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破坏过程

破坏过程

破坏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9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80977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等;破坏过程的相关文献由1070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春安、杨天鸿、梁正召等。

破坏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0977 占比:99.58%

总计:81322篇

破坏过程—发文趋势图

破坏过程

-研究学者

  • 唐春安
  • 杨天鸿
  • 梁正召
  • 张亚芳
  • 张娟霞
  • 朱万成
  • 李连崇
  • 王学滨
  • 唐世斌
  • 于庆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良鹏; 陈徐东; 朱祥意; 陈晨
    • 摘要: 为研究以废弃钢渣为骨料制备的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选用两种不同粒径的钢渣骨料制备透水混凝土,通过轴压及劈裂拉伸加载对其基本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并结合PFC 3D软件针对钢渣透水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及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骨料粒径大小对钢渣透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影响,骨料粒径越大其静态强度越高;同时通过模拟发现,加载工况下大粒径骨料断裂的位置分布较为均匀,加载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较大,而小粒径试件断裂位置集中在某一条裂缝发育路径上,最终造成试件沿着主导裂缝发生破坏,并且钢渣透水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宏观裂缝出现前断裂数稳步增长,以荷载达到峰值点为临界点,断裂数开始急剧增加。
    • 席新林
    • 摘要: 为研究冻土地区不同含水状态下冻结岩石的力学行为,对凝灰岩和玄武岩冻土试件进行了常温20°C和低温-20°C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和巴西劈裂试验.通过观察其变形行为和声发射活动,研究了其断裂破坏过程以及饱水率对材料强度和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岩石的破裂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Ⅰ阶段为裂纹气孔闭合;Ⅱ阶段为弹性变形;Ⅲ阶段为裂缝起裂与稳定裂缝扩展;Ⅳ阶段为裂缝不稳定扩展.同时,Ⅲ阶段开始处的应力水平随着饱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峰值应力强度和应变均随着饱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直线来近似表示.岩石脆性度随饱水率的增加而降低,间接抗拉强度对饱水率的影响比单轴抗压强度更敏感.
    • 张水华; 张艳; 梁栋才
    • 摘要: 为了研究含顺倾节理岩质边坡的破坏过程,以某露天矿西南区域边坡为研究对象,建立典型剖面的数值模型,并通过室内试验标定边坡数值模型细观参数,监测数值边坡模型关键位置的速度、位移和孔隙率,结合边坡内部的裂纹发育和力链分布情况,分析边坡的破坏过程特征。结果表明:基于离散元的数值模拟试验和边坡数值模型均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边坡的破坏过程是在剪切应力和拉应力作用下,顺倾节理处的力链由下至上逐渐断裂,随着断裂范围扩大,边坡发生加速滑动,具体表现为受顺倾节理控制的前缘牵引式剪切-张拉组合破坏;节理上部的“拱形”力链未被破坏,滑坡特征为沿节理面和岩桥的整体滑动。
    • 侯黎黎; 杨明伟; 梁帅涛; 王晓晴
    • 摘要: 分析了集中荷载对称加载条件下FRP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力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探讨了FRP筋混凝土梁斜截面的抗剪机理。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在一定容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FRP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 胡斌; 彭锐波; 崔凯
    • 摘要: 为探究岩石渗流剪切破坏规律,以砂岩为例,利用RFPA^(2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砂岩在渗流剪切破坏过程中分为稳定变形、亚稳定变形、失稳前兆和失稳破坏等4个阶段;伴随着加载过程,模型中心区域应力发生偏转升高,随之因应力集中而产生少量微裂纹,且拉伸性微裂纹出现时间先于剪切性微裂纹,两者汇合贯通后形成宏观破裂面;声发射活动贯穿整个渗流剪切破坏过程,表现为峰值剪应力前,声发射特征参数指标较低,之后,声发射特征参数指标骤增,通过裂纹扩展图与声发射图对比阐释了砂岩渗流剪切破坏过程中的裂纹扩展规律。研究岩石在剪切荷载和降雨渗流耦合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和实践意义,利用RFPA^(2D)软件进行模拟可为受降雨影响的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 叶少波; 王宇博
    • 摘要: 在高地应力近水平岩层中开挖隧道时,由于近水平层理的构造特征,隧道极易出现拱顶离层、掉块、局部超挖、支护结构偏压、初期支护混凝土开裂等现象,甚至发生拱顶失稳坍塌事故。为研究高地应力近水平岩层的破坏特征,本文以大峡谷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钻孔取芯,对岩样进行常规压缩试验,并借助声发射系统分析了岩样压缩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的破坏过程可分为裂纹压密和弹性变形阶段、塑性阶段、峰值阶段、残余阶段;岩样在低围压下主要为张拉劈裂破坏,在中围压下为张拉劈裂破坏和剪切破坏共同存在,在高围压下主要呈剪切破坏且破裂岩体的裂纹扩展更为显著。
    • 牛欢欢; 闫晓鹏; 罗浩舜; 陈佳君; 李志强
    • 摘要: 蓝宝石(A1_(2)O_(3))是透明陶瓷玻璃,它相较传统陶瓷(A1_(2)O_(3))有优良的透光性,而且保留了陶瓷优良的力学性能。利用电子拉伸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杆设备对试样进行准静态应变率为(10^(−4)、10^(−3)、10^(−2)s^(−1))和4种动态应变率(850、1100、1300、1450 s^(−1))下的单轴压缩力学行为,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蓝宝石透明陶瓷玻璃试样在准静态和动态压缩下的破坏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从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是由加载段和失效段组成的,该材料是典型的脆性材料,并且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蓝宝石透明陶瓷玻璃的抗压强度也会提高;准静态和动态压缩下蓝宝石透明陶瓷玻璃都是在宏观裂纹扩展作用下失效破坏。通过分析不同应变率下蓝宝石透明陶瓷玻璃的破坏过程,分析得到该材料的失效是在加载的过程中,在蓝宝石透明陶瓷玻璃承载能力最低的区域出现裂纹源,然后裂纹成形并沿着加载方向扩展,然后裂纹之间相互交错,最终达到饱和状态破坏失效;在高应变率下,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多处裂纹源,需要更大的能量去使裂纹成形、扩展,宏观上就表现为应变率效应。
    • 马泗洲; 刘科伟; 郭腾飞; 黄晓辉; 周占星
    • 摘要: 为探究冲击荷载条件下煤岩组合工程体的动力学响应特征,通过室内试验测得单一煤、岩的基本力学参数,为煤、岩体HJC模型材料参数的选取提供依据。在材料模型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采用LS-DYNA显式动力学软件研究了不同冲击荷载、冲击方向及加载角度条件下煤岩组合体动态劈裂过程中的应力波传播规律、变形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冲击方向作用下,R-C与C-R组合体的应力波波形基本相同,但应力幅值略有差异,对比发现入射波幅值基本相等,但R-C组合体的反射波幅值偏大,透射波应力幅值偏小,随着冲击荷载的增大,差异性逐渐减小;(2)在不同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组合体在劈裂过程中以煤体部分破坏为主,且组合体中煤体部分总是在交界面远处先产生宏观裂隙,而岩体部分则多在交界面近处先起裂破坏;(3)当冲击荷载较小时,C-R与R-C组合体的破坏形态基本相同,以拉伸、剪切破坏为主,随着冲击荷载的增大,组合体的破坏程度加剧,破坏形态的差异性也更明显;(4)提出了一种以单元损伤失效数量为评价指标的方法来定量分析组合体的破碎程度,从数据的变化规律发现,组合体在加载角度为45°时破坏最剧烈。
    • 沈华骏
    • 摘要: 为研究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破坏机理及加固措施效果,对比分析了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常用数值分析方法的特点,基于连续-非连续耦合方法,应用FLAC及PFC刚性块单元实现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耦合分析模型快速建立,根据隧洞坍塌模拟与现场状况对比实现断层破碎带细观参数确定,并研究了超前管棚、注浆等加固措施在连续-非连续耦合分析中的实现方法,对某水电工程施工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坍塌破坏过程及加固措施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确定的断层破碎带软黏结细观参数,反映了施工隧洞右拱肩遭遇断层时的坍塌过程及锚杆破折情况,采用“超前管棚+小导管注浆方式”作为后续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加固方案,有效控制了隧洞坍塌,降低了后续施工隧洞安全风险,超前管棚应力特征体现了超前支护在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时的重要作用。
    • 朱瑶宏; 高一民; 柳献
    • 摘要: 机械法联络通道为各类地下结构的快速连通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具有较强可行性与应用前景的工法。目前的试验研究已证明了该工法在中埋条件下的适用性,为了探讨深埋条件下该工法的适用性,开展了深埋足尺结构主隧道开孔全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分析得到了主隧道管片和接缝的响应特征,明确了深埋条件下隧道结构的传力特征和破坏过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深埋条件下隧道开孔的环内结构响应变化主要集中在拆撑工况,主要的结构响应集中在开孔环的悬臂端和隧道顶部;(2)深埋条件下隧道开孔的环间结构响应变化主要集中在切削工况和拆撑工况。切削工况下,环间结构响应为一局部环间结构响应;拆撑工况持荷阶段,环间结构响应扩展到整环;(3)深埋条件下主隧道结构的破坏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拆撑工况前,割除钢套筒后,悬臂效应发生,全开孔环与半开孔环的环间承载力达到极限。拆撑工况持荷阶段,全开孔环发生破坏,并通过环间传递将荷载依次传递到邻近环;(4)最终状态下,全开孔环达到承载力极限,而其余环尚处于弹性阶段。实际工程中结构相较于试验偏安全,但仍要对开孔环以及靠近开孔位置的环缝位置进行特殊设计和施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