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次反应

二次反应

二次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54353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科技信息、炼油技术与工程、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二次反应的相关文献由37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国胜、许光文、于海燕等。

二次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4353 占比:99.98%

总计:654484篇

二次反应—发文趋势图

二次反应

-研究学者

  • 刘国胜
  • 许光文
  • 于海燕
  • 孙俊民
  • 李小斌
  • 武荣成
  • 毕诗文
  • 王龙延
  • 陈滨
  • 乐晓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博文; 闫景龙
    • 摘要: 硫化氢(H_(2)S)是一种无色、具有典型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1]。近几十年来,许多文献已经报道H_(2)S存在于生物系统中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维持生理稳态。它和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一样是组织系统中内源性释放的气体递质[1],在大脑、心脏、肾脏、胃肠道、骨骼肌和骨骼中产生[2]。在哺乳动物组织中,H_(2)S主要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转硫途径中内源产生,其中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和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是生成H_(2)S的两种关键酶[2]。H_(2)S不仅仅是这一途径的二次反应产物,而且是调节多种组织生理功能的重要因子。
    • 王龙延; 韩海波; 闫鸿飞; 孙炳玺
    • 摘要: 由于流化催化裂化(FCC)原料组成、产品收率、目的产品组成与性质均已发生巨大变化,原料转化率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代FCC的实际反应深度。在研究催化裂化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的基础上,把催化裂化反应分为3类:即分子数量增加但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的化学反应、分子数量减少但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的化学反应和分子数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基本不变的化学反应。提出了催化裂化反应深度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用其计算了6套大型工业FCC装置的反应深度指数。结果表明,反应深度指数涵盖了裂解反应、缩合反应和中间产物二次反应进行的程度,反应深度指数比原料转化率或重油转化率能更显著地衡量催化裂化反应深度的变化。
    • 王龙延; 宋业恒; 陈曼桥; 唐娉玺; 经铁; 王宝石
    • 摘要: 在分析现有催化裂化反应热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典型反应计算催化裂化反应热的方法(简称典型反应法)。该方法把流化催化裂化装置(FCCU)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划分为裂解、脱氢、氢转移、异构化、H_(2)S生成和缩合生焦6类典型化学反应,利用每类典型反应的热效应数据和反应数量来计算催化裂化的反应热。用该方法计算了6套大型工业FCCU的反应热数据,并与分子膨胀法、催化焦法和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典型反应法因考虑了氢转移和异构化等二次反应放热,计算得到的反应热平均比分子膨胀法和催化焦法低45.8%和31.8%,比反应-再生系统热平衡法高77.8%,但低于基于碳差法催化剂循环量的反应系统热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
    • 周琦
    • 摘要: 针对低阶煤热解工艺普遍存在焦油品质差、 粉尘含量高、 气固分离困难等关键技术问题,详细分析了煤热解时颗粒内和颗粒外的挥发分二次反应过程,探讨了温度、停留时间、碱金属催化作用、压力及气氛等因素对热解气二次反应的影响,并指出热解气二次反应调控存在的技术难点.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需深入解析含尘含油高温热解气的组成和结构,研究热解气对固相颗粒的黏附及夹带作用,揭示高温热解气组成、二次反应与焦油品质之间的协同机制;研究气固高效分离机制降低粉尘含量;通过研发新型的热解反应器及优化反应器结构以强化热解反应速率,调控挥发分在反应器的温升、停留时间及定向催化等来降低焦油中重质组分的含量.基于上述调控方法,可有效调控热解气二次反应并提高热解油气的产率及品质.
    • 张玉明; 管俊涛; 乔沛; 李家州; 张炜
    • 摘要: 采用两段反应器对油页岩热解释放的一次挥发分产物进行不同热态条件下的二次反应特性研究,考察第二段温度、气氛与停留时间对油气收率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化温度对油气产率的影响最明显,在优化第一段热解反应条件的基础上,当反应器第二段温度由600°C提高到650°C时,油页岩热解油产率下降15%(质量分数,下同),气体产率增加约20%.与氮气气氛相比,水蒸气作为第二段反应气氛能够提高液体油品收率约5%,并且热解油主要集中在馏程<350°C的汽柴油馏分.结合GC-MS分析表明,停留时间0?3 s二次反应主要为裂解过程,水蒸气能够提高油品中芳烃含量,同时抑制芳烃缩聚;3?5 s二次反应主要为缩聚过程,焦炭生成量增加,汽柴油馏分收率保持稳定,VGO馏分油收率下降约30%.
    • 罗小博; 宋彧; 郭启明; 高旭东
    • 摘要: 通过控制粉煤灰掺量,以密度、坍落度、立方体抗压强度、回弹值、轴心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参数作比对,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展开了研究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在15%~20%之间时,其活性效应最显著;从28~90 d范围内,随着龄期增长,二次反应所生成的凝胶物质相应增多,微颗粒填充到混凝土孔隙中,形成致密结构,混凝土各项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 彭猛; 崔璐璐; 王磊; 陈柳芮; 王春迎; 许嘉钰; 郝吉明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唐山市大气PM2.5污染成因与来源,采用在线观测设备于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连续监测了唐山市PM2.5及其水溶性离子和碳质组分(OC、EC)的质量浓度变化,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监测期间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14—310μg·m?3,平均值为58.9μg·m?3,监测期间日均浓度超标率为22%.唐山市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63μg·m?3)>秋季(61μg·m?3)>春季(59μg·m?3)>夏季(45μg·m?3).PM2.5中Fe含量比例高于Ca、Zn和Pb;OC和EC质量浓度比例冬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水溶性离子以SO42?、NO3?和NH4+为主,春、夏、秋、冬季总浓度占PM2.5浓度的比例分别为61.2%、79.6%、54.15%、42.9%;NH4+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可能由于夏季NH3挥发释放相对较高,且空气相对湿度较大,NH3通过气-液非均相反应产生较多的NH4+.PMF结果表明,燃煤、燃油、机动车尾气和二次反应是唐山PM2.5的主要来源.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夏季气团大部分主要来自相对清洁的内陆地区和海洋地区;春季和秋季气团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的长程传输和山东西南部地区的短程传输;冬季气团主要由相对清洁的地区经长程传输过来,而唐山市冬季PM2.5污染最严重,一定程度反映了冬季受本地污染排放的影响.
    • 陈文; 刘庭峰; 何洪浩; 龚勋
    • 摘要: 为在减弱挥发分与煤焦颗粒二次反应以及煤粉堆积效应的情况下探究不同挥发分煤种和焦颗粒的着火特性,选取了挥发分含量差异较大的1种褐煤和1种烟煤,在自建的金属网反应器系统上进行了着火实验,并与传统的热重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挥发分对煤粉着火温度的影响最大,随着挥发分含量的升高,煤粉的着火温度逐渐降低;由于减少了样品的堆积效应以及减弱了升温过程中的挥发分燃烧,金属网上测得的着火温度高于热重所得着火温度,更接近煤粉颗粒的实际着火温度;褐煤的反应性高于烟煤,焦样的着火温度低于原样,但焦样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增大使得其可用于吸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