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化反应

气化反应

气化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9603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5焦化行业节能减排及干熄焦技术交流会、2015年(第十九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气化反应的相关文献由99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安庆、常厚春、覃勇付等。

气化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6030 占比:99.90%

总计:196227篇

气化反应—发文趋势图

气化反应

-研究学者

  • 刘安庆
  • 常厚春
  • 覃勇付
  • 赵广健
  • 陈平
  • 陈燕芳
  • 马革
  • 李克忠
  • 倪建军
  • 钟思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杰; 王炜; 伽亮亮; 胡远强; 刘海
    • 摘要: 采用液相吸附法研究了锌对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并结合热重法和第一性原理探讨了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锌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随着锌吸附量的增多,对气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加强,在锌吸附量(质量分数)达到1.15%~1.17%后,焦炭反应性变化趋势变得平缓,锌吸附量的进一步增大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不大.采用非等温法研究了锌对焦炭气化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锌吸附量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焦炭气化反应向低温区移动,焦炭在低温区的反应活性增强,反应速率极值点左移.锌在焦炭气化反应中可以降低酮基分解所需的能量,加快CO的形成,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 李百航; 刘敬樟; 朱建国; 马洪洲; 劳世奇
    • 摘要: 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实现CO_(2)减排的有效技术路线,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高浓度CO_(2)气氛下,煤的氧燃烧特性与传统的空气燃烧存在极大区别。煤的燃烧在CO_(2)气化和O_(2)氧化的相互竞争中进行,而该竞争机制尚不明确。针对1 273 K的中温燃烧,选用单颗粒煤在竖直管式炉高温燃烧实验台上进行富氧气氛(27%O_(2)/73%CO_(2),体积分数)、O_(2)气氛(27%O_(2)/73%Ar,体积分数)和CO_(2)气氛(73%CO_(2)/27%Ar,体积分数)的燃烧实验并与空气气氛(21%O_(2)/79%N_(2),体积分数)燃烧进行对比,获取反应速率、颗粒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中温富氧燃烧时,CO_(2)物理化学作用对单颗粒煤的碳消耗的贡献率为36.2%。中温燃烧时,CO_(2)的加入促进了碳氧燃烧,气化吸热对碳氧燃烧的影响相对较小。
    • 洪迪昆; 雷鸣; 翟晓明; 郭欣
    • 摘要: 基于实验表征结果构建了准东五彩湾煤焦的分子结构模型,采用基于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方法研究了压力对准东五彩湾煤焦富氧燃烧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煤焦结构的演变从微观分子层面上揭示了压力对煤焦氧化反应和气化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煤焦的整体碳转化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增压提高了氧化反应对煤焦转化的净贡献,却降低了气化反应对煤焦转化的净贡献;增压降低了煤焦氧化反应的活化能,但对煤焦气化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并不明显。
    • 尤胜强; 吴宏亮; 常生朝; 杨佳龙
    • 摘要: 使用高温气固相反应装置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测定装置研究了焦炭与CO_(2)以及水蒸气气化反应及反应前后焦炭的强度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焦炭与CO_(2)气化反应温度越高、CO_(2)浓度越大,焦炭熔损速率越快;焦炭熔损率在0~41.68%范围内,抗压强度随气化时间快速下降;焦炭熔损率在>19.56%以后,抗折强度随气化时间快速下降。CO_(2)-水蒸气混合条件下,水蒸气含量较低时,焦炭抗压强度相对于CO_(2)条件下的变化较小,此时增加水蒸气含量对焦炭熔损速率影响较大;水蒸气含量较高时,相同气化时间的焦炭抗压、抗折强度较CO_(2)条件下的大幅度下降。
    • 彭军山; 高远; 闫焕敏; 韩嘉庆; 李先春
    • 摘要: 焦炭的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受到其光学组织、灰分含量及孔结构的影响。选取6种工业冶金焦炭在1400°C下进行不同时间的反应,计算出了焦炭的反应性CRI_(1400)及反应后强度CSR_(1400)。探究了不同焦炭的光学组织及灰分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焦炭中各向异性程度较低的结构含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各向异性程度较高的结构含量不断上升。选取其中1种焦炭,对其进行XRD、SEM及EDS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焦炭内部的灰分会不断迁移至焦炭基体表面,在迁移过程中破坏孔结构并形成新的应力点,这可能会成为焦炭破碎的始发点。
    • 孔全磊; 刘军祥; 于庆波; 段文军
    • 摘要: 采用开源软件MFIX的CFD-DEM耦合法,对以高炉渣颗粒作为移动热载体的气化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主要考察了气化剂流速、焦炭直径对颗粒速度、颗粒温降、CO质量分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的速度会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线性关系.颗粒的温降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出口气体温度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出口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随着气化剂流速的增大而减少,当流速为0.4,1.4 m/s时,出口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9%,45%.减小焦炭直径有助于加快气化速率,出口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随着焦炭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 贾延辉; 冯申; 张淑霞
    • 摘要: 为提高旋转圆筒内含氟酰基沉积物气化反应中三氟化溴(BrF3)的利用率,本文设计了静态反应极限实验、工作条件优化实验以及多级回收复用工艺实验.静态反应极限实验证明B r F3与沉积物之间可完全反应,且气化反应速率与BrF3压强呈正比关系,沉积物与BrF3之间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反应级数大于1;改变旋转圆筒压强条件,增大了BrF3滞留质量和圆筒温度,BrF3一次利用率由3.75% 提高至9.20%;采用多级回收复用工艺流程,BrF3综合利用率提高至78.57%,大幅提升了气化技术的工业应用经济性.
    • 蒋唐伟; 董毅; 陈志鹏; 江文豪; 王子元; 周进东
    • 摘要: 锌在高炉内循环富集,会给高炉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弄清锌对原燃料的性能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采用醋酸锌浸泡法向焦炭中引入锌,模拟研究了高炉气氛下锌对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焦炭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为界面化学反应;富锌后的焦炭气化反应速率k+均大于普通焦炭,表明锌对焦炭的气化反应有一定的正催化作用,降低焦炭的化学反应活化能,使其反应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但温度的升高会弱化锌对焦炭的气化反应的催化作用,例如,温度在950°C时,富锌焦炭的气化率是普通焦炭的2.08倍;而温度在1150°C时,仅为1.03倍.
    • 李志祥
    • 摘要: 以某煤化工企业180万t/a煤制甲醇项目的水煤浆气化工艺为例,对气化工艺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冷煤气效率进行探讨研究,结合气化装置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气化用煤的煤质、水煤浆浓度、气化操作条件、气化反应过程、工艺烧嘴等对冷煤气效率的影响,并从原料煤的监控管理、水煤浆的品质管控、工艺过程控制、工艺优化及技术改造、标准化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冷煤气效率的可行性措施。结果表明,热值高且稳定性好的煤质、较高的水煤浆浓度、较优的工艺操作、关键设备的长周期运行等有利于冷煤气效率的提高。
    • 汪来松; 宋云彩; 冯杰; 李文英
    • 摘要: 因在CO2减排、固定碳转化率提高以及焦油含量降低等方面的显著表现,煤与生物质共气化技术得到普遍关注。揭示生物质及生物质中的碱/碱土金属在煤气化反应中的作用和规律,是煤与生物质共气化技术应用推广的前提,对共气化过程中的协同效应问题进行了讨论,综述了碱/碱土金属对协同效应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生物质热转化过程中碱/碱土金属的挥发释放机制,归纳整理了温度、气氛、无机矿物质等对碱/碱土金属释放的影响,并对生物质与煤共气化过程中钾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总结;其次阐述了煤与生物质因化学组成和结构差异引起的物质传递及由此产生的协同作用机制,包括共热解过程中生物质氢转移稳定煤热解产生的分子碎片结构、生物质热解放热促进煤的低温热分解和混合焦气化过程中的碱金属钾钠及碱土金属钙镁的迁移催化作用及失活机制,并比较了原料共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混合焦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焦气化反应性影响的大小;然后介绍了气化过程中碱/碱土金属与硫物种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钙对硫的捕获作用最强,其次是钾,但是它们的可获得性依赖于物料中Si,Al和Cl元素的量;最后结合当前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物质中碱/碱土金属释放、控制及催化作用研究的建议,从而为共气化过程中碱/碱土金属的变害为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