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热解

煤热解

煤热解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92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284527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1年捣固炼焦技术、捣固焦炭质量与高炉冶炼关系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等;煤热解的相关文献由159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新民、吴道洪、陈水渺等。

煤热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84527 占比:99.89%

总计:284847篇

煤热解—发文趋势图

煤热解

-研究学者

  • 王新民
  • 吴道洪
  • 陈水渺
  • 肖磊
  • 薛逊
  • 姜朝兴
  • 梅磊
  • 耿层层
  • 周艳玲
  • 马正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波; 贺好伟; 马明明; 马贵; 林绍旋; 李解媛
    • 摘要: 煤热解是煤热转化过程的基础,是煤转化过程最先和必经的反应步骤。本文综合介绍了影响中低温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煤质性质(煤阶、煤粒径等)、热解条件(热解温度、热解压力、升温速度、热解气氛等)、催化剂(碱金属及其氧化物、金属盐类、负载型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等)、预处理方法(水热预处理、溶剂溶胀预处理等)等。通过中低温煤热解过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对提高焦油收率、开展热解焦油轻质化及热解产物的定向调控,深化煤热解过程研究、工艺及技术改进有重要作用。
    • 张君涛; 刘健; 王显; 唐瑞源; 黄超; 曹鹏程; 任朝阳; 田原宇
    • 摘要: 活化小分子与催化剂协同作用可调控煤热解产物的组成与分布,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上分别研究了以煤灰及组成煤灰的各主要氧化物(如Al_(2)O_(3)、Fe_(2)O_(3)、CaO、MgO等)催化活化H_(2)与煤热解耦合反应对煤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化温度为700°C、热解温度为600°C时,在活化段分别加入煤灰和Fe_(2)O_(3)后,由于H_(2)被催化活化产生的·H参与了煤热解反应过程,焦油产率与未添加前相比分别提高了15.6%和13.7%。焦油的GC-MS和模拟蒸馏分析结果表明,以煤灰的主要氧化物(如Al_(2)O_(3)、Fe_(2)O_(3)、CaO、MgO)为H_(2)活化催化剂时仅有利于芳烃、酚类和脂类物质的生成;煤灰作为H_(2)活化催化剂时不仅有利于焦油中醚类、脂类和芳烃的生成,还可提高轻油、酚油和洗油的含量,对焦油轻质化效果十分显著。
    • 王成龙; 左宗良; 董鑫江; 罗思义; 于庆波
    • 摘要: 本文介绍了铜渣余热梯级回收及原位还原的方法,基于该工艺流程进行了热力学、物质流及能量流分析。本文提出的工艺突破了传统物理法余热回收率低地局限性,用石灰石煅烧和煤粉热解两个吸热化学反应吸收铜渣余热,并根据两个反应所需不同工作温度进行有效布置,即形成了“梯级余热回收”的工艺效果,提高了系统余热效率和能源利用品质。基于工艺系统的质量和能量守恒计算及热力学分析,对于本文设计的工况下,每处理100kg铜渣,可回收海绵铁39.62kg,半焦11.56kg,回收煤气化学热约157.7MJ。热解过程产生的煤气可满足内部还原炉热量的需求。
    • 王政委; 魏宝勇; 吕剑楠; 王一鸣; 武云飞; 杨赫; 胡浩权
    • 摘要: 本研究采用Ni/KD-9催化剂,对CP-SRM过程焦油进行原位催化提质研究。结果表明,在650°C热解温度下,CPSRM在5Ni/KD-9催化作用下的焦油产率为24.4%,略低于不进行催化提质的焦油产率,而轻质焦油产率(18.9%)是未提质时的1.4倍。相比未提质焦油,用5Ni/KD-9提质后焦油中的C_(2)、C_(3)和C_(4)烷基取代苯含量分别增加0.5、0.6和4.0倍;酚和萘的含量也明显提高。采用同位素示踪方法结合典型组分质谱图,探究了催化提质过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5Ni/KD-9可以同时催化焦油裂解和甲烷蒸汽重整(SRM),SRM过程产生的小分子自由基,如·CH_(x),·H和·OH可以与焦油裂解产生的自由基结合,从而避免焦油的过度裂解。
    • 孔娇; 王欢; 于彦旭; 程亚楠; 王美君; 常丽萍; 鲍卫仁
    •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自制的热解气化一体化反应器,考察了气化合成气对煤热解焦油产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淖毛湖煤热解焦油产率在600°C时达到最大,气化合成气对提高低温(550–600°C)煤焦油的产率更有利,其中,550°C时焦油产率较N;下提高了4.4%。气化合成气气氛下,高温(650–800°C)焦油的产率较N2低,但650–700°C热解焦油的品质明显改善,其中,轻质组分的产率有明显提升;低于600°C热解挥发分中脂肪烃和含氧化合物的裂解反应加剧,使焦油中其含量降低,而苯系和萘系化合物的生成量增加;650°C以上的热解挥发分中酚类化合物的二次裂解反应会加剧,导致焦油中其生成量降低;对800°C热解挥发分中多环芳烃二次裂解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但对提高低于700°热解焦油中多环芳烃的生成量则更加有利。
    • 芦彦至; 刘军祥; 于庆波
    • 摘要: 文章以固体热载体热解煤工艺为研究背景,采用离散单元法对热载体颗粒与煤颗粒在挡板颗粒混合器中的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挡板混合器结构、热载体粒径和热载体与煤的进料比等因素对混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挡板与壁面夹角30°、相邻挡板旋转60°放置的结构可有效提高混合度;由于颗粒的混合与离析同时存在,通过提高煤的进料比,采用0.004 m大粒径热载体可减弱离析影响,增强混合均匀度。
    • 张文静; 程亚楠; 孔娇; 王美君; 常丽萍; 鲍卫仁
    • 摘要: 随着优质煤资源的消耗,高硫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备受关注,尤其是高硫炼焦煤中有机硫的调控至关重要。煤热解过程中,有机硫的变迁始于煤大分子结构中C–S键的断裂和含硫自由基的稳定,活性氢/氧是影响其转化赋存形态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煤在富氢/氧氛围下热解或与生物质、含氧有机物共热解的体系中,含有的活性氢/氧可弱化有机硫的C–S键,促进其断裂并及时结合生成的含硫自由基,促进煤中硫分向气相变迁,减少了含硫自由基与煤基质的二次反应。同时,高挥发分煤与高硫煤共热解过程中,相对丰富的挥发分中的活性氢/氧也会影响高硫煤中有机硫的变迁,降低焦炭中的硫含量,这为煤中硫分定向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邹达; 袁婷婷
    • 摘要: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匮乏,其中低阶煤资源占煤炭资源比例大。如果直接将低阶煤进行燃烧处理,虽能提供大量的热能,但是浪费煤中宝贵的氢、碳资源并且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煤热解技术不仅可以将低阶煤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化工产品,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本文介绍了两种主要的煤炭热解技术:加氢热解和催化热解。并根据现有煤炭热解技术,提出部分展望。
    • 郑默; 李晓霞
    • 摘要: 挥发分自由基的行为对调控煤热解焦油产物十分重要,但实验方法直接获得其化学反应存在困难。利用化学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方法,结合基于GPU高性能计算和化学信息学分析,研究了煤基体中挥发分自由基(基本单元)及其涉及的分子群(系统)在热解过程中的演化规律,着重考察了挥发分自由基参与的被稳定反应和缩聚反应在煤热解过程中的竞争协调关系。大规模ReaxFF MD模拟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煤热解过程可分成三个区域:被稳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被稳定和缩聚反应竞争区域和缩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其中被稳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主要发生在较低温或反应前期,使得焦油收率升高;缩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出现在高温阶段或反应后期,使得煤热解结焦加剧。当热解体系处于从被稳定反应占主导到被稳定和缩聚反应竞争激烈的转折点时,焦油收率出现最大值;当处于从两类反应竞争激烈到缩聚反应占主导的转折点时,焦炭产物开始大量生成。煤热解中挥发分自由基参与的两类相互竞争的化学反应控制着煤热解过程中焦油收率的演化,可为调控焦油生成,以进一步获得高品质化学品提供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