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TTG

TTG

TTG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 TD网络创新研讨会、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TTG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旗、万渝生、董春艳等。

TTG—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 占比:91.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2.99%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5.97%

总计:67篇

TTG—发文趋势图

TTG

-研究学者

  • 张旗
  • 万渝生
  • 董春艳
  • 王元龙
  • 刘敦一
  • 王焰
  • 刘守偈
  • 谢士稳
  • 颉颃强
  • 刘红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远栋; 苏小浪; 程海艳; 张建芳; 李翔; 刘风龙
    • 摘要: 龙泉岩体是浙南地区少有的加里东期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显示,龙泉岩体由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花岗岩类)和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TTG)组成,两类岩石组分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显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TTG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于典型的高压型TTG,其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作用的基性下地壳的重熔作用,而花岗岩类岩石则主要源于古老地壳沉积物的部分熔融,两者均未受地幔的明显混染。锆石SHRIMP U-Pb和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龙泉岩体的形成时间为443±3~410±3 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晚至泥盆纪早期,龙泉地区还存在着洋壳的俯冲作用。
    • Qingwen Zhang; Dan Zhu; Wei Du; Yun Liu
    • 摘要: The Archean continents,primarily composed of the felsic 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suite,were formed or conserved since~3.8 Ga,with significant growth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since~2.7 Ga.The difficulty in direc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felsic crustal components from Earth’s mantle peridotite leads to a requirement for the presence of a large amount of hydrated mafic precursor of TTG in Earth’s proto-crust,the origin of which,however,remains elusive.The mafic proto-crust may have formed as early as~4.4 Ga ago as reflected by the Hf and Nd isotopic signals from Earth’s oldest geological records.Such a significant time lag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fic proto-crust and the occurrence of felsic continental crust is not reconciled with a single-stage scenario of Earth’s early differentiation.Here,inspired by the volcanism-dominated heat-pipe tectonics witnessed on Jupiter’s moon Io and the resemblances of the intensive internal heating and active magmatism between the early Earth and the present-day Io,we present a conceptual model of Earth’s early crust-mantle differentiation,which involves an Io-like scenario of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a mafic proto-crust from the early mantle,followed by an intrusion-dominating regime that could account for the subsequent formation of the felsic continents as Earth cools.The model thus allows an early formation of the preTTG proto-crust and the generation of TTG in the continent by providing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ts subsequent melting.This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early fraction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late but rapid formation and/or accumulation of the felsic components in the Archean continents,thus sheds new light on the early Earth’s differenti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 万渝生; 董春艳; 颉颃强; 李源; 王宇晴; 王堃力
    • 摘要: 在对一些重点地区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2.6~3.0 Ga)岩石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和形成时代作简要介绍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华北克拉通这一时代花岗质岩石的年龄分布模式、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组成特征。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变质基底具有如下特征:(1)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岩浆作用在华北克拉通几乎连续分布,峰期为2.70~2.75 Ga;(2)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部古陆块、中部古陆块和南部古陆块中;(3)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侵入岩以英云闪长岩为主,存在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及其他类型岩石;(4)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表壳岩规模很小,零星分布于花岗质岩石中,岩石类型主要为变玄武质岩石,一些地区存在变质科马提岩、变质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和变质碎屑沉积岩;(5)2.6 Ga可作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的界线;(6)TTG岩石的Sr/Y和La/Yb比值存在很大变化,在Sr/Y-Y和La/Yb-Yb图中位于高压、中压和低压TTG分布区;除少量富钾花岗岩外,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岩石大都具有亏损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岩浆锆石O同位素组成与全球太古宙岩浆锆石类似;(7)许多地区都具有类似地质特征,但一些地区显示出较大的独特性。新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样的认识:与全球其他许多典型克拉通类似,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是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陆壳增生时期,主要区别是华北克拉通叠加了强烈的新太古代晚期岩浆构造热事件。
    • 王丹; 郭敬辉; 马旭东
    • 摘要: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是地球早期大陆地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TTG的Nb/Ta比值变化不仅与它的成因相关,而且与早期构造环境和地壳分异过程关系紧密.本文选择阴山地块出露的TTG片麻岩及下地壳斜长角闪岩/麻粒岩包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寄主花岗闪长岩和同源镁铁质包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原位微区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工作,以及TTG与非同源斜长角闪岩包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工作.矿物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同源镁铁质包体的角闪石具有相似的Mg#值,但是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Nb/Ta比值.镁铁质包体中的角闪石更富Cr、Ta,Nb/Ta比值为30~50;TTG岩石中的角闪石Cr和Ta含量偏低,但具有更高的Nb/Ta比值(38 ~70).TTG和镁铁质包体中的角闪石Cr含量与Nb/Ta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TTG片麻岩的具有高Nb/Ta比值(13~65,平均值31),斜长角闪岩和麻粒岩包体具有变化的Nb/Ta比值(10 ~56).太古宙绿岩带中玄武质岩石的Nb/Ta平均值为~15,阴山地块斜长角闪岩和麻粒岩包体具有高的Nb/Ta比值,反映了这些代表基性下地壳的岩石经历了部分熔融作用或后期的交代作用,使其Nb/Ta比值发生改变.研究区具有高Nb/Ta比值的TTG可能来源于高Nb/Ta比值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并继承了源区高Nb/Ta比值的特征.通过本文研究揭示,高Nb/TTa比值的TTG并非一定形成于俯冲带洋壳榴辉岩相部分熔融,下地壳富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岩石部分熔融是形成高Nb/Ta比值TTG的一种重要途径.
    • 王金芳; 李英杰; 李红阳; 董培培
    • 摘要: 本文以贺根山缝合带呼都格奥长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讨论岩石成因、构造环境、T T G岩浆事件及古亚洲洋俯冲消亡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呼都格岩体富硅(SiO2=66.27% ~71.59%)、高铝(Al2O3=15.23% ~15.94%)、富钠(Na2O=4.13% ~6.59%)、低钾(K2 O=1.72% ~2.53%),相对高锶(Sr=196.60×10-6~465.40×10-6)、低钇(Y=5.70×10-6~12.63×10-6),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无明显Eu异常.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呼都格岩体属于以奥长花岗岩为主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石组合.这套TTG组合除Sr、Mg、Ni和Cr含量相对较低之外,与高Si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类似,形成于大洋俯冲带岛弧环境,可能为俯冲洋壳脱水熔融成因.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两组年龄为306.3±1.9Ma和315.5±1.9Ma,表明该岩体侵位于晚石炭世,反映了贺根山缝合带晚石炭世大洋俯冲带TTG岩浆事件.结合其与梅劳特乌拉-高力罕蛇绿岩-TTG岩带前弧玄武岩、高镁安山岩/高镁闪长岩、埃达克岩、TTG、富铌弧玄武岩/辉长岩的岩石构造组合,认为古亚洲洋二连-贺根山洋盆在晚石炭世可能处于洋壳俯冲消减、TTG岩浆活动和新生陆壳生长洋陆转换过程中.
    • 张旗; 焦守涛
    • 摘要: 太古宙出露的岩石(如TTG、科马提岩、绿岩带)大多与现代不同,故"将今论古"的思想不适合推演到太古宙,也不能把太古宙TTG对比为现今的埃达克岩.TTG与俯冲无关,也不是地壳加厚形成的,而可能是在停滞盖层构造背景下初始地壳内富钠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地球演化是一个不断散热的过程,太古宙属于热球阶段,元古宙以后可能才进入冷球阶段.因此,太古宙可能主要表现为停滞盖层构造,元古宙以后可能才出现板块构造.板块热俯冲的可能性很小,只有当岩石圈足够冷且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浮力时,板块才可能俯冲;而查明板块构造的地质记录(如蛇绿岩、蓝片岩、混杂堆积、深海沉积等)才能知道板块构造启动的时间.
    • 杨五宝; 闫涛; 张永; 卫彦升; 李拯宇
    • 摘要: 分布于内蒙北山地区小红山南一带的晚石炭世花岗岩,是由英云闪长岩(T1)、花岗闪长岩(G1)和奥长花岗岩(T2)组成的一套TTG岩石组合.该套组合具有富硅、富钠、低铝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偏低,∑REE=27.86×10-6~104.56×10-6,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值为4.71~22.76,(La/Yb)值为4.78~43.18,δEu为0.62~1.7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微量元素总体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且具有明显的Nb、P、Ti负异常,Y、Yb含量低.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该套TTG组合酸性侵入体中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315.6±1.6 Ma、310.8±1.4 Ma、305±1.9 Ma,形成于晚石炭世.研究认为,小红山晚石炭世TTG花岗岩组合具有陆缘弧花岗岩的成因特点,形成于石炭纪百合山弧间洋盆向南侧陆缘消减过程中洋壳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这套与百合山蛇绿岩同期形成的明水陆缘弧的发育,指示了百合山构造带形成于弧盆体系的演化阶段.
    • 肖玲玲; 刘福来; 张健
    • 摘要: 新太古代早期是全球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壳生长时期,世界众多克拉通中广泛存在2.7Ga左右的岩浆年龄记录.华北克拉通最主要的岩浆事件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这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广泛存在~2.7Ga的构造热事件明显不同.但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2.5Ga的岩石主体来自于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大陆物质的重熔或再造.因此,厘定~2.7Ga地质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空间分布对深入理解新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华北克拉通已识别出的~2.7Ga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分布在胶东、鲁西、武川、赞皇和太华等少数杂岩区,中部带的恒山、阜平和中条杂岩中亦有零星出露.左权变质杂岩位于中部带中南段,赞皇杂岩西南,初步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有多种岩石类型记录了~2.7Ga的年龄信息,包括副片麻岩、长英质浅色体、磁铁矿角闪片麻岩和TTG片麻岩.其中,TTG片麻岩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锆石发育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具有清晰的岩浆环带,两个不同LA-ICP-MS实验室获得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2727±14Ma和2731±12Ma,代表了TTG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同时,左权变质岩石中较好地保存了新太古代晚期的岩浆和变质年龄记录,推测其所代表的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2.5Ga所经历的大规模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 李康宁; 李鸿睿; 刘伯崇; 严康; 贾儒雅; 韦乐乐
    • 摘要: 选取西秦岭夏河-合作断裂以南广泛发育的中酸性脉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研究区脉岩具有低硅低镁(SiO2占55.14% ~68.42%,平均64.13%;MgO占0.101% ~1.02%,平均0.633%);高钠低钾(Na2O/K2O=0.63~2.92>0.5);高铝高钛(Al2O3含量大于15%;TiO2占0.462% ~0.806%,平均0.566%)特征.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LREE为195.89×10-6~223.95×10-6,平均215.85×10-6),重稀土元素(HREE)严重亏损(HREE为10.45×10-6~14.56×10-6,平均11.8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弱的负铕异常(δEu)(δEu=0.61~0.97,平均0.75);微量元素组成与埃达克岩类似,高Sr、低Y,高场强元素Th、U、Zr、Hf正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K、Ba、Sr负异常.脉岩具有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的性质,脉岩产生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消减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脉岩与金矿化是同一构造-岩浆旋回内区域壳幔相互作用的系列产物,金成矿与脉岩不仅在时空上密切伴生,而且物质成分上具有相同的来源和继承演化的成因联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