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地壳

下地壳

下地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25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下地壳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山、刘贻灿、张宏福等。

下地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9.8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1.07%

专利文献>

论文:1254 占比:89.06%

总计:1408篇

下地壳—发文趋势图

下地壳

-研究学者

  • 高山
  • 刘贻灿
  • 张宏福
  • 张旗
  • 翟明国
  • 郑建平
  • 李伍平
  • 王焰
  • 金振民
  • 何昌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建平; 平先权; 苏玉平; 汤华云; 马强; 魏颖
    • 摘要: 与中上地壳相比,对下地壳组成、结构的认识受限于样品的获取,然而天然火山作用携带的下地壳捕虏体可以为了解下地壳提供关键样品。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显生宙以来的火山作用携带有丰富的下地壳捕虏体,为探测华北下地壳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捕虏体定深、定性及定年的综合研究,构建了以信阳,莒南,汉诺坝和女山等典型地区为代表的下地壳组成、结构剖面模型。这些剖面表明,华北克拉通下地壳具有分层的特点,且上老下新,暗示可能与底侵作用有关。其中捕虏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研究,揭示了该克拉通下地壳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最古老的组成部分可能老至~4.0 Ga冥古宙,此后经历了3.80~3.65 Ga古太古代的再造作用,2.8~2.5 Ga新太古代和2.3~1.8 Ga古元古代的增生与再造共存,同时还经历了显生宙以来包括462~220 Ma,140~90 Ma和47~45 Ma的增生与再造事件。
    • 翟明国; 张艳斌; 李秋立; 邹屹; 何海龙; 单厚香; 刘博; 颜朝磊; 刘鹏
    • 摘要: 把克拉通、下地壳和大陆岩石圈这几个重要的地质名词放在一起做文章的标题,其实只是想强调一个事情,即陆壳形成和稳定化的结果是形成大陆岩石圈.大陆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的基本单元,是现代板块构造运动的核心构件和核心载体.忽视大陆岩石圈,要讨论地球上大陆与大洋、地壳与地幔、地球的深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等问题都无法深入.大陆岩石的最初形成可能在冥古宙早期已经开始,全球大陆的稳定化即克拉通化一般认为完成于太古宙末,并开启了元古宙的新纪元.对大陆壳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已经有很多讨论,但是还存在许多争议.而对大陆岩石圈人们知之不多,文献中常常在早期的小的陆壳形成,即陆核或微陆块阶段,就将其与大陆岩石圈的概念混为一谈.岩石圈的形成固然是大陆形成演化的结果,但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质等从最初形成到成熟并成为稳定的地球独立圈层并足以承担板块构造的重任,可能经历了不止一个阶段.本文强调应对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深化研究大陆地壳形成、克拉通化对大陆岩石圈形成的贡献.
    • 王丹; 郭敬辉; 马旭东
    • 摘要: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是地球早期大陆地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TTG的Nb/Ta比值变化不仅与它的成因相关,而且与早期构造环境和地壳分异过程关系紧密.本文选择阴山地块出露的TTG片麻岩及下地壳斜长角闪岩/麻粒岩包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寄主花岗闪长岩和同源镁铁质包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原位微区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工作,以及TTG与非同源斜长角闪岩包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工作.矿物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同源镁铁质包体的角闪石具有相似的Mg#值,但是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Nb/Ta比值.镁铁质包体中的角闪石更富Cr、Ta,Nb/Ta比值为30~50;TTG岩石中的角闪石Cr和Ta含量偏低,但具有更高的Nb/Ta比值(38 ~70).TTG和镁铁质包体中的角闪石Cr含量与Nb/Ta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TTG片麻岩的具有高Nb/Ta比值(13~65,平均值31),斜长角闪岩和麻粒岩包体具有变化的Nb/Ta比值(10 ~56).太古宙绿岩带中玄武质岩石的Nb/Ta平均值为~15,阴山地块斜长角闪岩和麻粒岩包体具有高的Nb/Ta比值,反映了这些代表基性下地壳的岩石经历了部分熔融作用或后期的交代作用,使其Nb/Ta比值发生改变.研究区具有高Nb/Ta比值的TTG可能来源于高Nb/Ta比值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并继承了源区高Nb/Ta比值的特征.通过本文研究揭示,高Nb/TTa比值的TTG并非一定形成于俯冲带洋壳榴辉岩相部分熔融,下地壳富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岩石部分熔融是形成高Nb/Ta比值TTG的一种重要途径.
    • 谭晓淼; 高锐; 王海燕; 侯贺晟; 李洪强; 匡朝阳
    • 摘要: 深地震反射大炮数据能够准确地获得下地壳和Moho的精细结构及其横向变化信息,揭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样式与深部过程。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叠合区域,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大洋,特别是古亚洲洋消亡方式和大陆增生的深部过程。本文选用横过中亚造山带东段(奈曼旗—东乌珠穆沁旗,长约400 km)深地震反射剖面中的24个大炮数据和2个中炮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获得了近垂直反射的大炮单次剖面,揭露出中亚造山带东段下地壳及Moho的精细结构,刻画出古亚洲洋消亡极性与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深部过程: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缝合带构成古亚洲洋消亡的双缝合带,西拉木伦缝合带下方古亚洲洋板块以向南消亡为主,贺根山缝合带下方古亚洲洋板块以向北消亡为主,后者规模大于前者。在两个缝合带之间下地壳呈现出几个大规模的块状弧状反射体,推测是大洋中的残余微地块,在古亚洲洋消亡过程中拼接在一起,成为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一部分,并遭受了碰撞挤压和后造山伸展作用。Moho位于双程走时12 s附近(厚度约36 km),近于水平展布,沿整条剖面起伏不大。平缓的Moho成因与造山后的地壳伸展作用相关。
    • 王殿举; 李江海; 李一赫
    • 摘要: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蕴藏大量的油气资源,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南大西洋两侧共轭盆地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南美侧的桑托斯盆地垂直走向方向的宽度(约850 km)是位于非洲侧的南宽扎盆地(约200 km)的4倍.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导致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分布与成藏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盆地结构不对称性的动力学成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为此开展2D热力学耦合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中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黏-弹-塑性连续介质的本构方程.实验结果证明了下地壳流变学性质差异是控制盆地结构的关键因素.当下地壳流变学性质不对称时,在克拉通上发育的盆地往往为狭窄盆地,而在造山带上发育的盆地为宽广盆地.克拉通深厚地壳通过改变软流圈的流动影响地壳破裂和盆地结构.与前人数值模拟结果相比,本文的模型不仅能正演不对称盆地的形成过程,也能预测共轭盆地不对称极性,与南大西洋地质情况能够更好吻合.
    • 刘贻灿; 杨阳; 李洋
    • 摘要: 大别山是由华南板块在245~ 210 Ma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并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随着南、北板块的汇聚继续,地壳持续加厚.然而,加厚的下地壳岩石(特别是镁铁质下地壳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增大、稳定性降低,在145~ 130 Ma时发生深熔作用;130 Ma左右加厚下地壳拆沉,引发软流圈上涌,产生了130 ~ 110 Ma的大规模镁铁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以及北大别发生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其中,北大别混合岩中不同类型浅色体(至少可以分为4种)和碰撞后变质闪长岩的甄别及其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面系统研究为大别山印支期深俯冲陆壳的折返以及燕山期镁铁质下地壳岩石拆沉和山根垮塌所引发的多期深熔作用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山根垮塌诱发的地幔对流导致~ 145 Ma时岩石圈开始减薄,进而导致加厚镁铁质下地壳温度和地壳中下部地热增温率升高,并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导致造山带下地壳持续弱化,加剧其重力不平衡,从而引发深部俯冲的镁铁质下地壳岩石的大规模拆沉和山根垮塌.
    • 杨佳林; 顾玉超; 杨凤超; 李东涛; 鞠楠; 贾宏翔
    • 摘要: 辽东半岛早白垩世时期受到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使岩石圈构造环境由挤压造山向伸展减薄转变,前人对其成因有所争议.本文通过锆石SHRIMP U-Pb测年、原位Lu-Hf同位素和主量、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对辽东半岛大金山花岗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大金山花岗岩体结晶年龄为~ 124 Ma,侵位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金山花岗岩属弱过铝质~过铝质岩石,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过程,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中等Eu负异常,为Ⅰ型花岗岩.TW003样品εHf(t)值为-25.8~-14.2,TDM2为2093 ~ 2805 Ma,岩浆物质来源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下地壳火成岩的部分熔融.根据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大金山花岗岩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弧花岗岩,辽东半岛早白垩世的伸展环境是受板块俯冲造山后伸展作用和下地壳拆沉作用的联合制约.
    • 摘要: 控制中亚成矿域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三个关键因素:(1)世界大多数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加厚的下地壳有关(特提斯:〉40~〉55km;安第斯:40-45km);与之不同的是,中亚成矿域除了少数矿床形成与加厚的下地壳(〉40km)有关外,大多数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较薄的下地壳(〈40km)和正常的下地壳(30~35km)有关,即较薄的地壳同样也有利于中亚成矿域大型斑岩铜矿的形成。
    • 贾志磊; 陈万峰; 沙鑫; 王金荣
    • 摘要: 南祁连地区化石沟花岗闪长岩位于化石沟铜矿附近,东距阿克塞县城约120 km.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1.1±3.8 Ma,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岩石属钙碱性系列,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含量在68.35%~69.14%之间,高铝(A12O3=15.83%~16.06%)、Sr(367x10 6~381×106)、低Y(15.12×10 6~19x106)和Yb(1.34×106~1.85x10-6),富Na贫K(Na2O=4.3%~4.47%,K2O=2.22%~2.46%,Na2O/K2O=1.75~2.01),MgO介于0.79%~0.89%之间,Mg#为0.35左右.岩石富集强不相容元素Ba、Rb、Sr、Th、U和LREE,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以及HREE,(La/Yb)N=8.3~11.77,具轻微的Eu负异常(δEu=0.76~0.86),高Rb/Sr(≈0.2)值.化石沟花岗闪长岩的(87Sr/86Sr)i、εNd(t)、(176Hf/177Hf)i、δ18OV-SMOW分别为0.7065~0.7068、-1.45~-0.78、0.282765、12.1‰~12.5‰.综合以上特征,认为化石沟花岗闪长岩源于新生地壳物质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下发生的部分熔融,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过轻微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于板内背景,处于造山挤压向后造山伸展的构造体制转变阶段.花岗闪长岩的Nd和Hf模式年龄(分别为1.1 Ga和0.9 Ga)指示玄武质岩浆上侵的时间应为中元古代晚期.化石沟埃达克质岩显示了良好的斑岩型Cu、Au成矿潜力,寻找与埃达克岩有关的斑岩型Cu、Au矿应是下一步找矿的重点方向.%The Huashigou granodiorites,located about 120 km south of Akesai county,tectonically in the South Qilian area,were formed in the Middle Permian epoch with U-Pb age of 261.1±3.8 Ma (LA-ICP-MS zircon).The rocks have geochemical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typical adakites.The granodiorites are calc-alkalic with SiO2 contents of 68.35%-69.14%,high A1 (15.83%-16.06%),Sr (367×10 6-381×10-6) contents,and Sr/Y (19.7-25) ratio,coupled with low Y (15.12×10-6-19×10-6),Yb (1.34×10 6-1.851×10 6),as well as MgO (0.79%-0.89%) and Mg# (≈0.35).Furthermore,they are obviously enriched in strongly incompatible elements (Ba,Rb,St,Th and U) and LREE with (La/Yb)N=8.3-11.77,Rb/Sr ratios of 0.2,but depleted in HFSEs (Nb,Ta and Ti),and HREE with Y/Yb ratio of 10.3-11.3,slight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δEu=0.76-0.86).However,the high Rb/Sr ratios and low Ni,Cr and Mg# of the rock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ypical adakites origin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slab,indicative of partial melting of lower crust without percolation of mantle melt.Sr-Nd-Hf-O isotope compositions showed that the Huashigou adakitic rocks were formed in intraplat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orogenic crumpling to post-orogenic extension,and stemm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medium-basic lower crust heated by the underplating basaltic magma.Nd and Hf model ages (1.1 Ga and 0.9 Ga,respectively) suggest that the lower crust source rocks were likely emplaced in late Mesoproterozoic.The potential Cu-Au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adakitic rocks in south Qilian area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in the future geological reconnaissance.
    • 齐玥; 罗金海; 巫嘉德; 陈福坤
    • 摘要: 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可以为研究下地壳物质组成提供有效的信息.本文报道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南部地区的蚕坊花岗闪长岩体和孤峰山花岗闪长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组成,限定研究地区下地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分析结果表明,蚕坊岩体形成于130Ma左右,与孤峰山岩体的形成时间相当.蚕坊岩体和孤峰山岩体具有高硅、低镁、富钠的主量元素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等,Sr/Y值高,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显示明显Pb正异常.蚕坊岩体和孤峰山岩体具有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前者初始87 Sr/86Sr比值0.7071 ~ 0.7075,初始εNd值-18.2~-15.7;后者为0.7069 ~0.7074和-16.5~-15.6;Pb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岩浆源区与下地壳存在亲缘性.结合地质背景和同位素混合模拟计算表明,太古代下地壳和古元古代新生的玄武质下地壳可能是岩浆源区的主要物质组成,并推断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太行山以西地区壳-幔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区域热异常,引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和成岩浆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