的“分布规律”研究视角几乎无人问津,本研究就以此为切人点,对中国分县尺度人口密度的概率分布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这个视角与之前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在人口学预测方面,大多是围绕数量或结构,比如区域人口总量、老龄化率和人口红利等,而关于人口分布方面的预测比较鲜见。而在生育率相对低稳的情况下,总量预测的现实指导意义相对有所下降。随着人口流动化加强、城市化加快和集中化加剧,人口密度的分布预测就显得很重要,因为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而人口在大、中、小城市的分布历来不均衡,几乎都是集中于大城市,大城市的主城区即是人日密度高值区,偏远山区的县市则是人口密度的低值区。如果能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变化进行估计,对于人口流动、迁移和分布应该比单纯的人口总量趋势分布更有意义,本文分析了这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也预测了较为翔实的统计数据。
-
-
杜靖靖
- 《2014年特大城市高层治理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特大城市的发展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近年来主要由人口规模膨胀所导致的"城市病"问题制约着我国特大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
-
-
李佳恒
- 《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首先概括说明我国当前周边海洋形势,岛屿之争逐渐升级,点出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坚持边远海岛上有居民居住的重要性.对边远海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边远海岛在人口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再通过对户籍制度的分析,结合边远海岛特点和户籍制度特点从中找出来适合在边远海岛建立户籍制度的思路与途径,提出解决对策。
-
-
许静
- 《首届全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GDP增长、低生育水平、老龄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疾病谱以及死因构成的变化趋势,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视角,采用历史性纵贯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中国GDP增长率、总和生育率、老龄化比重、患病率、疾病死亡率等死因构成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起国民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GDP保持7%左右中高速增长;2000年起中国开始进入世界超低生育国家行列,同时步入全球老龄化发展较快国家行列;城市居民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群体,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成为慢性病高发病种;危害健康长寿的三大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约为构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65%左右;前五位重大慢性病构成死亡原因85%以上,2010年是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转折点.由此可见,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慢性病患病率高发与致死率高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慢性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中国全面启动实施“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同时,积极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
许静
- 《首届全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GDP增长、低生育水平、老龄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疾病谱以及死因构成的变化趋势,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视角,采用历史性纵贯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中国GDP增长率、总和生育率、老龄化比重、患病率、疾病死亡率等死因构成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起国民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GDP保持7%左右中高速增长;2000年起中国开始进入世界超低生育国家行列,同时步入全球老龄化发展较快国家行列;城市居民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群体,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成为慢性病高发病种;危害健康长寿的三大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约为构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65%左右;前五位重大慢性病构成死亡原因85%以上,2010年是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转折点.由此可见,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慢性病患病率高发与致死率高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慢性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中国全面启动实施“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同时,积极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
许静
- 《首届全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GDP增长、低生育水平、老龄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疾病谱以及死因构成的变化趋势,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视角,采用历史性纵贯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中国GDP增长率、总和生育率、老龄化比重、患病率、疾病死亡率等死因构成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起国民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GDP保持7%左右中高速增长;2000年起中国开始进入世界超低生育国家行列,同时步入全球老龄化发展较快国家行列;城市居民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群体,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成为慢性病高发病种;危害健康长寿的三大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约为构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65%左右;前五位重大慢性病构成死亡原因85%以上,2010年是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转折点.由此可见,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慢性病患病率高发与致死率高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慢性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中国全面启动实施“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同时,积极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
许静
- 《首届全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GDP增长、低生育水平、老龄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疾病谱以及死因构成的变化趋势,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视角,采用历史性纵贯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中国GDP增长率、总和生育率、老龄化比重、患病率、疾病死亡率等死因构成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起国民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GDP保持7%左右中高速增长;2000年起中国开始进入世界超低生育国家行列,同时步入全球老龄化发展较快国家行列;城市居民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群体,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成为慢性病高发病种;危害健康长寿的三大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约为构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65%左右;前五位重大慢性病构成死亡原因85%以上,2010年是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转折点.由此可见,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慢性病患病率高发与致死率高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慢性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中国全面启动实施“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同时,积极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
杜晓娟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基于五普、六普和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分析距离、社会人口、经济、区域文化和政策性因素对于人口省际流动的影响,发现:社会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流入地失业率对人口流入阻力大于流入地人均收入拉力;地域文化因素对中西部人口流入量有显著影响,东部则不明显;政策性变量影响力区域差异明显;距离因素影响力仍不容忽视,但对东部地区人口流入阻力较西部大.作者认为可以从经济出发调整就业和产业结构,利用流动者对地域文化的偏好,辅以政策支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
-
杜晓娟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基于五普、六普和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分析距离、社会人口、经济、区域文化和政策性因素对于人口省际流动的影响,发现:社会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流入地失业率对人口流入阻力大于流入地人均收入拉力;地域文化因素对中西部人口流入量有显著影响,东部则不明显;政策性变量影响力区域差异明显;距离因素影响力仍不容忽视,但对东部地区人口流入阻力较西部大.作者认为可以从经济出发调整就业和产业结构,利用流动者对地域文化的偏好,辅以政策支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
-
杜晓娟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基于五普、六普和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分析距离、社会人口、经济、区域文化和政策性因素对于人口省际流动的影响,发现:社会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流入地失业率对人口流入阻力大于流入地人均收入拉力;地域文化因素对中西部人口流入量有显著影响,东部则不明显;政策性变量影响力区域差异明显;距离因素影响力仍不容忽视,但对东部地区人口流入阻力较西部大.作者认为可以从经济出发调整就业和产业结构,利用流动者对地域文化的偏好,辅以政策支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