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8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5篇;相关期刊272种,包括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三届(2016)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11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等;棘球蚴病的相关文献由2163位作者贡献,包括温浩、王虎、吕海龙等。

棘球蚴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8 占比:93.0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1.42%

专利文献>

论文:55 占比:5.57%

总计:987篇

棘球蚴病—发文趋势图

棘球蚴病

-研究学者

  • 温浩
  • 王虎
  • 吕海龙
  • 姜玉峰
  • 韩秀敏
  • 徐明谦
  • 伍卫平
  • 徐雪平
  • 李伟
  • 樊海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施丹丹; 蒉嫣; 韩帅; 伍卫平
    • 摘要: 目的 探索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棘球蚴病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监测报告数据库收集2016—2020年青海省玉树州、果洛州和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的棘球蚴病发病数据,对发病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平均年发病率为0.032%,发病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χ^(2)=802.991,P0.05),2019、2020年全局Moran′s I值为0.179、0.166(Z=2.273、2.316,P均<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发病率呈一定聚集趋势,存在“高-高”“高-低”和“低-高”聚集区域。局部Getis-Ord Gi;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棘球蚴病发病率热点区域位于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玉树市,2020年热点区域位于四川省阿坝县、红原县、理县、若尔盖县、松潘县、黑水县、马尔康市。结论 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且呈一定程度的空间聚集性,仍应加强热点区域的棘球蚴病防治工作。
    • 李文登; 李超群; 胡旺; 徐凯; 庞明泉; 乜茹; 冯浩杰; 张占红; 刘处处; 樊海宁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多房棘球蚴分泌物抗原(Em-sAg)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腔中所分离的骨髓前体细胞,经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形成BMDC,于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DC纯度后,分为Control组、阳性对照组(LPS 1μg/mL)、LPS+3 mg/mL Em-sAg组、LPS+1.5 mg/mL Em-sAg组、LPS+0.75 mg/mL Em-sAg组、LPS+0.375 mg/mL Em-sAg组共6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表面分子(CD80、CD86、MHC-Ⅱ分子)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2p70的表达水平。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表示。结果在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8~10 d的细胞可见毛刺样突起,细胞呈完全悬浮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1c的阳性率均在70%以上,据此鉴定所培养的细胞大部分为BMDC。流式细胞术的进一步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表面的细胞分子CD80、CD86、MHC-Ⅱ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ELISA法的结果表明,不同组间的IL-12 p70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140,P<0.05),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刺激后IL-12p7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LPS+3 mg/mL Em-sAg组、LPS+1.5 mg/mL Em-sAg组、LPS+0.75 mg/ml Em-sAg组、LPS+0.375 mg/mL Em-sAg组均降低IL-12p70的表达量(P值均<0.05),且Em-sAg浓度越高,降低促炎症因子IL-12p70表达量越明显。结论不同浓度Em-sAg均可抑制LPS诱导的BMDC成熟度和促炎症细胞因子IL-12p70的表达。
    • 朱海宏; 高悦
    • 摘要: 2016~2019年为了查清宁夏永宁县的棘球蚴病发病感染情况,本文对该区893份犬粪便样品进行犬包虫病抗原的ELISA检测与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各乡镇均存在感染病例。截止2019年,李俊、杨和镇已连续3年无新增病例,闽宁镇连续2年无新增病例,胜利乡近两年共发现3例病例(感染率为7.5%),每年经过2次驱虫后,各乡(镇)包虫病感染率降至零。
    • 满洋; 林芷伊; 苗章; 闫乐蓉; 程萧; 荆仁一; 白蓉; 黄平文; 张宏伟; 彭心宇
    • 摘要: 目的了解肝细粒棘球蚴病与HBV/HCV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共患病状态,为进一步探讨肝细粒棘球蚴病对慢性HBV/HCV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9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资料,明确肝细粒棘球蚴病与慢性HBV/HCV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共患状态,进一步选取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慢性HBV/HCV感染病例(共患病组),匹配本院单纯慢性HBV/HCV感染患者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病毒感染状态、肝硬化、肝细胞癌的疾病构成。结果共患病组38例(9.5%),合并HBV/HCV感染后肝硬化2例(0.5%),合并HBV/HCV感染后肝细胞癌0例。共患病组的慢性HBV感染者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患者占81%,HBeAg阳性CHB患者占9.5%,HBeAg阴性CHB患者占9.5%;单纯慢性HBV/HCV感染组的HBV感染者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患者占43%,HBeAg阳性CHB患者占33%,HBeAg阴性CHB患者占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共患病组中HCV感染者的HCV RNA转阴率为73%,单纯慢性HBV/HCV感染组HCV感染者的HCV RNA转阴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P=0.035);共患病组肝硬化占5.2%,肝细胞癌为0,对照组肝硬化占18.4%,肝细胞癌占5.2%,共患病组较对照组肝硬化、肝细胞癌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HBV/HCV感染的肝硬化占比较单纯病毒性肝炎少,未发现合并HBV/HCV感染后肝细胞癌病例。肝细粒棘球蚴病对慢性HBV/HCV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影响需进一步多中心研究。
    • 刘颖颖; 孟娟娟; 常瑗; 蔺珂; 廖原; 许军英; 侯隽; 陈雪玲; 王仙
    • 摘要: 目的观察棘球蚴感染后,mTOR途径对T细胞糖酵解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抑制剂组。感染组和抑制剂组肝被膜下注射原头蚴,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抑制剂组从第2天起每日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25 mg/kg)。分别于感染后15、30和70 d,收集外周血和脾脏,qRT-PCR检测糖酵解相关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TOR途径下游分子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中mTOR途径下游分子HIF-1α、P-p70S6和P-4EBP-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糖酵解相关转录因子HK3、PKM2、LDHA和MCT4的mRNA表达降低(P<0.05),加入雷帕霉素抑制mTOR途径后,糖酵解相关转录因子HK3、PKM2、LDHA和MCT4的mRNA表达进一步降低(P<0.001)。结论棘球蚴感染通过mTOR途径抑制了T细胞的糖酵解代谢。
    • 董琳琳; 芦永良; 鄂维建; 张翔; 赵玲莉
    • 摘要: MAPK信号通路可介导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癌症、免疫紊乱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过程,其在肝棘球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MAPK信号通路的结构及调节过程,重点阐述了肝棘球蚴病中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即MAPK信号通路在肝棘球蚴病中存在虫体与宿主的双重激活,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其治疗产生影响,以MAPK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治疗有望成为肝棘球蚴病治疗新的策略。
    • 李汗; 侯立朝
    • 摘要: 多房棘球蚴病呈慢性浸润方式增殖,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待就诊时部分患者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内重要血管及胆管。通过对多房棘球蚴病周围血管侵犯进行研究,寻求最佳的个体化治疗,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目前肝多房棘球蚴病血管侵犯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影像学、临床分型及治疗方面的概况作一综述。
    • 李汗; 侯立朝; 王海久; 王聪; 樊海宁
    • 摘要: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等宿主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等各地牧区。致病的包虫病主要是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类包虫均主要侵犯肝脏。其中泡型肝包虫危害性更大,主要体现在致病性更强、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1]。
    • 李敏; 李立; 李文卉; 贾万忠; 闫鸿斌
    • 摘要: 犬科动物作为棘球绦虫的重要终末宿主,在棘球蚴病的传播和流行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感染了棘球绦虫的犬科动物,其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孕卵节片或虫卵,从而导致棘球蚴病的传播。因此,流行区终末宿主棘球绦虫感染情况的检测是棘球蚴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技术逐渐被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替代,主要有粪抗原ELISA法和粪DNA检测法(PCR、实时荧光PCR、LAMP等)。论文对不同的粪抗原和粪DNA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为棘球绦虫终末宿主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