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钼矿
铜钼矿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4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质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64337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地球、矿床地质、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暨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高峰论坛、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等;铜钼矿的相关文献由9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刚、孙志健、郝福来等。
铜钼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337篇
占比:99.39%
总计:64730篇
铜钼矿
-研究学者
- 王立刚
- 孙志健
- 郝福来
- 刘万峰
- 苗梁
- 叶岳华
- 李成必
- 田祎兰
- 刘水红
- 张磊
- 胡志强
- 郑晔
- 宋超
- 张晶
- 彭贵熊
- 王怀
- 简胜
- 陈旭波
- 刘子龙
- 孙东阳
- 孙运礼
- 张锦章
- 李建华
- 李耀宏
- 杨增武
- 杨晓峰
- 王敏
- 王越
- 罗刚
- 董传统
- 赵天岩
- 赵明福
- 赵艳宾
- 郭海宁
- 韩荣荣
- 于鸿宾
- 何小民
- 刘瑶瑶
- 吕向文
- 吴臣星
- 吴莉娟
- 周高云
- 孙春宝
- 宋忠宝
- 尹兴思
- 廖传宇
- 张海涛
- 张琳
- 张雨莲
- 智超
-
-
林清泉;
戴智飞;
曾令明;
童佳诚;
林智炜
-
-
摘要:
对江西某难选铜钼硫多金属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铜钼等可浮-强化选铜-尾矿选硫的工艺流程,可获得铜钼混合精矿铜品位18.27%、钼品位0.45%,铜回收率81.03%、钼回收率59.83%,以及硫精矿品位47.32%、硫回收率85.58%的选别指标,实现了铜钼硫的综合回收。
-
-
缪彦;
何小民;
吴维新;
唐浪峰
-
-
摘要:
黑龙江某铜矿石含铜0.605%、含钼0.013%,属于斑岩型低品位铜钼矿。针对矿石含硫低、嵌布粒度细、与脉石伴生关系紧密等特点,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粗磨细度-0.074mm占75%、再磨细度-0.038mm占80%及最佳药剂条件下,采用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三次扫选的铜钼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工艺流程,闭路试验可获得铜、钼品位为22.77%、0.45%,回收率为89.77%、78.19%的铜钼混合精矿,浮选指标较为理想。
-
-
范晨霖
-
-
摘要: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马头铜钼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位于扬子断裂拗陷带与皖南加里东造山带的交界处。此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斑岩型铜钼矿床。铜钼矿脉主要分布在内外接触带的节理裂隙中,矿体明显受构造控制,研究节理裂隙系统对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矿化机制和矿石品味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了解斑岩型矿床成因的依据。
-
-
李建华;
陈旭;
程双;
张海莹;
孙锐
-
-
摘要:
新安屯铜钼矿地处敦-密深大断裂带东北部,受该断裂带影响,矿区内构造发育,为矿床形成提供容矿空间及导矿构造。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借助于岩矿鉴定和光片鉴定明确了围岩蚀变特征、岩石特征、矿石矿物的结构构造及共生组合关系,将成矿阶段划分为3个期次、4个阶段。根据实际勘探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新安屯铜钼矿空间上位于东北叠加造山-裂谷系,福安堡-塔东Mo-Fe-W-Cu-Au-Pb-Zn-Ag成矿带,福安堡-马鹿沟Mo-Fe-Cu-Au-Ag-Pb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南部。时间上与燕山早期早侏罗世斑状花岗闪长岩有关,矿区内石英脉与矿体关系十分密切,是主要赋矿部位。通过对钨钼矿“上脉下体”成矿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在矿区东北处所发现的NNW向花岗斑岩脉(推测为侵入到地表的岩枝),对矿床深部进行了成矿预测,推测该矿床与斑岩型矿床“上脉下体”的成矿模式相吻合,即新安屯铜钼矿是上脉,矿体规模较小,为石英脉型,下体为斑岩体,可能存在中型或大型斑岩型矿床。
-
-
刘坤;
李瑞强;
李开文;
陈泳霖
-
-
摘要:
竹园西铜钼矿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成矿区带属桐柏—大别钼成矿带,为铜钼多金属成矿有利地区。为深入研究该区成矿潜力,在区内开展了1∶10000地质测量、1∶10000土壤测量、1∶1000地质剖面测量及槽探、钻探等系统的矿床勘查工作。矿区地质特征研究表明:①矿区内铜钼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岩体与构造,灵山岩体花岗斑岩为其成矿母岩,并在断裂交汇部位可形成富矿体;②矿区圈定的2条Mo矿体和1条Cu矿体均赋存于花岗斑岩中,矿床具有斑岩型钼矿特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1∶10000地质测量→1∶10000土壤测量→1∶1000地质剖面测量→槽探、钻探揭露的找矿技术流程,在区内圈定了2处钼矿找矿靶区(靶区A和靶区B),经工程验证发现靶区深部存在隐伏花岗斑岩体及多条钼矿体,且靶区A内钼矿体估算的(控制)+(推断)资源量规模达到中型。综合区内成矿地质特征,并与邻近同类型矿床进行类比,认为竹园西铜钼矿区中深部成矿潜力相对较大,可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
-
张琳;
田小松;
吕向文;
张晶;
梁泽跃
-
-
摘要:
某含泥铜钼矿Cu品位为0.47%、Mo品位为0.004 9%,脉石矿物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为主,脉石矿物除石英外,其余矿物均遭受风化蚀变,产生了较多粘土矿物或泥质矿物,增加该矿石的选别难度。为解决矿石高含泥、选别难度大的问题,在矿石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先后采用了四种工艺技术手段,最终采用:“原矿粗磨—粗精矿再磨精选的铜钼混合浮选”工艺,通过药剂制度优化,应用新型捕收剂KMC-1,获得了含铜24.02%、钼0.26%,铜回收率88.78%、钼回收率87.07%的铜钼混合精矿,有价元素得到了较好回收。
-
-
刘万峰;
王立刚;
高希宇;
胡志强
-
-
摘要:
内蒙古某铜钼矿属于低品位大型斑岩铜钼矿,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铜蓝和辉钼矿。现场工业生产中铜钼回收采用铜钼混合优先(对黄铁矿)流程,流程相对简单。随着矿石性质的不断变化,原有药剂制度对现有矿石适应性变差,铜钼回收率目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了提高铜和钼的回收率,进行了药剂制度优化试验。药剂制度优化后采用捕收剂BK925代替原有捕收剂,可实现铜钼的高效回收,铜钼回收率均可在87%以上。
-
-
赵天岩;
王长征;
苗梁;
罗刚
-
-
摘要:
新疆索尔库都克铜(钼)矿二期选矿厂一段磨矿分级系统使用传统的Ф610mm 45°锥旋流器进行分级,通过对磨矿分级作业进行流程考察,数据表明该作业流程存在分级效率低、循环负荷高等问题,影响了球磨机台效及选别指标。应用2台新型Ф500 mm平底旋流器替代1台传统Ф610 mm锥45°旋流器进行一段分级。改造后经工业调试取得显著效果:分级量效率和质效率显著提高,球磨机台效提高了20 t/h,同时有效缓解了球磨机排矿产品的过磨现象。
-
-
范佳志;
张志勇
-
-
摘要:
某大型铜钼矿石中钼矿物只有辉钼矿,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自然铜。在分析矿石性质的基础上采用钼异步浮选-钼铜混合浮选(1粗1精2扫)闭路流程进行了钼铜粗选段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质量分数占60.65%、给矿矿浆质量分数为35%的条件下,以煤油作为钼的捕收剂,以Z-200作为铜的捕收剂,以2#油作为起泡剂,获得了钼、铜的合计品位分别为6.32%、1.47%,钼、铜的合计回收率分别为94.21%、80.54%的粗精矿(钼粗精矿+钼铜粗精矿)指标;与现场钼铜粗选段选别指标相比,钼、铜合计回收率分别提高了0.51个百分点和4.52个百分点。钼铜粗选为其精选提供了合格原料,也为进一步提高钼、铜精矿品位和钼、铜回收率奠定了基础。
-
-
刘克爽;
高亮
-
-
摘要:
为了提高目的矿物的回收率,针对某铜矿矿石中有用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大量含铜连生体在浮选系统内循环的问题进行了浮选流程考察。考察结果表明:1系列粗选1精矿铜品位为18%~20%,可直接作为最终精矿产出;通过对扫选1精矿、1系列精选2精矿及2系列精选3精矿开展再磨浮选试验研究证明,扫选1中矿再磨后浮选,作业回收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1系列铜精选2精矿及2系列铜精选3精矿进行预先分级后再磨精选可提高铜品位3个百分点;流程技改完成后,两系列精扫尾矿直接输送至球磨机泵池可减少水量约300 m3,有效降低了对粗选流程的冲击,精矿品位由18%提升至约20%,选矿回收率由87.80%提升至89.83%。
-
-
吴迪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为了保证选矿厂工艺流程对矿石粒度的要求,依据多碎少磨的理念,节约成本,保证矿石粒度的思想,研究旋回破碎排矿口的调整.乌山铜钼矿采用大型旋回破碎机MK-Ⅱ54-75型破碎机进行初级破碎,主要介绍了利用在旋回破碎机出料重型板式给矿机下安装矿石块度分析仪,检测排矿粒度分布,并根据排矿粒度分布自动调整旋回破碎机排矿口,提高旋回破碎机的工作效率,保证矿石粒度,同时也提高了半自磨机的工作效率.
-
-
郭丽娟;
王沐芝;
于宏远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根据乌山铜钼矿矿石性质,进行了铜捕收剂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铜捕收剂AT-2、BK404和Pj-053选择性依次为Pj-053>BK404>AT-2,浮选指标依次为AT-2>BK404>Pj-053;相比其他2种捕收剂,AT-2具有更优越的性能,其闭路试验可获得混合精矿产率1.59%,铜、钼品位分别为23.307%、1.554%,铜、钼一段作业回收率分别为93.80%、83.40%的较好指标,且尾矿中铜、钼品位较低,分别为0.025%、0.005%.AT-2可以作为替代Pj-053的备用药剂,为选矿厂提高铜回收率和降本增效做技术储备和支撑.
-
-
张海涛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爆破引起的岩体位移对采矿品位控制有着显著的影响,爆破后不同位置、高度的岩体会发生不同距离的位移,能否精准地找到爆破后的矿岩界线,将直接影响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指标.介绍了爆破位移量监测方法,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验收到的爆破位移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乌山铜钼矿的爆破位移规律.并根据此规律制定了矿岩铲装界线设计标准,用于指导现场实际放线工作,实现精细化控制采矿损失贫化管理.
-
-
张碧波;
国宝钢;
丛云龙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乌山铜钼矿是一个低品位矿山,为了能最大程度地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回收率,生产过程中通过引用Courier6在线品位分析仪进行在线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矿浆品位.依据Courier6在线品位分析仪提供的实时数据来实现自动加药控制、浮选风量自动控制、混合精矿刮量自动控制等一系列自动化控制系统,为实现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终,乌山铜钼矿达到了在保持现有原矿品位的基础上,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回收率的目的,使公司盈利最大化.
-
-
谷志君;
徐涛;
窦培谦;
阎志强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世界上大部分钼产量来自于低品位、伴生关系复杂的铜钼矿.近年来铜钼分离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矿山大多从药剂入手,开发绿色环保、经济可行的浮选药剂进行高效的铜钼分离,也有一些矿山通过流程改造或增加特殊手段进行铜钼分离的生产.总结了铜钼分离药剂及工艺的研究现状、优缺点,包括抑制剂、分散剂、捕收剂,以及蒸汽加热浮选法、充氮气浮选法、调整臭氧法及电化学调控等,分析了铜钼分离面临的问题,展望了铜钼分离的研究方向.
-
-
杨刚;
朱颉斐;
刘原跃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乌山铜钼矿锅炉烟气SO2、NOx排放浓度控制主要依靠人工经验,排放浓度时高时低,甚至有超标现象.通过锅炉技术、脱硫脱硝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建立锅炉烟气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在线监控系统、脱硫自动控制系统、脱硝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锅炉烟气SO2、NOx排放浓度自动控制,确保锅炉烟气SO2、NOx排放浓度的稳定控制.该系统实现了SO2、NOx排放浓度的稳定控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药剂消耗量,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
-
杜保聚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针对乌山铜钼矿铜钼分离工艺抑制剂硫氢化钠用量大的问题,开展了新型抑制剂M8与硫氢化钠组合抑制的小型试验及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抑制剂M8与硫氢化钠协同作用,在适宜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分离指标不降低的情况下,小型试验能节约硫氢化钠用量50%左右;工业试验期间钼精矿钼品位为50.44%、含铜1.49%,铜精矿铜品位为20.79%、含钼0.34%,钼回收率为78.53%,铜回收率为99.83%,均优于工业试验前的累计指标,且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表明采用M8替代部分硫氢化钠是成功的,为类似矿山抑制剂选择提供借鉴.
-
-
赵琪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针对乌山铜钼矿采用大型设备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新设备新方式监测大型设备设计方案.以AB公司Emonitor振动监测系统为依托,以磨机筒体振动为检测对象,整套系统由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站、现场服务器组成.主要介绍了半自磨机通过振动分析监测磨机负荷控制部分的实现.生产实践表明,新系统投入运行后,不仅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升了岗位操作自动化水平,并且为磨机提产、发挥最大功效提供准确判断依据,有效避免磨机“涨肚”的发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
-
邵松松;
郭丽娟
- 《2018全国黄金(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乌山铜钼矿采用尾矿膏体排放工艺,节约水资源,且环境友好.试验考察不同尾矿浓度、pH、絮凝剂用量及尾矿粒度对尾矿沉降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尾矿浓度、高pH及粗尾矿粒度有利于提高尾矿沉降速度;1系列絮凝剂用量可适当增加,而2系列絮凝剂用量需降低.该研究为乌山铜钼矿提高尾矿排放浓度,达到膏体排放准标提供参考.
-
-
刘帅杰;
余金杰;
王铁柱;
陆邦成
-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玉海铜(钼)矿床位于吐哈盆地南缘、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上,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沁城乡管辖,位于哈密市东南约120km.玉海铜(钼)矿是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704队2010~2012年于新疆东天山新发现的一处铜(钼)矿床,它与相距7km左右的三岔口铜矿区同处一个构造-岩浆带上,即构成玉海-三岔口斑岩铜(钼)矿带.本次研究对玉海铜(钼)矿区赋矿石英闪长(玢)岩岩株及南侧钾长花岗岩岩基进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确认了玉海矿区赋矿岩体及围岩的形成时间,并结合区域岩浆和成矿作用探讨其地质意义.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玉海—三岔口矿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都存在广泛的岩浆活动。其中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可以与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石炭纪岩浆活动类比;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同样处于弧环境下,与卡拉麦里洋向南俯冲有关。玉海-三岔口矿区是大南湖岛弧带上首次发现的早古生代斑岩矿床,暗示着区域上有发现早古生代矿床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