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岩学

煤岩学

煤岩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5730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沉积学报、地学前缘、新疆地质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1年捣固炼焦技术、捣固焦炭质量与高炉冶炼关系学术研讨会、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五届四次会员(理事)大会等;煤岩学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师庸、白向飞、李小彦等。

煤岩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5730 占比:99.80%

总计:85903篇

煤岩学—发文趋势图

煤岩学

-研究学者

  • 周师庸
  • 白向飞
  • 李小彦
  • 庄新国
  • 徐君
  • 刘东娜
  • 叶道敏
  • 肖文钊
  • 胡善亭
  • 赵存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云虎; 王双美; 朱士飞; 吴国强; 权巨涛; 毛礼鑫
    •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为重要,然而天然焦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天然焦资源丰富,在苏鲁豫皖四省毗邻地区的煤矿开采中经常发现由于岩浆岩侵入,煤层受到烘烤而变质为天然焦的现象。广泛采集苏鲁豫皖四省毗邻地区天然焦样品,在描述天然焦宏观及显微特征的基础上,对天然焦开展工业分析、地球化学特征、自燃倾向性和焦尘爆炸性等方面的测试与分析,采用美国TA2100热分析仪测试典型样品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天然焦的宏观物理特性、显微组分特性与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各项分析指标与无烟煤没有明显的界线,天然焦与同地的残留煤相比,其挥发分产率降低、C/H比大幅提高;天然焦变质程度达到或高于无烟煤阶段,不易自燃、焦尘无爆炸性。燃烧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山东菏泽赵楼天然焦样品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并根据天然焦的特性探讨了利用方向,认为其在制作型煤、合成氨、碳材料、生产水泥以及CO_(2)地质封存等方面具有利用价值或潜力。
    • 张谷春; 朱士飞; 曹磊; 姜尧发; 周国庆; 柯妍; 毛礼鑫
    • 摘要: 为探讨辽宁抚顺煤矿始新世煤的煤岩学特征,对该井田煤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工业分析。结果表明,抚顺露天矿主煤层的各个煤分层是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烟煤(亚烟煤)。煤中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86.6%),类脂组次之(11.7%),惰质组最少(1.7%)。主煤层中的显微组分特征鲜明,在透射光下,镜质组分呈红色,惰质组分呈黑色,类脂组分呈黄色;在油浸反射光下,镜质组分呈灰色、浅灰色,惰质组分呈黄白色、白色,类脂组分呈深灰色;在蓝光激发下,类脂组分发亮黄色荧光,镜质组分和惰质组分不发荧光。常见的矿物有黏土矿物、石英、黄铁矿、白铁矿、菱铁矿、方解石等。
    • 张学梅; 马青华; 郝静远; 李东
    • 摘要: 为了从煤岩学的角度探讨低阶煤低温干馏产物兰炭在配煤炼焦中的适用性问题,采用HYLZ-2型铝甑低温干馏炉,以鄂尔多斯盆地神府-东胜长焰煤为原料,制备了8个具有不同干馏程度的煤样品,并作煤岩分析;根据每个样品的反射率分布和活惰比,计算各自的强度指数SI与组分平衡指数CBI,以及各对SI-CBI点到SI-CBI优化配煤矩形区中点的距离(d_(j)),定义该距离为配煤炼焦不适合度,即距离越大,就越不适合配煤炼焦。结果表明:低温干馏起始样的最大反射率R_(max)=0.576%,属于长焰煤;低温干馏结束样的最大反射率R_(max)=1.730%,提质到瘦煤;低温干馏起始样的距离(d_(0)=2.96)最小,最适合炼焦配煤;低温干馏结束样的距离(d_(7)=14.51)最大,最不适合炼焦配煤;配煤炼焦不适合度的比较证实低温干馏可以提质,但生产出的兰炭却达不到配煤炼焦的科学要求。
    • 罗文强; 马祥县; 唐璐璐; 罗一凡; 仵康林; 张尚坤; 杨斌; 梁吉坡
    • 摘要: 为了解张湾井田3煤层的基本特征和探讨其成煤环境,运用光学显微镜及显微光度计和煤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对采自张湾井田3煤层的114件煤样开展了煤的煤岩学分析、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煤岩组分结果表明,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煤,煤层以有机组分为主(总含量大于85.40%),且均以镜质组为主,次为惰质组,另有少量半镜质组和壳质组;无机组分为黏土类矿物,次为氧化物、少量硫化物和碳酸盐类矿物。煤的最大反射率在0.77%~1.21%。工业分析结果表明:张湾井田3_(上)煤层具有特低全水分(SLM)(0.45%~4.91%)、低灰分(LA)(5.35%~16.52%)、中等-中高挥发分(MV-MHV)(27.62%~36.96%)、低-中等固定碳(LFC-MFC)(44.96%~63.31%)、低硫(LS)(0.19%~0.92%)、低磷-中磷(P-2-P-3)(0.006%~0.076%)、中强-特强黏结(ZQNM-TQNM)(48~100)和高发热量(HQ)(22.25~32.49 MJ/kg)特征;3_(下)煤层具有特低全水分(SLM)(0.55%~2.32%)、低灰分(LA)(5.21%~12.76%)、中等-中高挥发分(MV—MHV)(27.45%~36.95%)、低-中等固定碳(LFC-MFC)(52.74%~63.68%)、低硫(LS)(0.25%~0.84%)、特低磷-低磷(P-1-P-2)(0.004%~0.024%)、强-特强黏结(QNM-TQNM)(76~98)和高发热量(HQ)(25.21~32.05 MJ/kg)特征。张湾井田3煤层煤类主要以1/3焦煤和焦煤为主,另有少量肥煤;煤的工业利用方向为炼焦用煤和动力用煤。张湾3煤层的镜惰比(V/I)值介于1.6~2.7,说明其成煤环境为以潮湿覆水环境起到主导作用;3_(上)煤层的灰成分指数0.12~0.54,3_(下)煤层的灰成分指数0.09~0.41,表明3煤层属受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3煤层硫分均小于1%,表明其成煤环境为海水影响较弱的三角洲成煤环境,3煤层有机硫占全硫比为40.22%~66.20%,表明3煤层应为形成于陆相山前平原的低硫煤;3煤层所有样品V/(V+Ni)值处在0.215~1.0,V/Cr值为1.06~3.2,Ni/Co值0.57~2.77,均显示还原性较强的沉积环境。张湾井田3煤层沉积环境为淡水还原环境,间或受到海水的影响,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
    • 宋到福; 王铁冠; 钟宁宁; 陈媛; 何登发; 李涤
    • 摘要: 泥盆纪角质残植煤是陆生植物早期演化阶段形成的特殊煤种.此前,中国只在南方扬子地区有过发现,其中以云南禄劝泥盆纪角质残植煤最为有名.近年来,我们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龙果尔地区的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和证实了此特殊煤种的存在,且其地质时代与云南禄劝角质残植煤一致,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北疆泥盆纪角质残植煤层状结构特征明显,似纸片或树叶叠置而成,因而此类型煤种又常被称为纸煤或叶片状煤.其显微组分以条带状厚壁角质体为主,含量均在60%以上,个别样品中角质体含量可达80%以上,条带状均质镜质体含量次之.北疆与云南禄劝角质残植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特征相似,但二者在成煤植物、成煤条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北疆泥盆纪角质残植煤成煤植物主要为原始石松类,成煤环境为区域性河流或河漫滩;而云南禄劝角质残植煤的成煤植物主要为原始蕨类,其次为石松,成煤环境为滨海-潟湖环境,受海侵作用明显.北疆与禄劝泥盆纪角质残植煤抽提物饱和烃馏分均以丰富的四环二萜烷为主,但二者四环二萜烷的种类却明显不同,前者以阿替烷为主,后者以扁枝烷为主,这可能与二者成煤植物不同有关.
    • 王绍清; 张小梅; 李雪崎; 陈昊
    • 摘要: 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相比于经历深成变质作用形成的煤,热变煤往往具有更高的瓦斯突出风险和自燃风险,从而带来一系列煤炭资源开发和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热变煤性质特殊,在现有的煤炭利用工艺条件下,热变煤的利用价值普遍较低.因此,总结归纳热变煤的特殊性质,探讨热变煤潜在的应用价值,既有利于保障煤炭资源的深部开采与开发,也有益于热变煤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热变煤分布广泛,主要采煤国均有与热变煤相关的报道.自十九世纪中叶首次报道热变煤至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热变煤的煤岩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于此,归纳了热变煤在煤岩、矿物、元素、成熟度、生烃潜力、同位素、光学、孔隙、大分子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质,并探讨了引起热变煤特殊性质的地质影响因素.结合热变煤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热变煤潜在的发展方向.基于热变煤化学结构变化特征,指出了热变煤是制备碳材料潜在的优良原材料.而热变煤中丰富的孔隙结构,加之岩浆岩侵入体普遍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热变煤会形成良好的煤层气储层.
    • 鲍园; 孟佳豪; 胡宜亮; 孙强
    • 摘要: 煤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煤层、煤系及其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物质组成、成因、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空间展布规律等的学科.在国家倡导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以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战略目标背景下,煤地质学的研究重点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通过对2016~2020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中国煤地质学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了煤地质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内容,提出了煤地质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结果发现:中国学者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占27.4%,其次为美国和澳大利亚;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依次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昆士兰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按研究方向,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最多,占31.3%,是近5年的研究热点;其次是煤中矿物质、微量元素与地球化学和煤系气方向;预测未来煤炭洁净化利用方向的研究将逐渐增多,与煤地质学相关的交叉学科也将快速发展.
    • 李恒乐; 秦勇; 周晓亭; 张永民; 陈义林
    • 摘要: 基于开放式循环高压电脉冲实验平台,针对肥煤、贫煤和无烟煤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开展金属丝和含能材料2种能量加载方式下的煤样冲击致裂实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分析循环冲击作用下煤中微裂隙发育的煤级与载荷响应特征,研究微裂隙扩展演化与显微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 增加循环冲击次数,微裂隙密度的增大趋势是非线性的,大致可划分为初期缓慢增加、中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3个阶段,说明并非循环冲击次数越多致裂效果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冲击次数.② 金属丝加载方式下煤中微裂隙较含能材料加载下更为发育;整体上,肥煤的微裂隙发育程度高于贫煤,贫煤高于无烟煤,反映循环高压电脉冲在致裂效果上可能具有"双低效应",即低变质程度煤加载低能量致裂效果可能更好.③ 微裂隙发育程度在显微组分之间具有差异性和侧重性,镜质组最发育,惰质组次之,壳质组最少,这是镜质组含量大(空间优势)、原位裂隙密度大(位置优势)、脆性较大(力学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④ 微裂隙在显微组分中的扩展演化轨迹可归纳为穿越显微组分、局限在显微组分内部、沿显微组分边界发育和形态呈斜列、渐进式张剪性扩展等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揭示循环高压电脉冲煤层致裂微观机制,明确工程实践目标煤层,优化作业工艺参数和提高作业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马长玲; 陈弦
    • 摘要: 煤岩学目前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主要包括:煤化工、煤田地质、选煤工业和石油地质等.对国内外应用煤岩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调研,将煤岩学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概括为4个方面:煤自燃、煤与瓦斯突出、岩石力学和职业健康安全.对每一应用方面,综述了对应的煤岩学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煤岩学在煤矿安全领域的发展方向:①建立全国煤炭资源煤岩特征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安全问题;②煤岩学与地质学、采矿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岩石力学、煤与瓦斯突出和煤自燃等煤矿安全问题.
    • 白向飞
    • 摘要: 依据炼焦煤性质对其分类可促进炼焦煤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煤岩学方法是焦化工业中监控原料煤质量的实用手段.主要阐述煤岩学基本概念、 炼焦煤应用中常见的煤质问题、 炼焦煤的分类及其意义,并对煤岩学在炼焦煤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煤岩测试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由探讨可知:关于炼焦煤的分类,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均注重煤质的可比性,分类方法需简便易行且分类指标精炼;而企业层面所需的分类,重点注重煤种之间相互可替代性,即分类指标越多则越易利于控制煤质,但无论何种分类方案,煤岩指标均为不可或缺的指标,因此既不能将炼焦煤常见的煤质问题简单归结为分类问题,也同时需重视煤岩学的应用.煤岩学方法能高度关联各种工艺指标,其价值在于从成因角度评价煤组成的复杂性,也有助于科学解释异常的煤质现象和分类问题.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图和标准差来鉴别混煤,判别煤类时切忌教条地引用某些相关关系,需科学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煤岩学的价值在于从成因角度评价煤组成的复杂性.图像分析法在仪器组成的通用性、 操作的便利性、 过程审核的可追溯性以及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等各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光度计法,代表着今后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的技术方向.随着国家标准GB/T 40485-2021《煤的镜质体随机反射率自动测定图像分析法》 的实施,煤岩图像分析法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