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150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5篇、会议论文110篇、专利文献250220篇;相关期刊790种,包括中国生物学文摘、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2009年中国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等;催化作用的相关文献由31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清河、曾双亲、聂红等。

催化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5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50220 占比:99.47%

总计:251545篇

催化作用—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彭胜攀; 马子然; 马静; 王红妍; 敖志敏; 李永龙; 王宝冬
    • 摘要: 负载贵金属的γ-Al_(2)O_(3)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有机物催化降解能力,被广泛用于处理固定源和移动源排放产生的废气,高温烧结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催化剂抗烧结性能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负载贵金属的γ-Al_(2)O_(3)催化剂高温烧结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分析表明高温致使贵金属发生Ostwald熟化和液化团聚以及γ-Al_(2)O_(3)晶相转变降低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了催化剂活性.在此基础上从贵金属、载体以及载体与贵金属间作用三个方面回顾和整理了提高催化剂高温热稳定性的方法,并重点阐述了贵金属修饰、载体改性以及改变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来达到提高热稳定性的方法.此外,还介绍了其他如限域法、晶面控制等实现催化剂稳定性提高的方法,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对γ-Al_(2)O_(3)基氧化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王杰; 王炜; 伽亮亮; 胡远强; 刘海
    • 摘要: 采用液相吸附法研究了锌对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并结合热重法和第一性原理探讨了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锌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随着锌吸附量的增多,对气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加强,在锌吸附量(质量分数)达到1.15%~1.17%后,焦炭反应性变化趋势变得平缓,锌吸附量的进一步增大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不大.采用非等温法研究了锌对焦炭气化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锌吸附量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焦炭气化反应向低温区移动,焦炭在低温区的反应活性增强,反应速率极值点左移.锌在焦炭气化反应中可以降低酮基分解所需的能量,加快CO的形成,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 冯阳; 汪港; 陈君妍; 康卫民; 邓南平; 程博闻
    • 摘要: 随着化石能源消耗及电动汽车(EVs)、便携式设备和电网存储的快速发展,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电池储能日益增长的需要,寻找下一代绿色储能系统也变得十分迫切。近年来,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锂硫电池(LSBs)技术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从理论上讲,正极的面积容量直接由硫含量和面载量共同决定。因此,为了提高LSBs的面积容量和能量密度,开发具有高性能的高载硫锂硫电池(HLSBs)势在必行。然而,目前LSBs实际能达到的能量密度远低于其理论能量密度。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多硫化物(LiPSs)的“穿梭效应”、硫和二硫化锂/硫化锂(Li_(2)S_(2)/Li_(2)S)的导电性差以及锂枝晶生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当载硫量增加到实际应用水平时,上述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发了不同策略来抑制LiPSs的“穿梭效应”,如物理包覆、静电排斥与极性吸附等。其中由于一些材料具有极性作用、表面缺陷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者们相继开发了一维、二维以及三维等不同结构的催化材料来加快氧化还原反应,使得电池的循环寿命得以延长和库伦效率得到提高。尽管在提升性能方面已经取得很多进步,但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取决于能否将其制成耐用且安全的电池系统。因此研究小组开发了新型功能性电解液添加剂、高性能隔膜和中间层、以及微/纳米结构的锂负极或锂复合负极稳定金属锂,从而提高电池安全性。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LSBs的面积容量和能量密度需分别达到5 mAh·cm^(-2)和500 Wh·kg^(-1),才能满足商业化EVs的需求。因此在提高其性能的同时,也需不断提高硫的负载量,以求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本文通过对近年来HLSBs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从三个方面综述了高性能的HLSBs的基础研究和发展策略,具体包括抑制LiPSs“穿梭效应”、电催化策略和整体安全策略。这些研究策略在抑制LiPSs“穿梭效应”、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效率方面,尤其在延长电池循环寿命和提高安全性方面有显著效果。最后,本文展望了高性能的HLSBs面临的科学挑战与未来发展的机遇。
    • 刘鸿益; 杨光星; 余皓
    • 摘要: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作为一种通过吸收电磁能直接转换为热能的非直接接触式加热技术,热量直接在磁性材料上迅速感应产生,无需加热整个反应器,改善了能量传递效率和高散热现象。因此,电磁感应加热为高温化学过程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以克服使用传统加热方法时带来的加热/冷却速率缓慢、加热不均匀、低能效等问题。本文首先简述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加热机制以及相关的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电磁感应加热过程中能量效率的评估,进而总结了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用于高温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化过程的展望。
    • 张红锐; 张田; 隆曦孜; 李先宁
    • 摘要: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与有机络合剂形成的重金属络合物是常规水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去除的污染物之一。光催化氧化是降解水体中重金属络合物的有效方法,但纯TiO_(2)催化光生电子-空穴对的较高复合效率限制了该技术在降解重金属络合物方面的应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可以通过对光催化氧化单元施加电势提升光生电子与空穴分离率的同时有效降低复合效率,最终表现为高效的破络合反应。本文将MFC与光催化氧化进行耦合,在提高Cu-EDTA破络合效率的同时去除Cu^(2+)。结果表明单MFC、串联MFC与并联MFC三种耦合方式均能提高光催化单元对Cu-EDTA的去除率,去除率分别为52.6%、73.57%和61.54%;对Cu^(2+)的去除效果分别为18.09%、36.87%和21.09%。说明串联MFC耦合方式可以更大程度发挥光催化单元的效率。
    • 李思婵; 邓玉龙; 王海永; 王晨光; 马隆龙; 刘琪英
    • 摘要: 丙酮醇和乳酸都是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化学品,充分利用可再生的纤维素资源制备丙酮醇和乳酸,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并结合惰性气氛高温退火方法制备了Sn-Fe@C系列催化剂,探讨了该催化剂上纤维素水相体系一步氢解制备丙酮醇和乳酸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丙酮醇和乳酸的收率与催化剂的Sn/Fe比以及焙烧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以3Sn1Fe@C_(600)为催化剂,在240°C,5 MPa H_(2)压力和1 h的反应条件下,丙酮醇和乳酸的总收率为45.4%。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酸、碱性位及金属活性位点之间的协同催化作用,是纤维素选择性氢解制备丙酮醇和乳酸的关键。
    • 王姝焱; 张瑞阳; 刘润; 刘凯; 周莹
    • 摘要: 近年来,近地面臭氧已成为我国仅次于PM2.5的大气污染物。催化臭氧分解技术具有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的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臭氧治理技术。然而,水对催化剂的毒害作用是制约催化臭氧分解技术实际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原位生长策略,制备了新型偏硼酸锰/氧掺杂氮化硼[Mn(BO_(2))_(2)/BNO]臭氧分解催化剂。Mn(BO_(2))_(2)与BNO界面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诱导电子定向转移至Mn(BO_(2))_(2),不仅促进了臭氧的分解,而且抑制了水的吸附,避免了水对活性位点的毒害作用。催化活性测试表明,10%Mn(BO_(2))_(2)负载BNO样品在60%湿度下20 min内表现出最高的臭氧分解性能(92%)。这为获得优异性能的臭氧分解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 吕杰琼; 谢晖; 高永平; 连丽丽; 王希越; 张浩; 高文秀; 娄大伟
    • 摘要: 以三聚氰胺和三聚氯氰为前体,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富氮类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MC[含氮量为55%(质量分数)]。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TGA)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手段对COF-MC进行表征。通过对COF-MC在苯甲醛和丙二腈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催化性能的评价,考察反应条件与催化性能的关系,并对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碱性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COF-MC作为催化剂在氮气环境中,无需借助其他溶剂,80°C回流搅拌2h后,苯甲醛转化率为98%,苄烯丙二腈选择性在99.9%以上。反应后的催化剂可以通过简单的热过滤分离,重复使用4次后苯甲醛转化率仍可达89%,且催化剂中无金属离子的参与,避免了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 赵雪纯
    • 摘要: 多相催化作为化工生产过程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一直备受关注。多相催化本质上是一种发生于固态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因此其性能好坏与固态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直接相关,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文对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应用、分类等做了简要的说明,基于目前应用相对广泛的五种催化剂制备方法着重阐述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并给出相应的实例。
    • 李家欣; 冯立纲
    • 摘要: 析氧反应(OER)是水分解中重要的半反应,为提高其催化性能,开发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铁镍(FeNi)基材料被认为是最好的预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它们的表面将转变成高价态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作为真正的活性物质。FeNi基预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催化性能,因此,优化和调整FeNi基预催化剂的结构和化学环境可以提高电催化性能。基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撰写了FeNi基预催化剂的表面结构调控促进电化学析氧反应的研究进展。我们首先介绍了碱性OER的反应机理,然后从杂原子掺杂、表面成分改性、选择性结构转变、表面化学状态调节、异质结构构建和载体效应等方面讨论了FeNi基预催化剂表面调控对析氧反应性能的影响。尽管在OER反应中FeNi都被认为转变成高价态的金属活性物质,Fe/Ni体系的表面结构、形貌和化学状态仍然能够显著影响其最终的催化性能,即FeNi基预催化剂的性质会影响析氧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精细设计并尽量提高Fe和Ni的协同作用将有利用提升氧析出的催化性能。我们希望本综述能够对FeNi基预催化剂的制备和表界面性质调控与电催化析氧反应性能的理解有所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