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热解
煤热解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92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284527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1年捣固炼焦技术、捣固焦炭质量与高炉冶炼关系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等;煤热解的相关文献由159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新民、吴道洪、陈水渺等。
煤热解—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4527篇
占比:99.89%
总计:284847篇
煤热解
-研究学者
- 王新民
- 吴道洪
- 陈水渺
- 肖磊
- 薛逊
- 姜朝兴
- 梅磊
- 耿层层
- 周艳玲
- 马正民
- 朱书成
- 王小群
- 丁力
- 方梦祥
- 王勤辉
- 梁鹏
- 胡浩权
- 郭启海
- 骆仲泱
- 任守强
- 周琦
- 孙祖平
- 常丽萍
- 毕继诚
- 郑化安
- 马晓迅
- 任胜强
- 娄建军
- 娄文昊
- 徐龙
- 李刚
- 王守峰
- 王文卜
- 谢克昌
- 刘新
- 刘茂省
- 张宏伟
- 张生军
- 曲开通
- 李万善
- 杜万斗
- 许光文
- 谢文
- 郝银宝
- 郭治
- 麻林
- 吴少华
- 周俊虎
- 周安宁
- 孙振龙
-
-
-
吕波;
贺好伟;
马明明;
马贵;
林绍旋;
李解媛
-
-
摘要:
煤热解是煤热转化过程的基础,是煤转化过程最先和必经的反应步骤。本文综合介绍了影响中低温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煤质性质(煤阶、煤粒径等)、热解条件(热解温度、热解压力、升温速度、热解气氛等)、催化剂(碱金属及其氧化物、金属盐类、负载型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等)、预处理方法(水热预处理、溶剂溶胀预处理等)等。通过中低温煤热解过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对提高焦油收率、开展热解焦油轻质化及热解产物的定向调控,深化煤热解过程研究、工艺及技术改进有重要作用。
-
-
张君涛;
刘健;
王显;
唐瑞源;
黄超;
曹鹏程;
任朝阳;
田原宇
-
-
摘要:
活化小分子与催化剂协同作用可调控煤热解产物的组成与分布,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上分别研究了以煤灰及组成煤灰的各主要氧化物(如Al_(2)O_(3)、Fe_(2)O_(3)、CaO、MgO等)催化活化H_(2)与煤热解耦合反应对煤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化温度为700°C、热解温度为600°C时,在活化段分别加入煤灰和Fe_(2)O_(3)后,由于H_(2)被催化活化产生的·H参与了煤热解反应过程,焦油产率与未添加前相比分别提高了15.6%和13.7%。焦油的GC-MS和模拟蒸馏分析结果表明,以煤灰的主要氧化物(如Al_(2)O_(3)、Fe_(2)O_(3)、CaO、MgO)为H_(2)活化催化剂时仅有利于芳烃、酚类和脂类物质的生成;煤灰作为H_(2)活化催化剂时不仅有利于焦油中醚类、脂类和芳烃的生成,还可提高轻油、酚油和洗油的含量,对焦油轻质化效果十分显著。
-
-
王成龙;
左宗良;
董鑫江;
罗思义;
于庆波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铜渣余热梯级回收及原位还原的方法,基于该工艺流程进行了热力学、物质流及能量流分析。本文提出的工艺突破了传统物理法余热回收率低地局限性,用石灰石煅烧和煤粉热解两个吸热化学反应吸收铜渣余热,并根据两个反应所需不同工作温度进行有效布置,即形成了“梯级余热回收”的工艺效果,提高了系统余热效率和能源利用品质。基于工艺系统的质量和能量守恒计算及热力学分析,对于本文设计的工况下,每处理100kg铜渣,可回收海绵铁39.62kg,半焦11.56kg,回收煤气化学热约157.7MJ。热解过程产生的煤气可满足内部还原炉热量的需求。
-
-
王政委;
魏宝勇;
吕剑楠;
王一鸣;
武云飞;
杨赫;
胡浩权
-
-
摘要:
本研究采用Ni/KD-9催化剂,对CP-SRM过程焦油进行原位催化提质研究。结果表明,在650°C热解温度下,CPSRM在5Ni/KD-9催化作用下的焦油产率为24.4%,略低于不进行催化提质的焦油产率,而轻质焦油产率(18.9%)是未提质时的1.4倍。相比未提质焦油,用5Ni/KD-9提质后焦油中的C_(2)、C_(3)和C_(4)烷基取代苯含量分别增加0.5、0.6和4.0倍;酚和萘的含量也明显提高。采用同位素示踪方法结合典型组分质谱图,探究了催化提质过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5Ni/KD-9可以同时催化焦油裂解和甲烷蒸汽重整(SRM),SRM过程产生的小分子自由基,如·CH_(x),·H和·OH可以与焦油裂解产生的自由基结合,从而避免焦油的过度裂解。
-
-
孔娇;
王欢;
于彦旭;
程亚楠;
王美君;
常丽萍;
鲍卫仁
-
-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自制的热解气化一体化反应器,考察了气化合成气对煤热解焦油产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淖毛湖煤热解焦油产率在600°C时达到最大,气化合成气对提高低温(550–600°C)煤焦油的产率更有利,其中,550°C时焦油产率较N;下提高了4.4%。气化合成气气氛下,高温(650–800°C)焦油的产率较N2低,但650–700°C热解焦油的品质明显改善,其中,轻质组分的产率有明显提升;低于600°C热解挥发分中脂肪烃和含氧化合物的裂解反应加剧,使焦油中其含量降低,而苯系和萘系化合物的生成量增加;650°C以上的热解挥发分中酚类化合物的二次裂解反应会加剧,导致焦油中其生成量降低;对800°C热解挥发分中多环芳烃二次裂解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但对提高低于700°热解焦油中多环芳烃的生成量则更加有利。
-
-
芦彦至;
刘军祥;
于庆波
-
-
摘要:
文章以固体热载体热解煤工艺为研究背景,采用离散单元法对热载体颗粒与煤颗粒在挡板颗粒混合器中的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挡板混合器结构、热载体粒径和热载体与煤的进料比等因素对混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挡板与壁面夹角30°、相邻挡板旋转60°放置的结构可有效提高混合度;由于颗粒的混合与离析同时存在,通过提高煤的进料比,采用0.004 m大粒径热载体可减弱离析影响,增强混合均匀度。
-
-
张文静;
程亚楠;
孔娇;
王美君;
常丽萍;
鲍卫仁
-
-
摘要:
随着优质煤资源的消耗,高硫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备受关注,尤其是高硫炼焦煤中有机硫的调控至关重要。煤热解过程中,有机硫的变迁始于煤大分子结构中C–S键的断裂和含硫自由基的稳定,活性氢/氧是影响其转化赋存形态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煤在富氢/氧氛围下热解或与生物质、含氧有机物共热解的体系中,含有的活性氢/氧可弱化有机硫的C–S键,促进其断裂并及时结合生成的含硫自由基,促进煤中硫分向气相变迁,减少了含硫自由基与煤基质的二次反应。同时,高挥发分煤与高硫煤共热解过程中,相对丰富的挥发分中的活性氢/氧也会影响高硫煤中有机硫的变迁,降低焦炭中的硫含量,这为煤中硫分定向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
邹达;
袁婷婷
-
-
摘要: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匮乏,其中低阶煤资源占煤炭资源比例大。如果直接将低阶煤进行燃烧处理,虽能提供大量的热能,但是浪费煤中宝贵的氢、碳资源并且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煤热解技术不仅可以将低阶煤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化工产品,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本文介绍了两种主要的煤炭热解技术:加氢热解和催化热解。并根据现有煤炭热解技术,提出部分展望。
-
-
郑默;
李晓霞
-
-
摘要:
挥发分自由基的行为对调控煤热解焦油产物十分重要,但实验方法直接获得其化学反应存在困难。利用化学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方法,结合基于GPU高性能计算和化学信息学分析,研究了煤基体中挥发分自由基(基本单元)及其涉及的分子群(系统)在热解过程中的演化规律,着重考察了挥发分自由基参与的被稳定反应和缩聚反应在煤热解过程中的竞争协调关系。大规模ReaxFF MD模拟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煤热解过程可分成三个区域:被稳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被稳定和缩聚反应竞争区域和缩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其中被稳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主要发生在较低温或反应前期,使得焦油收率升高;缩聚反应占主导的区域出现在高温阶段或反应后期,使得煤热解结焦加剧。当热解体系处于从被稳定反应占主导到被稳定和缩聚反应竞争激烈的转折点时,焦油收率出现最大值;当处于从两类反应竞争激烈到缩聚反应占主导的转折点时,焦炭产物开始大量生成。煤热解中挥发分自由基参与的两类相互竞争的化学反应控制着煤热解过程中焦油收率的演化,可为调控焦油生成,以进一步获得高品质化学品提供理论指导。
-
-
杨玉坤;
王勤辉;
熊园斌;
方梦祥;
周劲松;
骆仲泱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利用管式炉开展了CaO对煤热解产物产率和煤气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CaO能与煤中的羧基发生反应生成―COO―Ca―OOC―结构,从而使得Ca作为大分子结构交联点进入煤的有机质中,进一步使得半焦产率增加,焦油产率减少.CaO能够催化含氧官能团的分解以及烷基侧链的断裂,从而会增加含氧气体(CO、CO2)和轻质烃类气体(C1-C3)的产率.CaO还能增加H2产率,并使得热解水产率略有下降.
-
-
王朝泉;
马琎晨;
赵海波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在微型双流化床反应装置上,研究了化学链燃烧条件下小龙潭褐煤在热解阶段中气相S的迁移释放.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以铁矿石为氧载体时可将煤热解气中大部分的气相硫中间产物H2S转化为SO2.煤热解产物在经过铁矿石后释放的气相含S物质主要为SO2,同时含有少量的H2S,总含硫气体生成量为1750.8mg/kg煤,占燃料总硫质量的41.58%.
-
-
张小琴;
贺新福;
杨蕾;
吴红菊;
周安宁
- 《2017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针对传统煤热解焦油产率低、品质差的问题,提出了甲醇水蒸气重整与煤热解耦合的新工艺,所有热解试验均在自制的固定床装置上进行.研究了热解气氛、热解温度、水醇流量及水醇比等因素在CP-SRM耦合过程中对焦油及组成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甲醇水蒸气与煤热解耦合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550°C,水醇比1,2,水醇流量300mL/min时,耦合过程焦油最高达16.1%,比同温度同流量时N2、H2气氛下分别高出78.9%,24.8%.焦油中苯、酚、萘菲蒽(NPA)含量比N2气氛下分别高出68.16%,26.52%,31.38%,比H2气氛下分别高出20.82%,12.63%,18.20%.
-
-
-
巩志强;
刘志成;
朱治平;
于旷世;
孟广军;
刘嘉鹏;
欧阳子区;
孙运凯;
吕清刚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循环流化床热解燃烧耦合试验台上成功开展了冷半焦燃烧、预热半焦燃烧及煤热解燃烧耦合试验研究,获得了冷半焦、预热半焦及煤热解燃烧耦合所产半焦在循环流化床中的流态化特性和输运特性、燃烧特性及污染物原始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半焦在燃烧炉炉膛内的流态化特性较好,0~4 mm的预热半焦和粒径0~4 mm煤热解所产半焦均能顺畅通过热解炉与燃烧炉之间的输运通道进入燃烧炉;半焦燃烧时能在燃烧炉炉膛内形成上下均匀的温度场,且随一次风率增大,温度分布更均匀;三种类型半焦的燃尽特性较好,燃烧效率都在99。68%以上;随燃烧炉温度升高,N2O排放值减少,NOx和SO2排放值增加,随二次风比例增大,NOx的排放值降低,SO2排放值升高,N2O的排放值变化不明显。
-
-
李素芬;
刘仍帅;
东明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以欧拉多相流模型为基础,耦合煤热解模型、焦炭燃烧反应模型、挥发分气体燃烧反应模型,建立了完整的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炉膛内燃烧模型.对提升管内煤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温度分布、气体组分分以及燃烧化学反应速率的分布规律,结果与实验基本符合.
-
-
-
祁帅;
何坤;
李贤庆;
陈金明;
高文杰
-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的日趋紧缺,页岩气和深层油气的成藏与勘探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大量的油气成藏研究表明,页岩气和深层天然气多来自于液态烃或有机质高-过成熟阶段生气.本文选取了松辽盆地白至系嫩江组泥岩的干酪根(Ⅰ型有机质)和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开展了黄金管热模拟实验。通过热解-色谱-质谱(PY-GC-MS)的方法对轻烃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的轻烃生成演化过程。
-
-
祁帅;
何坤;
李贤庆;
陈金明;
高文杰
-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的日趋紧缺,页岩气和深层油气的成藏与勘探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大量的油气成藏研究表明,页岩气和深层天然气多来自于液态烃或有机质高-过成熟阶段生气.本文选取了松辽盆地白至系嫩江组泥岩的干酪根(Ⅰ型有机质)和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开展了黄金管热模拟实验。通过热解-色谱-质谱(PY-GC-MS)的方法对轻烃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的轻烃生成演化过程。
-
-
祁帅;
何坤;
李贤庆;
陈金明;
高文杰
-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的日趋紧缺,页岩气和深层油气的成藏与勘探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大量的油气成藏研究表明,页岩气和深层天然气多来自于液态烃或有机质高-过成熟阶段生气.本文选取了松辽盆地白至系嫩江组泥岩的干酪根(Ⅰ型有机质)和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开展了黄金管热模拟实验。通过热解-色谱-质谱(PY-GC-MS)的方法对轻烃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的轻烃生成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