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饱和烃

饱和烃

饱和烃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45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0156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沉积学报、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4年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饱和烃的相关文献由117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晖、戴伟、乐毅等。

饱和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0156 占比:99.26%

总计:30381篇

饱和烃—发文趋势图

饱和烃

-研究学者

  • 彭晖
  • 戴伟
  • 乐毅
  • 张敏
  • 唐国旗
  • 田保亮
  • 穆玮
  • 王汇彤
  • 张水昌
  • 魏彩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玉萍
    • 摘要: 黏度指数改进剂如聚甲基丙烯酸酯(PMA)是常用的改善润滑油黏温特性的功能添加剂。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在不同基础油中的功效并不相同,这主要源于基础油饱和烃的含量不同。就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5种基础油运动黏度,黏度指数,倾点以及剪切安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基础油与黏度指数改进剂的筛选及匹配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基础油饱和烃的含量低,PMA的增黏作用强。在饱和烃含量相对低的基础油中,PMA提高黏度指数的效果较优,而在饱和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100%)的合成烃(PAO及CTL)中的效果相对稍差。合成烃对PMA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感受性较好,在低剂量(1.0%)下即可大幅度降低合成烃基础油的倾点。基础油饱和烃含量越高,PMA黏度指数改进剂的剪切安定性也越好。
    • 仵春祺; 王剑南; 张江峰
    • 摘要: 使用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SPE)对柴油中的饱和烃和芳烃组分进行了有效的分离,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加入内标液的饱和烃、芳烃组分,数据显示该柱可以满足柴油组成的现场实验,符合测试标准的SPE柱分离效率小于5%要求。
    • 牛子铖; 王永诗; 王学军; 孟伟; 刘旋; 王茹; 王娟; 刘会平
    • 摘要: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南坡)东段原油含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平面上原油含硫量从洼陷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垂向上含硫量较高的原油主要发育在中浅层。研究区发育典型的陆相高硫原油,整体呈高密度和高黏度的特征,非烃和沥青质在族组分中占比较高,族组分碳同位素相对较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揭示高硫原油来源于盐度较高、还原性强的沉积水体下发育的烃源岩。不同地区高硫原油生物标志物的差异反映了成因主控因素的不同,以乐安油田为代表的高硫原油埋深浅、成熟度高、水体盐度较高、生物降解程度高,而以王家岗油田为代表的高硫原油埋深较大、成熟度较低、水体盐度更高、生物降解程度低。前者的成因是生物降解作用过程中硫元素的相对富集,原油降解后的再次充注导致含硫量降低,而后者是还原水体中形成的富硫生油母质早期生烃的结果,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可能在局部地区发挥部分作用。因此,在陆相盆地中,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富硫生油母质是高硫原油形成的基础,生物降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等次生作用是原油含硫量进一步升高的重要因素。
    • 闫红星
    • 摘要: 为了研究轻质油注空气开采过程中低温氧化后原油与气体组成的变化,对Q131井轻质油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的室内低温氧化实验。对氧化前后的原油进行轻烃、饱和烃以及芳香烃的气相色谱分析,并采集尾气进行气体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后,C_(4)~C_(7)轻烃化合物中异构烷烃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较环烷烃含量逐渐增加,环烷烃的侧链烷基越多、侧链烷基越长越易断裂;饱和烃中轻重比(∑nC_(21-)/∑nC_(22+))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姥植比(Pr/Ph)和奇偶优势比(OEP)基本保持不变;芳香烃中双环芳烃甲基萘与萘的比值、三环芳烃甲基菲与菲比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增大,并且三环芳烃(菲)发生甲基取代反应的难度要高于双环芳烃(萘);尾气中,O_(2)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CO_(2)对温度的敏感性要高于CO,存在少量的CH_(4)与H_(2),表明低温氧化过程中伴随有化学键的键裂反应,氧气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
    • 闫红星; 杨俊印; 刘家林; 陶硕; 杨鹏成
    • 摘要: 为了认识稀油火驱过程中原油微观性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一维物理模拟装置开展了稀油的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开展了族组分、官能团、轻烃、饱和烃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稀油火驱高温氧化后品质变好,含氧的羰基官能团特征明显、烷基侧链变短、碳链支化程度变高;轻烃、饱和烃受高温氧化作用影响较大,轻烃化合物中环烷烃与正构烷烃含量增加,环烷烃中侧链烷基越长含量越高,六元环轻烃化合物具有优先生成芳烃类化合物的优势,饱和烃中碳链越长越容易与氧气发生氧化,高温氧化作用不会选择性断裂奇碳数或偶碳数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在高氧化过程中稳定性较好.该研究探索了稀油火驱过程原油性质变化的机理,为稀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基础与理论支持.
    • 刘玲玲; 李冰宁; 武彦文
    • 摘要: 为加强对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风险管控,生态环境部已将石油烃类列为土壤中的重点监测项目.石油烃源于石油与合成油,是涵盖一定碳数范围的碳氢化合物,主要分为饱和烃和芳香烃两大类.芳香烃通常是高度烷基化的单环、双环与多环芳烃,其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饱和烃大很多,因此,仅仅测定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难以准确评估其环境毒性.目前环境领域的标准方法尚未区分土壤中饱和烃和芳香烃.该研究针对土壤样品的基质干扰特点,对样品的提取和净化环节进行了优化,并且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在线联用(HPLC-GC)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土壤中饱和烃和芳香烃的方法.其中,提取方法选择正己烷-乙醇(1:1,v/v)以固液比1:4常温振荡提取1 h,然后水洗去除乙醇,取正己烷层提取液净化;净化方法选择自制硅胶柱,以正己烷-二氯甲烷(8:2,v/v)洗脱;洗脱液经浓缩注入HPLC-GC分析,以内标法同时测定试液中的饱和烃和芳香烃,方法的定量限为0.4 mg/kg.该方法经过土壤石油烃标准物(SQC-116)验证,测定值在证书提供的可信区间内,相对误差(RE)为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说明方法准确可靠且精密度达到分析要求.最后,该文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北京地区的5个土壤样品,结果表明:5个样品均含有饱和烃(C10~C40),其含量范围为3.3~32.1 mg/kg;其中4个样品中检出芳香烃(C10~C40),其含量范围为0.8~4.3 mg/kg;此外,通过谱图分析还可以初步判别烃类物质的污染来源.
    • 闫红星
    • 摘要: 为了研究轻质油注空气开采过程中低温氧化后原油与气体组成的变化,对Q131井轻质油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的室内低温氧化实验.对氧化前后的原油进行轻烃、饱和烃以及芳香烃的气相色谱分析,并采集尾气进行气体组成分析.结果 表明,低温氧化后,C4~C7轻烃化合物中异构烷烃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较环烷烃含量逐渐增加,环烷烃的侧链烷基越多、侧链烷基越长越易断裂;饱和烃中轻重比(∑nC21-/∑nC22+)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姥植比(Pr/Ph)和奇偶优势比(OEP)基本保持不变;芳香烃中双环芳烃甲基萘与萘的比值、三环芳烃甲基菲与菲比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增大,并且三环芳烃(菲)发生甲基取代反应的难度要高于双环芳烃(萘);尾气中,O2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CO2对温度的敏感性要高于CO,存在少量的CH4与H2,表明低温氧化过程中伴随有化学键的键裂反应,氧气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
    • 闫红星
    • 摘要: 稠油火驱开发能否实现高温氧化将会直接影响开发效果,火驱燃烧状态的判识已成为火驱开发的技术难点之一.为攻克这一难题,采用天然岩心开展火驱实验,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采集的原油开展饱和烃、烯烃和芳香烃指纹特征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受高温氧化作用影响,火驱后稠油中的饱和烃含量明显上升,色谱指纹图呈前峰单峰型分布,正构烷烃含量增加、轻重比(∑nC21-/∑nC22+)变大、无奇偶优势;裂解生成的烯烃在色谱指纹图中表现为同碳数烯烃与正构烷烃含量比值始终小于1,并且随着碳数的增加该比值降低;芳香烃色谱指纹图呈前峰型分布,萘系列化合物中甲基萘含量明显低于萘,更容易在裂解生成的萘系列化合物的α位发生加甲基反应,菲系列化合物与萘系列化合物特征相似.气相色谱技术可以有效指示稠油火驱前后的微观变化特征,为火驱燃烧状态的判识奠定基础.
    • 代波; 李二党; 王小军; 曹丽; 马雄; 臧起彪
    • 摘要: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地层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总有机碳含量测试、岩石热解和色谱质谱等技术,深入探讨页岩油在运移和聚集过程中的差异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烃源岩生烃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页岩的生烃能力最强,泥质砂岩的生烃潜力最弱.泥质砂岩中游离烃含量较高是由于其接受了外来的游离烃.不同岩性中页岩油的地球化学参数分布具有差异性,其中泥质砂岩富含饱和烃组分,非烃/沥青质组分较少,而页岩和泥岩则富含非烃/沥青质组分,饱和烃组分较少.原油性质和源储厚度及物性对页岩油的排运聚对页岩油运聚具有较强的影响.小分子烃类组分和薄层烃源岩内的页岩油较易运移,大分子烃类组分和厚层烃源岩内的页岩油倾向于残留在源岩内部.
    • 刘其成; 闫红星; 杨俊印; 杨鹏成; 张崇刚
    • 摘要: 为认清稠油火驱过程中原油与尾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稠油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与尾气开展了饱和烃、芳香烃、烯烃、尾气组分等方面的色谱指纹特征研究.研究表明:稠油火驱后原油物性变好,族组分中饱和烃、芳香烃含量升高;饱和烃色谱指纹图中正构烷烃含量明显增加,轻重比增大;原油中新生成了烯烃化合物,与同碳数饱和烃成对出现且同碳数烯烃与饱和烃比值始终小于0.5;芳香烃色谱指纹图中菲系列化合物发生了明显的甲基转移与脱甲基作用;尾气多维气相色谱图中可见烯烃、氢气、一氧化碳等火驱高温氧化的特征组分.该研究可作为火驱过程中指示燃烧状态的有效技术手段,为稠油火驱燃烧状态的判识提供了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