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云南省第六届社科学术年会
云南省第六届社科学术年会

云南省第六届社科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2-12

主办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会议文集:云南省第六届社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投入、高能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担当继续推动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玉溪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势迫在眉睫。必须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云南加速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等千载难逢的机遇,突出优势,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实现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实现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为此,提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并且增强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动力,改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还要夯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建设创新玉溪,以及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争当桥头堡建设主力军。
  • 摘要:要推动德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调整区域与产业布局,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克服潜在优势冲突,实现优势集聚与优势叠加,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为此,提出不仅要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及创新优势,还要集聚人才优势,也要集聚国内外人文优势,集聚交通优势,以及集聚管理和制度优势。
  • 摘要:实现城镇化的质量提升转型期。当前,城镇化水平低、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城镇化差异持续扩大已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载体中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聚焦点。通过分析云南省三维城镇化特征,提出要强化人口在城乡跨区域空间的流动性引导,完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供给和调节机制,以及优化城镇建成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质量。
  • 摘要:玉溪作为“滇中”经济圈中的代表性城市之一,未来几年将面临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中历史遗留的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还有数以万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就业总量大,问题较为复杂,因此研究和分析玉溪的就业问题,具有典型性,并希为“滇中”其他区域的就业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为此,提出创新就业管理制度,增强扩大就业的推动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扩大就业工作平台,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提高就业能力,提升玉溪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就业载体,制定特色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扩大城乡就业,加强区域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扩大就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 摘要: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推进中国-东盟次区域货币合作的迫切要求可概括为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顺应了世界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趋势,区域货币合作是保障区域金融体系稳定性和中国东盟各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迫切要求中国-东盟次区域更深层次的货币合作,而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依据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中国东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中国-东盟区域是否适合组建最优货币区可根据最优货币区的主要标准有:经济开放程度,贸易产品结构类似性,通货膨胀的相似程度,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因素。
  •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改革的攻坚时期.云南作为全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气候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推进云南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地区繁荣稳定、巩固边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云南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看,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省份,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特殊优惠政策,以及全国各地各部门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边疆省份,推进跨越式发展和边疆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提出充分利用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充分发挥自身自然条件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推进区域、城乡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模式。
  • 摘要: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哲学思考的核心和关键.价值现象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价值问题是人类进入到较高发展层次的一个基本问题,价值追求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价值理想的建构是人类更高价值层次的生命追求的体现,善与美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自我超越的需要.儒家伦理哲学是建基于人生实践层次上的生命价值理论,其核心是善的价值实现.而价值理想是怎样发生的呢?这首先有赖于主体和主体性的确立。价值论和价值哲学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走向,所有的哲学家都要对价值进行统一的思考,寻求其本原性价值。外在的价值思考是对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值进行追问;内在的价值思考要对人自身即自我的价值、人生的价值进行追问。儒家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三不朽就是人的价值理想的体现。儒家价值理性的核心是善,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方式是物质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然而价值追求是价值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动力,人的活动总是包含精神价值追求的。价值理想作为人类生活的最高追求,是人类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种理想生存状态的体现,具体说来,在人的物质本性的层次,人首先为生存而劳作,其实践成果的审美价值处于实用的层次,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往往较少;在人的文化本性的层次,人类追求文化本性的价值实现,人的生存是一种文化的生存,而不仅只是一种物质性的生存,所以人的创造总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价值理想具有精神性,是精神性的价值需要的体现。精神层面的活动是人类更高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活动。人类的生存需要物质的生产,但更离不开精神的生产。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的层面,但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是不够的。因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塑造着自我,一个有更高的需要层次和价值实现层次的自我。人的精神性价值需要的冲动使人进入艺术的创造和审美价值创造的层面。
  • 摘要:原始计量记录法运用于同一地域,可因时、因人而异;运用于同一时期,可因人、因地而异,表现了原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性质。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主要形式有简单刻记(计数)、绘画记事(计数)、刻符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书契记事(计数)等。在史前时期,文明古国的光辉灿烂文化,在许多方面体现在那些“账单”上,显示了那些向文明迈进人们的管理才能,它们通过“账单”这样的文献,最早便确定了“会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历史表明,事实上会计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是一种处于被动状态的工具,它从始至终都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越是朝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它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便越重要,它的管理能量便越来越强,它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发生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国家、企业交付于它的管理任务也必然会越来越重。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产生的条件。一方面,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提供了同期人类会计行为的方法、手段和工具,通过运用具体的工具,经一系列具体操作使会计得到外在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计量记录行为,培养造就了具有并运用计量记录专门技术的人员,将会计行为较为固定地由一部分掌握计量记录专门技术的人员来完成,从而使得会计与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相区别,逐步发展为独立于生产以外的一种专门行为。
  • 摘要:探索新农保“政府购买服务”路径,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实现“小政府,大社保”的治理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意见》的要求,引导保险业运用专业化优势,积极探索新农保经办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节约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建立“征、管、办”互相分离的运行监督机制。具体包括:社会保障政府部门通过招标方式,把经办服务业务外包给中标的寿险公司承办,政府根据该公司实施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按合同拟订的标准评估后支付费用。服务业务外包后,社保部门只负责指导、监管、调控,不仅可大幅减少行政成本,而且可确保新农保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寿险公司负责:制定新农保工作规范与详细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实施;建立乡、村两级服务队伍并负责设备、场地配置;负责新农保个人信息的采集、核实、登记及数据库建设与维护;负责银行代收代付渠道的建立及养老保险征收、支付手续服务管理等。但不参与新农保基金运作,不承担盈亏风险。服务方式为一对一上门服务,零现金管理。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接受政府和参保农村居民的监管考核,社会保障政府部门随机走访居民,评价寿险公司的服务质量。
  • 摘要:云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在追求幸福面前有着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强烈和迫切的愿望.但幸福本身所强调的主观感受和以一定物质作为基础的特性,除决定了云南民族地区构建幸福社会在共性之外,还有着自己的不同情况和诉求,这就使研究云南民族地区构建幸福社会有了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在云南民族地区幸福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贫困问题,人口素质问题,文化多样性问题。从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构建幸福社会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存在巨大困难,有很大差距。但是,追求幸福作为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有责任积极努力地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幸福社会建设。提出加快发展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幸福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幸福社会的政策保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民族地区构建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并且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幸福社会的必然选择。
  • 摘要: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市快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张,由城市包围农村后形成的特殊产物.城中村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矛盾,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它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还表现在城市形象和卫生、环境上,缺乏统一规划、建筑没有章法,"握手楼"、"接吻楼"、"增高楼"、"连体楼"普遍存在,道路肮脏、拥堵,占道经营、煤烟熏天,消防隐患突出,制假窝点、黄赌毒泛滥,罪犯藏身地,几乎所有城市的问题都在这里集中体现.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开发商的角色定位清楚明了,而农民的权益表现却更为复杂,经济权益、社会权益和政治权益都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也说明城中村的改造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权益格局的重塑必然引发利益矛盾。所以只要各级党委、政府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融入城中村改造之中,真正关注民心,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惠民工程来抓,再大的难题也容易破解。
  •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上层建筑主动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调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政法综治系统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自身的功能决定了其担负着比其他部门更为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不仅责无旁贷、使命重大,而且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政法综治系统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政法综治系统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是政法综治系统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政法综治系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主要体现在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健全完善实有人口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健全完善虚拟社会管控体系,健全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力量联动体系。加快社会管理国际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破解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用国际化视野、社会化途径、人性化手段、信息化支撑、法治化保障来推进社会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 摘要:加大翠玉乡扶贫攻坚力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欠账等多种原因,当前翠玉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世居偏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均可耕地少,生存条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农业生产力原始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教科文卫落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现代意识淡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此,提出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要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乡村工业和小城镇发展,千方百计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并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及继续加大财政资金、信货资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对翠玉乡的扶持力度。
  • 摘要:保山市烟草公司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建立397个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在腾冲县明光乡建设保山首个综合服务型农民合作组织—红云烤烟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一个以烟叶生产为主、开展多种经营、综合服务、规范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结合保山农村实际,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益尝试和重要探索,这个模式在前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建设和提升,已经逐步迈入了正常运行的轨道,为了认真总结经验和分析查找存在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形成更加成熟的典型案例,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考和借鉴,保山市烟草公司、保山市社科联组织专门力量,对红云模式进行了剖析和研究。烟草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多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经营的模式下,烟草产业发展“瓶颈”逐步显现,集中表现在烟农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积极性不高,组织化程度低,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措施落实难,农业综合效益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成本大。而红云模式以烤烟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围绕主业,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形成一个综合服务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那么“综合”性与其他专业性合作组织、其他形式的合作组织的优势如何,通过分析可以揭示:主导产业的规模效益,综合经营的总体效益,制度设计的可持续性。分析红云模式的基本特点,发现红云合作社作为一个综合服务型合作社,比其他专业合作社有更多的作用。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农民总体素质,并且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推动了主导产业发展。
  • 摘要:云南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存在一系列瓶颈性难题亟待破题,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缺位,市场主体缺位,林农参保缺位。笔者认为云南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应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协同推进、循序渐进”的基本方针,特别强调政府在开展森林保险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风险防控,引导保险公司和林农走上可持续的森林保险发展道路。
  • 摘要: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既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社会安全建设的共性问题,又有着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具体体现在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差距问题、民生问题和民族问题叠加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社会上性质不同的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挑战,存在丰富多彩的传统社会管理机制,毒品和艾滋病问题,民族关系问题,宗教渗透问题,社会流动问题。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切实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必须因时制宜,在充分考虑边疆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发展,以使各种机制的运行真正具有合法性基础。为此,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享共治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调控模式,并且建立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运行机制,也要构建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推进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社会化和民主化,切实加强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保障各族群众身心健康,以及积极探索边境社会安全建设的新路子,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安全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创立机制搭建平台。怎样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全?如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问题的消弭和解决?需要创新社会安全建设的理念和方法。概括地说,要实现法制和道德,统筹和管理,磨合和协调,防范和处置四个结合。
  • 摘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汉语背景的主流媒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要看到,少数民族语新闻媒介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对外传播体系的有机组成,在"桥头堡"战略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双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如何强化其媒介话语权,并使之能够在跨境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而云南少数民族语新闻媒介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展跨境传播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语新闻媒介面临新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澜沧江-渭公河次区域的开发,把云南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也将服务边疆的少数民族语新闻媒介推向了开放的前沿。少数民族语新闻媒介的话语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对边境民族地区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同样关系到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走出去”。基于“桥头堡”战略的跨境传播还应有足够的市场调查和相关研究作为保障。当前人们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媒介生态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跨境民族的同宗同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社会运转机制的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开拓境外市场方面,少数民族语新闻媒介在借鉴对外宣传期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通过研究特定区域的受众心理,提高翻译质量,加强采写能力,及时寻求新的突破。
  • 摘要:为了解云南跨境民族交往情况,笔者于2012年4月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有关单位、部门以及了解情况的资深人士,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边境贸易的进一步繁荣,云南跨境民族与境外同源民族交往日益频繁,成为桥头堡建设中的一大热点,主要体现在:跨境民族节日互动不断加强,提升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跨境民族民间文艺团体的交流,成为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新亮点,跨境民族民间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睦邻友好关系,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境外游客的增长。然而,云南跨境民族与境外同源族群文化频繁往来的同时,自然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最终影响到边境的稳定与发展。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关怀。为促进云南跨境民族文化交往安全,提出进一步提高跨境民族文化交往与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且抵御境外宗教和文化渗透,确保跨境民族文化交往安全,加强边境一线法律宣传,消除跨境婚姻隐患。
  • 摘要: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条件”。因此,没有土地,一切生产和生存就无从谈起。在以法律秩序有效运行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现代社会,土地法律问题便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城镇上山”也不例外。但由于“城镇上山”涉及土地、林权、生态、开发和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护等众多土地法律关系,所以必须从更加宏观的视角,综合、系统、审慎地加以思考。因此,确立实践试验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基本思路,坚持利益平衡与成果共享的根本原则,提出完善政策与创新制度的主要方式,采取政策先行,立法保障的基本路径,并且强化组织保障,破解实践难题。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因此,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传统生态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优选产业支撑.为此,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民族社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边疆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 摘要:近几年来,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紧紧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通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战略目标以及云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实施"文化名市"战略,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塑造文化品牌,以此来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文化品位,弘扬"文化保山"形象.保山文化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文化的社会效益亦日趋显著.作为云南省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之一——保山,已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域发展战略变革和创新的前沿动态。保山近年来文化工作稳步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文化与旅游整合发展,文化产业与影视产业融合方兴未艾,以及文化产业与玉石产业相融合的独特经验。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强省,需要汇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保山要想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清楚自己的文化使命。新形势下,保山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云南省委的工作要求,不断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重点推进文化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保山文化品牌的培育。
  • 摘要:作为壮族衣、食、住、行之首的壮族服饰,像一个琳琅满目的橱窗,艺术地再现着壮族人民繁衍、生息、迁徙的色彩斑斓的人类生活,在壮族人民生活中起着蔽体、御寒、标识审美和一定的价值理念、民族的记忆、民族的"族徽"与象征和民族符号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服饰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服饰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而壮族服饰是壮族地位等级的标识,是壮族生活角色的标识,是壮族不同支系的文化标识。总之,时至今日的广南,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文化机遇与严峻的文化挑战面前,广南是否可定位为“富饶中的贫困”。本州是一个大文化的民族州,本州拥有富饶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挖掘着富饶的文化资源过程中,怎样把广南绮丽的自然风光,神奇的句盯秘史,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生活情调、服饰习俗、风俗民情、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培育成为以文化为核心、为载体的商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特殊商品,直接进入商贸流通领域,成为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民族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广南经济腾飞、跨越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和睦的突破口,这是研究壮族服饰文化时需慎重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 摘要:通过分析滇越边境口岸物流发展现状,进行滇越边境口岸物流的层次定位,建立了基于滇越边境口岸物流层次定位的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具体体现在以河口、天保口岸为核心的双核伞形模型,和各边境口岸在滇越边境口岸物流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 摘要:始于1984年的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议,是一个跨省区、开放型的横向经济协调机制,这种区域协调机制在整合资源、推进区域协调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发挥了近30年协调作用的协调会机制在诸方面与新时代条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要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和局限,从而不利于西南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发展。因而西南协调会合作机制唯有从内部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才能完成成渝经济区与西南桥头堡战略的完美连接。针对协调会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组织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行为约束机制,以此来加强协调会的合作机制创新。
  • 摘要:实践证明,不发达地区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为实践赶超战略创造条件。不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不能走以往粗放型发展道路,而要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共赢,在超常规发展中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本省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三个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发展是主题,和谐发展是保障,跨越发展是关键。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同步推进,才能提升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只有坚持和谐发展这个保障,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汇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才能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早日实现云南各族群众富民强滇的美好夙愿。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不满一年,新一届省委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的重点工作竟有20项之多!抗大旱保民生,加快桥头堡建设,打响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上山、农民进城”,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推进“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等新部署,勾勒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跨越发展路子。
  • 摘要:30多年来,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或注意不够等原因沉淀了一些问题,尤其是2007年金融危机的逼迫,使目前的问题更为凸显,其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失衡,内外需求失衡,投入与产出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分配多层次失衡,自然环境保障与发展后劲失衡。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途径有综合平衡途径,调整经济结构途径,帮带农村发展途径,分配途径。为此,提出解放思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产业的发展体系,充分运用经济杠杆,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审时度势,转变开放发展方式,加强政府机构勤政,主动服务,以及请中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加快其脱贫和发展。
  • 摘要:随着玉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和保护良田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任务非常艰巨。针对这一问题,玉溪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2005年以来,就把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来认识、来把握、来推动,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开发管理新模式,创造了“城镇山上,工业入园、产业集聚”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独具玉溪特色的发展道路。近年来,玉溪结合实际,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等优势,围绕建设山地城镇,推进农民进城,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在土地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方面作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不仅要坚持规划引领,保障重点项目用地,还要坚持内涵挖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并且坚持管控结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生态优先,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 摘要: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才能把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省内区域差距、与其他省市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南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发挥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利用科技来创造竞争优势。因此,提出加大投入,多渠道吸引资金,以科技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发展科技促进城乡、地区、各民族的人才均衡发展,并且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做好产业的对接、升级。云南具有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接受东部地区和港、澳、台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前沿地区,应该抓住机遇,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产业对接,强强联合,推动相关产业升级改造。
  • 摘要: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各国促进外经贸发展广泛采用的重要政策,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贸易促进措施,也是各国公共财政职能的延伸.我国《对外贸易法》将出口信用保险确定为发展外贸的三项主要促进政策之一.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外经贸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而云南加快外经贸发展需要解决国外风险、融资难及开拓市场等问题。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省加快发展外经贸事业,以及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面临着难得机遇的同时,还存在着国外风险、融资难及开拓市场等问题亟待解决。类似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茂源公司的模式应积极推广,让更多的外经贸企业得到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支持。因此,要搭建风险保障平台,解决国外风险问题,还要搭建融资促进平台,解决融资问题,也要搭建信息咨询平台,解决市场开拓问题。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外贸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银行、商协会、媒体等各方面的支持配合,是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政策性作用的关键。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为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有效促进云南外经贸发展,建议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建议外经贸企业积极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有关方面给予配合,并且建议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为外经贸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并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投保成本。
  • 摘要:桥头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全领域、多层次分别展开,特别是区域立法应为其提供具体运行的法制环境。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需要科学适宜的地方立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桥头堡建设又为区域立法协调提供重要的环境内容和实施条件。桥头堡战略下区域法制协调要坚持遵循法律效力层级原则,凸显云南特色原则,明确适度超前立法原则,重视合理统筹规划原则。而桥头堡战略下区域法制协调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制定桥头堡建设的立法规划工作,制定区域经济法律体系,最后,加强区域立法的执法和司法。
  • 摘要:笔者以为,保障和扩大公众社会管理参与权是一个具有迫切现实性的问题,应该成为云南“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社会管理层面的事情,而实际上是与经济、政治、民生乃至全面小康的目标能否实现,和谐社会能否建成,改革开放大业能否最终成功的大事。最重要的是这一突破口的选择最具有现实操作性,而且是调整和优化云南消费结构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领域改革的基本动力,使民生工程落到实处,使百姓更好地共享改革成果,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力资本的优势,拉动产业升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总之,不断扩大和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各项权利是云南省“十二五”开局的最恰当的突破口,关乎云南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如期实现,是贯彻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众望所归,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摘要:科学质量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提升为基本理念,以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核心,在质量实践活动中来揭示研究质量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若干理论观点的总和。而科学质量观构建要坚持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由于质量已成为一个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广义的大质量概念,因此,科学质量观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主要包括以质量的提升为其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目标,并且以辩证地把握质量与经济社会的各种关系为根本的认识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质量界定已超出企业的范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系统的战略问题,对社会生活产生更加广泛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政治、科技、法治、文化等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和制约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 摘要: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西太平洋的特洛布里安(Trobriand)岛土著居民的神话时曾经指出,在原始文化中,神话(Myth)展现了一种必然的作用:它传达、促进及规制信仰,它维护并强化道德;它除了担保仪式的有效性之外,同时亦含有引导人们行为的原则.神话事实上是人类文明的一份活力要素;它并不被看做是无根据的故事,基本上,神话是现存社会正在强力运作的力量.本文试图讨论拉祜族神话《牡帕密帕》的创世主题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与绵延的问题。开辟洪荒与形成秩序的创世神话既描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秩序的形成,也是现存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合理性的源头,因此是一个“奠基性”的神话主题。在此主题中,超自然的神灵在造物的过程中产生,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随着物体系的创立而被确立起来,个人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位置随着神话的演绎而不断调整。因此,创世神话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作为与平日生活无关的消遣性传说故事存在,而是作为文化的酵母而产生作用。发生于拉祜族历史中的一切事件,都经过族人对神话意义的演绎与融汇,最终整合于拉祜人的民族文化生命之中,成为拉祜族日常生活的合理性来源,并且随着拉祜人日常生活的绵延而得到传承。
  • 摘要:当前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加大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资金,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是现阶段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纵向比,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横向比,与其他民族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却逐渐增大。返贫困过程中存在着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受教育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持资金和力度仍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多种利益诉求凸显,发展不平衡越来越明显的问题。从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其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主要取决于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育程度及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以及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的内在素质和要求。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等原因,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为薄弱,绝大多数人口较少民族仍然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与外部世界有效沟通的能力,缺乏自主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更缺乏自我素质提升的能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造成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其原因。提出不仅要充分利用国家及省的相关政策,为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争取最大优惠政策,还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并且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培养人口较少民族获得改善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发展教育,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提开民族地区个人的发展能力,以及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 摘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的作用.在全省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觉得医疗机构开展的免费体检,检查项目过于单一,基本都属于常规性的体检,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也有少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参加,这些都可能与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医疗机构的宣传、硬件设备有关。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经费、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医疗机构很少开展相关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方面较为滞后,群众反响不一,而且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群众意识不到位,工作难以开展。为此,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强化政府职能,合理、有序引导,转变社区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新农合医疗保险的可及性。
  • 摘要:云南统筹城乡发展而言,其意义重要性主要有: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等。当前,云南城乡发展的有效机制,如动力、运行、协调、保障、实施和长效机制等仍然较为缺乏。具体说来,就是立法保障、制度创新、资源配置、环境保护、投融资、产业布局和宏观协调等机制仍然没有建立,且各机制之间也未能有效协调与整合。因此,提出确保动力机制的持久推动,强化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转,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作用,保障实施机制顺利推进,保证保障机制正常运行,以及加快长效机制建立完善。
  • 摘要:党正确认识和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明创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集中概括了党的群众路线。“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社会管理是指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管理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和国家公共权力部门进行的社会管理,不是对人民的统治,而是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且要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注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摘要:云南省村镇银行设立可以增加了本省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丰富本省农村金融机构,有利于投资多元化,并且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舞台,同时,村镇银行的设立还是解决本省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缺位、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一系列“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农村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发现其设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此,提出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村镇银行要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地方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以及构建“三农”长效机制,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良。
  • 摘要:保险作为社会经济有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省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云南省保险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保险机构不断增多,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功能作用日益突出,在提供经济补偿、应对灾害事故、服务新农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与社会风险管理、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大多数地区保险业的发展依然不足,在风险防范、风险抵御、风险治理以及风险过后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等方面能力非常有限,极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难以满足云南省实施“桥头堡”战略的现实需要。因此,考察云南省保险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现状,探讨如何消除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加快实现云南省保险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转变思路,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强化监管,引领行业科学发展,立足长远,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旅游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从而达到了解历史、陶冶情操的旅游目的。因此,加快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德宏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业竞争以及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不仅要创新管理机制,营造文化旅游创意良好发展环境,还要依靠技术革新,塑造独特创意产品,并且创新产权制度,保护文化创意知识产权,构筑产业链,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及挖掘保护和吸引创意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人工生态系统,因而具有社会属性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除了提供自然生态位以外,更主要的是提供各种社会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其受社会及经济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只有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的状态,城市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过分地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取,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关注不够。正是由于这种关注的缺失,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出现了较大的破坏,城市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出现了城市规模快速扩张致使城市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城市规模快速扩张致使城市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以及伴随城市化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经济生态系统失衡,以及城市发展还引发了其他生态系统的失衡。分析威胁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城市生态安全保障规划,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城市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加决生态产业建设和效率的提升,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加强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发展所需资源的供给,建立城市生态灾害防范应急机制,提升城市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城市生态安全立法,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加大科技投入,构建高效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监督,提高公众参与度。
  • 摘要: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随着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把长期以来位于开放末端的云南放在了沿边开放的前沿,这给了云南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使云南对外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多,云南在东南亚、南亚乃至全世界的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注重云南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塑造,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如何更好地依靠亲和力有效地向外界展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与面向西南开放重要门户相适应的国际形象,为此,提出淡化官方灌输色彩以增强亲和力,对外交流中多用公共外交语言以增强亲和力,按传播规律办事,注重表态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并且借助外国媒体以增强亲和力,也要善用重要外事商务活动增强亲和力。另外,注重云南“走出去”企业“亲和”的形象塑造,企业团队要依法经营,和周边上层交往时,努力按通行的国际规则办事,避免给人以国际“行贿”的垢病;不仅要做好外国高层领导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和避免工程项目对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赢得企业驻在国老百姓的民心;企业员工要练好基本功,做好出国前的培训教育,做到自觉遵守驻在国法律,以礼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增强云南在区域内和国际上的亲和力,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才能够具备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 摘要:从人口学的角度看,所谓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城镇化水平即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因此,城镇化的本质即人口发展的本质。云南省昆明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是国家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桥头堡。在城市日益国际化、都市化的同时遭遇了一系列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诸如:人口非农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人口就业结构明显与城镇化水平不匹配,城乡收入差距阻碍城镇化的内涵发展,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民市民化高峰同时到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围绕土地利益争端不断升级的问题,因此,昆明城市化应走一条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础,政府主导为动力,符合人口城镇化普遍规律与昆明市市情的快速、多元、非常规、递级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为此,提出昆明主城区应走逐步限制人口规模为主的道路,限制“外来人口”,而不限制“外来人才”,二级板块应走非常规发展的道路,三级板块应走“农民镇民化”、“就地城镇化”为主的道路。总的来看,昆明城市容量有限,难以承载过量的人口。小城镇集聚力和辐射力不高,先做到主城区人口城镇化内涵发展,再实施中、小城镇遍地开花。因此,昆明的城乡人口发展应走一条不同寻常、梯级发展的道路:将山上的农民集聚到乡镇来;将乡镇的农民集聚到城镇来;将城市近郊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将中心城区的市民变成“农民”。
  • 摘要:本文通过从龙陵县公安局查获的女性毒品犯罪案件中得出女性毒品犯罪的特点主要有女性毒品犯罪案件大幅上升,危害严重,境外妇女进入境内运输毒品犯罪较为突出,并且毒品犯罪女性均为育龄段妇女,而且文化素质低极易参与毒品犯罪,无业或农民女性参与毒品犯罪居多,受制于境外毒贩掌控,以及大宗型向小批量转化,并分析了行为特点,分析在边境地区,以女性为主体的贩毒案件持速上升的原因,提出从大局的高度着眼,加强国际间禁毒协作,有效遏制毒品泛滥。从预防的角度着手,加大法律宣传,构筑全民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思想防线。从战略的需要着力,双管齐下。立足边境实际,多措并举。以及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修改。
  • 摘要:本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视角,对网络热点事件中的网络民众心态及其监测指标进行研究,探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变化的心理学特点及其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引导网民的心态,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消解其不良影响。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躲猫猫”事件的研究分析发现,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传播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网民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心态与官方的处置情况紧密相关,网民普遍的质疑心态源于官方公信力的缺失,网民情绪的激变源于官方的推诀、掩饰和不作为,网民用词的娱乐化和恶搞心态对网络热点事件传播颇具润滑作用,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对于事件发展甚为重要的现状。为此,提出 政府部门应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与媒体合作,了解网络舆情的心理特点与规律,规范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监测敏感事件和高频词汇,引导网民自律,实行人性化管理。
  • 摘要:从我国范围内来看,本省以旅游演出为核心的演艺产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表现出起步早、精品多、影响大和特色突出等特征.演艺产业是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演艺产业是云南文化产业的代名词和靓丽名片.认识和研究云南演艺产业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对于了解和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对于积累产业发展的经验、探索产业经营规划、推动该产业实现良性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就云南省的情况来看,抛开微观的演艺企业自身的管理不谈,在宏观管理层面和以中介经纪机构为主的中观管理两个层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已逐渐形成了具备一定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主要可概括为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体制改革管理模式,以及行业自律管理模式。
  • 摘要: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农家乐"以其优美的环境、低廉的消费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知青求知怀旧等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因而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增长点和乡村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保山市"农家乐"发展较快,但相对于成都、昆明等近郊农家乐发展先进地区而言,保山农家乐旅游发展起步晚、水平低,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山市"农家乐"的发展面临着周边同类资源、同类项目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不仅要科学规划,注重特色,还要积极引导,树好形象,也要加强培训,提高品质,并且挖掘资源,打造品牌,加大宣传,形象营销,商品开发,增加内容,以及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农家乐协会,强化行业自律。
  • 摘要:东盟国家间的司法协助程度远远没有欧盟国家高,也缺乏类似欧盟《民商事管辖权和判决承认与执行公约》、《民商事管辖权和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的理事会法规》等公约和法律文件。因此,东盟国家彼此之间判决的流通性不高。作为东盟外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判决要在东盟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需遵循双边条约和国内法的规定。随着自贸区的建成和启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的加深,民商事司法协助的需求将急速增长。对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现在仅有的与越南、老挝之间的双边条约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与其他国家间仅依靠互惠关系作为承认与执行的依据太模糊、费时、复杂,对国家间持久稳定的经济发展形成障碍。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贸往来的增加,跨国商人需要交易的安全、便利以及争议解决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传统内国法院对外国法院的不信任和自我保护的态度不再适应自贸区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需要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实体条约的保障,同样需要争端解决等程序条约的支撑。中国与东盟和其成员国需要缔结新的司法协助协定,确保自贸区内判决一定程度的流通,形成达成共识的标准,以实现自贸区内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的目的。
  • 摘要:服务经济在历史逻辑上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在实际范围上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而试验区服务经济是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市场开放度低,人口城市化短板,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上下游短板,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行业人才短板。因此,聚合启动服务经济引擎功能,加快试验区建设,提出增强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度挖掘,深层次开发利用政策特殊资源,突出重点,梯度推进,以及实施服务经济“工程化”。
  • 摘要:在今天云南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国内外环境、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都与当初东部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情况有大为不同的情况下,实施跨越发展,就必须重新思考云南的优势和特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反思、调整和超越原有的发展战略,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云南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要立足和紧扣云南现实省情,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才能解决好云南当前发展中的不够快、不充分的问题,不协调的问题,不平衡的问题,以及质量不高、不可持续的问题,大胆探索反映当今时代发展要求、适合云南发展实际的理念和路径,创新和形成云南发展的模式和特色。总之,必须立足云南基本省情、紧扣云南现实省情、前瞻云南发展省情,抓住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通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着力破解云南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和发展质量不高的矛盾和问题。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实际,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来谋划、拓展、推进云南的大开放、大发展和大跨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